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发(作者:嘉兴中考数学试卷评析)
四十年教师生涯 四十载高考经历
胡征善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今已走过40多个年头了。作为一个从事40年高中教育教学
工作的排头兵,相伴高考4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绚丽彩虹,无悔人生。真实经历了
高考的磨砺,真切体验了高考的艰辛,真情感受了高考的温馨,真心融入了高考的激动。情
愫难了,恋结难解,这里按时为序以己为点,择其要记其实,折射出40年高考的发展与变
化,见证了40年高考大事件。
1977,一切都来得突然,拨正航向,破冰高考,10月21日《人民日报》公布消息,振
奋人心,广大知青匆忙应对。当年报考对象没有应届生,各省自行命题,考试时间亦不尽统
一。12月全国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待到1978年春节过后2、3月份考生才被录取入校,
录取率仅为4.8%,竞争可谓异常激烈。随后半年又迎来1978年政语数+文科(史地)/理科(理
化)全国命题的秋季高考,当时复习资料和练习习题非常稀缺,尤其农村更是一纸难求,加
上时间紧迫,准备血拼高考的人们到处苦求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习题。此时我正在安徽师范
大学化学系学习,于是在江城芜湖四处求讨并手抄各种复习资料与试题,邮寄给家乡学子,
到学校图书馆查借资料帮人解决数学难题。
1978年暑假没有回家,有幸参加了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的化学学科高考阅卷工作,因是
没有毕业的学生,只能参加计分工作。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计算器,计分只能用算盘,要求
高,“零差错”。计分工作虽简单枯燥但责任重大,考生辛辛苦苦参加高考答出试卷,阅卷老
师一丝不苟评出分数,最后工序落在我们手上,可千万不能出错!那时纸张紧缺,试卷纸张
质量很差,阅卷统分必须保证试卷不能破损,撕下可就是责任事故。六月天,酷暑难耐,汗
气蒸熏,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而且风不能开得很大,否则可能会将试卷撕破。
1979年国家各项工作都在转向正轨,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也是如此。我安师大毕业被分配
到屯溪一中,到一中报到已是10月份了。因学校各项教学工作都已安排妥帖,加上屯溪一
中当时的校规:新分来的教师不准上高中课,必须先跟班听课。所以主要是听程玉书和罗贤
伦老师的课,当时程玉书是教导主任,担任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忙,我常协助他批改作业、
回答学生的提问,开会或出差时代他上课。几个月后,1980年新学期学校分配我带两个高
考复习班,又过一年才正式带高中化学课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科目在不断变迁。1980年外语作为必考学科按30%计入总分,
1981~1993年实行“文6理7”科目即文科“政语数外史地”6科、理科“政语数外理化生”
7科高考,其中外语成绩的计分:报考外语专业计入总分,报考其它专业由1981年的50%、
1982年的70%到1983年的100%的变化(此前专科学校均不计总分);理科的生物学科分值
亦是逐年提高,由1981年的30分、1982~1985年的50分提升到1986~1993年的70分。
1994~2000年实行“3+2”科目即 “语数外+文科(政史)/理科(理化)”高考,地理和生物两
科自此停考了7年之久。安徽省2001年实行“3+x”科目高考,虽然考试内容在不断创新,
但“3+x”科目考试一直延续至今。为防炎热和洪水,2003年高考时间也由原来的7月7~9
日(1983年高考时间是7月15~17日)提前至6月7、8日,加之年初“SARS(非典)”
病毒肆虐,备考复习少了一个月,高考各科试题难度又较大,高考下来考生一片“惶恐”,
当年录取分数线尤其是理工类比上一年暴跌五、六十分。
录取分数线
2002年 2003年
重点本科 第一批本科
一般本科 第二批本科
文史类 理工类 文史类 理工类
535 548 507 482
482 487 462 431
从教40年来与高考不离不弃,朝暮依恋。曾25年带高三或补习班(含退休后的高复学
校)的课程,连续接任高三课程是常事,最多的一次连续五年接任高三,可谓是与高考考生
一起摸爬滚打,结缘高考,破釜沉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心血铸就,托子腾飞。
1989~1990学年度担任班主任,并各带高二班、高三班和补习班3个班的化学课。1990
年4月中旬右下腹疼痛,医生诊断为阑尾炎,要求住院治疗,可能要手术。考虑到工作需要
和高考的临近,不得不力求保守疗法。打点滴消炎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要两个多小时才滴完
的一瓶药水,自己加大流量,有时只用半个小时就结束,使得整只手臂冰冰凉。主治医师曾
多次警告:这样做不仅危险,可能还会留下后遗症。也许是年轻,自己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
治疗一周多时间硬是没有落下一节课。
要想学生少付出,教师一定要多研究。由于深入进行了教学研究,高考方向非常明确,
在教学上多有自己的主张。例如:早在1998年10月山东泰安华东六省一市化学教研协作会
上(参会的有省(市)教研员和北师大《化学教育》刘知新、陕师大《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杨建华、华师大《化学教学》徐承波和河南《中学学习报》邹月香等主编共22位正式代表
