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国之重器,从炊器到核心礼器的华丽转身,陶鼎的由来与发展
楚庄王北上中原的时候打到洛水,并向劳军的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这里的鼎指的是
武王曾经迁到洛邑的\'九鼎\',相传是大禹所制。庄王问鼎并摆出蔑视的态度。实有代周而
立的野心,自然还不到时机。庄王也悻悻而回。不过留下了\'问鼎中原\'这个词。
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国之重器,那么鼎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从陶器来源说起
人类使用陶器的历史有一万多年,我国使用陶器的历史也很悠久。目前我国发现最早
使用陶器的考古遗存在岭南地区。著名者有桂林甑皮岩遗址以及湖南道县的玉蟾岩、江西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等。上限在15000年前。
北方地区出现陶器的时间要晚一些,不过也差不多能到12000年了,发现有河北徐
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北京转年、东湖林等几处新石器早期的考古遗存。
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陶器多点起源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新石器早期陶器分布-图片修改自韩建业《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
人类最早用火的时间说法不一,通常认为人类在150万年前已经开始使用火,但大多
应该是自然界的野火。不过据说我国的元谋人有保存火的迹象。
到了几十万年前,人类已经学会了保管火,或许已经可以人工造火,目前学界存在一
些争议,非本文重点,我们不做过多阐述。之所以谈到火,因为陶器的起源是离不开火的。
陶器的起源描述起来虽说是机缘巧合,不过也属于必然。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
不湿鞋。
人类最初使用火的目的无非就是御寒和防止野兽攻击,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让人
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学会了将食物弄熟后再吃。食物提供的热量会大很多。
随着人们渔猎采集活动的加剧,人们发现有些植物的\'籽\'经过火后会更加可口。于是
他们开始尝试用火加工这些植物籽。直接用火去烤肯定是不现实的。他们就用编织好的篮
筐装上水,里面放上植物籽,然后用火去烤。
古猿人用火
这其实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煮\',为了防止篮子漏水,人们会在篮子外边涂抹上一层黏
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黏土在火的烧烤之下有了固定的形状。下次还可以继续
使用。原始陶器就这样诞生了。
用这些黏土制造出来的陶器相比编织篮耐火性要好的多,而且还可以根据篮子的形状
不同改变自己的形状。用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可塑性好。
人们通过这种办法制作出来各种类型的\'陶器\',这就是最原始的陶器制造方法,我们
称之为\'敷泥法\'。这种办法看着简单,实际上成品率非常低。与烧制火候是有直接关系的,
撤出里面模具的时候,因为陶器烧制的火候低,陶器往往会碎裂。
于是人们就想出来另一个办法,以避免撤模具时候造成陶器碎裂。\'泥片贴筑法\'应运
而生了。人们做出来很多泥片,一层层贴上去,并塑造出相应的形状。这样成品率自然高
了不少。
残高18厘米,口径20厘米,圜底深腹罐,出土自江西万年仙人洞,目前保存在国家
博物馆
这里我们要提一个概念\'植物质陶器\',刘莉教授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泥片
贴筑法\'多用于植物质陶器,也就是在陶器制作过程中加进有机物,例如植物的根茎这类
的羼和料。
植物质陶器相比夹砂陶具备重量轻、携带方便、制作简单快捷等优势,非常适合非定
居生活人们的使用。
具体实例刘莉老师举的是浦江上游的上山文化,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
的考古文化。以陶器种类丰富傲视我国同期其他考古文化。上山文化的陶器就属于植物质
陶器。
由于植物质陶器有很多气孔的存在,所以人们会通过外边施以红色的陶衣来增加陶器
的导热性。还有一点也是刘老师文中着重强调的,就是\'石煮法\'。
早期人类加工食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火烤,这样加工出来的食物会丧失掉很多油
脂,对于需要通过食物来获取热量的人们来说,等于在浪费资源。于是人们逐渐学会了煮
这种烹饪方式。
陶器的诞生与这种烹饪方式的出现是分不开的,早期的陶器都是平底或者圜底大口的。
说明早期陶器的用途就是为了煮熟食物,而对于\'植物质陶器\'来说,石煮法可谓是最佳搭
档。
将在火中烧热的石块放入盛有水和食物的陶器中,很快就可以将陶器中的食物煮熟。
这样的陶器轻便易于携带,对于居无定所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先民们来说,这的确是上佳的
选择。
不过,随着人们陶器制作水平逐渐提高,这种落后的煮食方式逐渐被淘汰了,时光来
到新石器中期,\'鼎\'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石煮法
最早的鼎
陶鼎的出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我们先民的一项重大改革。但鼎自然不会是突然出现
的,这中间肯定是有一个过程。
事实上我们上节谈到的\'植物质陶器\'目前考古发现的并不多。而石煮法的确从卫生上
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能用火直接去加热装了水和食物的陶器呢?
