2024年6月3日发(作者:)
黄河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处
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
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
2
。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
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流域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
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
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二、气象水文、泥沙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
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
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
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mm。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
—8℃,中游8℃—14℃,下游12℃—14℃。下游无霜期为200—
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一100天。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
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
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45.4km
2
,其
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
2
。大
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
治理的症结所在。
三、河流水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
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
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黄河的
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
量580亿ms,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
593m
3
,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
3
,仅为全国耕
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
均合沙量为35kg/m
3
,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
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
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
域面积1000k平方米以上)有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60%。龙
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
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下河沿至河口镇的黄河两
岸为宁蒙灌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基地。由于该地区降水少、
蒸发大,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损失,致使黄河水量沿程减少。
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
主要来源区,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条。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
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水土流失严
重的黄土丘陵沟堑区,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
河多年年平均输沙量16亿t,其中9亿t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
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是黄河上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
的壶口瀑布。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地堑,河谷展
宽,其中禹门口至渣关(简称小北干流),河长132.5km,河道宽
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河段内有汾河、渭河两大支流相继汇入,
是黄河下游泥沙主要来源区之一,多年年平均来沙量5.5亿t。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小浪底以上是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出峡
谷后逐步进入平原地区。
黄河干流自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下游河道为地上悬河,支流
很少。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5m,比两岸平
原高出更多。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
堤防挡水。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
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近40年间,黄河年平
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t,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km
2
一
30km
2
。
四、社会经济
更多推荐
黄河,泥沙,黄河流域,地区,区间,流域,河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