首先这些陶器底部的导热性要好,也就是不能有\'植物质陶器\'那样的厚底,再就是需
要把陶器架到火上面。
从考古上来看,我国从南到北在这个时期都出现了一件器物,就是陶支脚,相比用石
块垒起来的支脚,陶支脚从稳定性和与陶器的锲合度上都要强出来很多。迁徙的时候携带
起来也很方便。
严文明先生在《中国古代的陶支脚》一文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限于篇幅,我们这里
就不做过多阐述。总之在我国新石器中期各地都有陶支脚的出土,形状各异,但作用都是
一样的,就是将罐和钵这样的陶器支起来,以便下面生火。
河北武安出土带支脚陶盂,属于磁山文化
不过有个现象我们需要注意下,在众多新石器中期遗址中,兴旺发达的裴李岗文化却
偏偏没有出土陶支脚。
难道裴李岗人不需要支起来陶器煮粥吗?当然不是了。
裴李岗人首先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鼎\'这种类型的陶器,既可以解决陶器支脚的问题,
又同时在原有炊器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类型,主要有罐形鼎、盆形鼎、钵形鼎。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几个大区的考古文化,虽然他们的陶器器型有着各自明显的特色,
但基本都是类似的,无非就是罐、壶、盆、钵几种,而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釜其实就是
罐的一种变体。
新石器中期陶鼎分布图
从陶器多地起源上我们不难进一步推测出,这些器型的大类也是各地自然发展的结果。
当然会存在一些区域间的交流,但地方特色均能够得以保留并传承发展。
裴李岗的鼎形陶器实际上就是在支脚和传统炊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三支足的鼎
相对于罐、支脚这样的组合,虽然使用上更加方便安全,但迁移上明显要麻烦些。裴李岗
文化遗址中虽然没有发现支脚,但早一些的贾湖一期是有发现支脚的。
与贾湖一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裴李岗文化应该就是在贾湖一期的陶支脚基础上进一
步创造了鼎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裴李岗人这个时期定居农业要更发达些。从裴李岗遥遥领先的遗
址数量和十几座陶窑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来这点。所以对鼎这样器物的需求会更大些。
乳钉纹罐形鼎,出自裴李岗文化,高23厘米,口径22厘米
如果说鼎、盆、钵、釜这些都是作为炊具出现的,那么壶的作用是什么?各个地区几
乎在同时出现了壶这种器物,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壶是做什么的?难道只是用来盛水的?
礼器的源头
有句俗语,\'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且不说这句话背后的人生观是否正确,不过从这里
其实可以体现出来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吃可以果腹,酒却往往被划分进一种精神层面上
的追求。
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并不认可,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却有近万年的历史了。
贾湖遗址位置
距今90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人工酿造的酒精饮料遗迹。据学者考证是用大米
酿造的,同时还掺有蜂蜜和山楂。
贾湖遗址中壶的种类也不少,有罐形壶、折肩壶、圆腹壶、扁腹壶、斜肩壶、三足壶
等。
我们注意到还有一种带流的壶,只发现了一件,泥质红陶,器表遍施陶衣,打磨光滑,
直颈,宽平肩,扁腹,小平底。腹下部斜弧收,小平底。肩腹部竖置半月形,双耳,耳上
各横穿一圆孔。直流置于肩腹结合部。颈部一侧穿圆孔,可能用于系壶塞或盖。口径约
2.8厘米、底径2.6厘米、高约8.2厘米。
裴李岗文化陶器
我们可以想象下,这么小巧精致做工精细的小壶是做什么的。应该就是一件酒器,出
土数量少意味着这类酒器并不多见,那么是谁拥有这样一件稀有的玩意呢?会是贾湖遗址
那座大房子里的人拥有的吗?目前还无法确知。
按照刘老师分析,小口鼓腹的壶类陶器很大可能都是用来酿酒的。
新石器中期主要遗址出土小口鼓腹陶壶,图片来自刘莉《早期陶器、煮粥、酿酒与社
会复杂化的发展》
如上图所示,这个时期各个遗址小口鼓腹壶的分布几乎遍布整个中华地区。各地陶壶
存在明显差异,不过从颈部的样子来看,图上贾湖遗址的几个壶更像酒器。加上带流陶壶
的发现,进一步说明酒在贾湖这个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饮料。
不过从后面陶器的发展来看,裴李岗文化虽然最早进入了\'酒\'的时代,但酒器的长足
发展却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就像昙花一现的骨笛和龟甲刻符一样,这种有着最原始祭祀意
义的行为却在中原地区没有形成传统。唯有鼎这件器物在这里生根发芽,并传承了下来。
从后世礼器的发展来看,除了鼎作为炊具成功升级为礼器的核心,其他几样大多来自
酒器,如\'盉\'和\'鬹\',这种带流的酒器与裴李岗文化带流的陶壶有多少渊源,目前还不好判
断。
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陶鬹与陶盉
但我们认为裴李岗文化的三足壶与流壶的组合,对盉的形成应该是有一些影响的。而
盉与鬹的真正源头却是在长江下游。同时在与黄河下游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在两地发扬
光大。所以这两个地方最早出现用酒器作为礼器也就不奇怪了。
在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酒礼器主要由黄河下游伴随着人群的流动进入了中原
地区。我们简单看下鼎以及酒礼器是如何随着文化互动最后汇聚到中原地区的。
多元一体,中国上古礼器的最终形成
随着新石器中期中段暖湿气候进入稳定期以后,裴李岗人不仅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整个
河南省,同时开始向西影响,西去的这支据学者考证是来自贾湖这群人。
裴李岗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图片来自韩建业《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不过很奇怪,无论大地湾老官台还是后面的半坡均没有出现鼎这样的器物,大地湾报
告上列出来的各类鼎,从形制来看应该属于三足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
研究。有研究认为是跟陶窑的改进有关,不过我们估计跟饮食习惯应该也有一定关系。
我们再看下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海岱地区新石器中期的考古文化是后李文化,后李
文化的陶器类型主要是以素面圜底釜为主,并没有发现鼎。
按照张弛先生分析,后李文化与贾湖文化均是来自长江中游相邻的两个族群。不禁想
起笔者前面有篇写分子人类学的文章,分析的结果与张弛先生这个看法是不谋而合的。不
禁有些窃喜,不过这些均是推测,目前无法得到实证。实际上太久远的历史,我们也不必
过于较真。
O-M134人群迁徙路线示意
我们前文多次提到过,由于豫东地区此时是成片的沼泽与湖泊,所以中原与海岱的交
流是通过南北两条线路完成的。按照我们前文的分析,距今近七千多年的时候,由于全新
世海侵巅峰的逐渐到来,内河出现淤积,并导致洪水泛滥。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的裴李岗
文化遭到重创。裴李岗人开始四处迁徙。
其中一支或几支沿着淮河向东南迁徙,根据学者对淮河中游地区环境气候的分析,这
里也是洪水泛滥频繁的时期。这里的本地土著文化石山孜一期的人们也无奈南下向淮河南
部迁徙,而处于淮河下游的顺山集人在海侵的困扰下向淮河中游移动。
这几股人群,在淮河南岸的台地上停下了脚步,这里面比较强势的是裴李岗文化,所
以这支文化更多的是表现出来裴李岗文化的一些面貌。
北辛文化形成
时间是一把无形的刀,在时间的催化之下,我们是不能奢求这个新的族群不在发展过
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新生的考古文化就是\'双墩文化\'。裴李岗人的\'鼎\'文化传统就这
样进入了江淮地区。
我们讲长江下游考古文化时候有谈过,顺山集三期与前两期文化面貌差别很大,而顺
山集前两期文化为长江下游的跨湖桥人北上所建,在三期的时候,这些人再次南下回到祖
先的地方。正是这些人将鼎的传统带入了太湖流域,并进一步传递到钱塘江南岸。
而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和钱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均是在三四期以后才出现鼎这样
的陶器类型,同样说明了这点。
同样,黄淮流域与海岱地区常年的互动,也让海岱地区出现了\'鼎\',不过这个过程是
伴随着北辛文化的诞生而出现的,有的学者经过对北辛文化分析,发现北辛文化与同地区
的后李文化存在较大文化差异,认为是有裴李岗人群经汶泗河北上造成了当地后来文化的
突变。
仰韶时代陶鼎分布图
进入新石器晚期以后,温润的气候再次滋润着中华大地。仰韶时代来临,黄河流域却
进入了纷乱的时代。不过鼎文化传统得以保留,豫中南的大张、豫西晋南的枣园,关中东
部的零口,豫中的大河村,豫北冀南的下潘汪类型均保持着鼎的传统,当然各个区域会有
所不同。
其实很好理解,地域不同,饮食习惯和居住习惯会不同,对器物的要求自然会不同。
例如肉食多的族群会将罐体弄得深一些,口小一些。
长江中游最早的鼎是出现在峡江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其源头应该也是裴李岗文化四处
迁徙造成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做过多的分析。
陶鼎扩散示意-图片来自韩建业《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之后各区域文化的分分合合以及彼此互动,各地区鼎的使用得以全面流行,同时
也根据各地区情况以及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过从整体文化面貌上看,中原地区一直
保持着圆锥腿罐形鼎的传统。偏西地区有些不同,趋向于折釜形鼎的习惯。具体原因需要
更进一步分析。
唯一不同的是关中地区,基本上放弃了鼎和三足器,一直到龙山晚期鬲的出现关中地
区才再次见到三足器这类的器物。
龙山时代三足器及鼎分布
我们上文有提到酒礼器的起源,实际上鼎最后成为国之重器还应该有一个原因,就是
兽面纹及太阳纹等纹饰的传播,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伴随着威武神圣的兽面纹出现在青
铜鼎上,让青铜鼎的不可一世表现的淋漓尽致,鼎自然成为了人们以示膜拜的对象。这也
是鼎最后得以华丽转身,成为核心礼器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鼎最后与发源于东部的酒器一起成为国家礼器的年代就是在仰韶末年到龙山末
年这段时期。中原文化的低谷,造成海岱地区文化西进,将海岱地区酒礼器及豆簋等礼器
的传统带了进来。与中原的重鼎习俗一起构成了后世礼器的基础。
虽然文章有些长,想结束了,不过还是得插一句,酒器成为礼器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酒文化与祭祀文化的有机结合,二是这些酒器在大汶口时代通常是用瓷土的白陶来制
作的,晚期还有轻薄的黑陶,无论制作难度和精美程度都明显要高出一层,在等级分化形
成的年代。这些贵重的陶器自然会被上层贵族所独占,同时也造成不同阶层拥有不同数量
和大小礼器这样的礼仪制度的形成。
兽面纹扩散示意-图片来自韩建业《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源于两湖区域的一些精神信仰层面的东西也随着各地文化交流进入了中原地区,
还有就是源于辽西的对玉的信仰也通过凌家滩、良渚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广大,最后以不同
的渠道汇聚于中原地区。福凑八方文化的中原文化,在以自己传统的鼎文化为基础,兼容
并蓄各方文化的精髓,在距今4000年前后异军突起,中国的王朝时代来临,经过几千年
多元发展的中华大地第一次进入了一个以礼仪来执掌天下的时代。这就是我们历史典籍中
记载的夏王朝,为上三代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纪宝鼎,高2.1米
结语:本文从陶器的诞生讲到鼎这类器物的出现,并对酒器成为礼器以及鼎文化
的传播和扩展进行了讲解。篇幅有限,很多想好要详谈的地方都一带而过。笔者
会陆续在其他文章中进行讲述。
部分参考文献
《舞阳贾湖》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陶器卷》
《中国陶瓷史》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蚌埠双墩 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郑州大河村》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庙底沟与三里桥》
《灵宝西坡墓地》
《蒙城尉迟寺》
《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
《凌家滩》
《大汶口续集》
《秦山大地湾》
《宜都城背溪》
《澧县城头山 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南河浜 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从崧泽文化豆、杯、壶看大汶口文化的影响》
《崧泽文化向北方地区的扩散》
《早期陶器、煮粥、酿酒与社会复杂化的发展》
《河姆渡陶盉与长江流域酿酒史》
《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
《尉迟寺出土陶鬶的启示》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推荐
文化,陶器,地区,人们,时代,新石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