以及山东省几千名化学教师)就曾呼吁提升国民化学素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到一些食品
或饮料打出“化学盲”广告:“××××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2000年高考化学试题第3题:
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华东六省一市化学协作会全体代表合影(前排左三为北师大教授、《化学教育》主编刘知新)
无论是带毕业班还是非毕业班,关注每年高考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喜好。在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学校每年高考前都要作猜题预测。比如有一年高考考了利用数学欧拉定律考查有
关C和C的计算,预测时我就判断巴基球要考,但是怎么考,以什么方式考,关键是如
6070
何编制试题,由于此届我不带高三,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当年高考试题一面世,此题是压
轴题且难度很大,运用数学定律解化学题更是难料。化学中考数学,站在现在的观点上来说
也是狗做了猫的事。再如一年高考预测:“年年都考碳化钙,今年还考碳化钙”,结果当年
高考就是以碳化钙为起点的推断题。
为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的环境,为了纾解高考压力、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困
局,2000年始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四省市率先实行“一年春、秋两次”高考,随后
天津、福建、山东三省市跟进。由于春季高考只面向高考落榜的历届学生,加上春季招生的
高校和专业都很少,因此实行几年后先后相继取消,安徽省也于2004年取消了春季高考。
2001年安徽推行“3+x”科目高考方案,2000年10月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到先期进
行“3+x”高考改革的江苏省金陵中学、南师大附中、镇江中学等学校考察取经,以指导全
市首次参加“3+x”高考的备考,把握命题方向,制定全市的复习方案。应黄山市教育局之
邀,根据考察收获写出《理科综合命题预测与复习策略》刊登在《黄山教育》上并荣获中国
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等颁发的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2006年安徽省普通高中使用课标课程,从而掀起课程改革的高潮,课程培训、课改实验、
课题研究、创新教学、学术交流等教研活动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曾十余次应邀参加全国课程
修订、安徽省基础课程评价研讨会、安徽省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修订;参与安徽省《关
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讨论修改;参加人教社、省教科院组织的教
辅资料编写。2010年被安徽省教育厅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0年
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为配合课程改革实施高考改革,以考改捍卫课改,用考改推进课改,省教育厅经多方论
证制定了《2009年安徽省高考改革方案》。2008年2月受省教育厅聘为高改方案论证专家参
加高考改革方案论证会(全省17位论证专家中11位是大学教授和省教科院领导),在论证
会上不仅强调要根据课标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切实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措施,同时为高考
自主命题在理综能力测试中据理力争化学科的分值与地位。
继2005年英语首次自主命题、2006年语数两科自主命题之后,2009年实行包括综合科目在
内的课标课程全科目自主命题。为了突破综合科目自主命题的瓶颈,2009年3月省考试院
和教科院组织的专家来屯溪一中进行命题调研,我在会上作了《关于自主命题的几点建议》
专题发言,提出了“科学性是命题的灵魂;原创性是公平性的体现;适当的难度是甄别学力
的保证;技巧能使试题锦上添花”的命题建议得到专家的首肯,并将发言文稿收去作为安徽
省2009年理综首次自主命题的参考材料。
实施课标课程以来,曾十次应邀在全省化学学术年会和全省高考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
2011年在安徽省化学学术年会上作题为《化学:高考命题与课改考改——三年安徽理综化
学试题综评及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迪》报告,提出化学教学与化学命题必须“弘扬化学科学
对人类的贡献,要将学生教成爱化学,不要放大化学的负面作用将学生教成怕化学”建议。
得到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首肯,并在安徽省高考的自主命题中得以落实。
参加高考命题是多年的夙愿,因工作上各种原因和对命题老师选拔要求,直至2012年才
如愿以偿。4月7日接到电话通知:确定参加今年高考化学自主命题(这比正式入闱提前了
20天)。要求准备前期材料并告知保密工作。4月26日正式报到27日入闱,与世隔离40
余天“闭门造卷”,并执笔《2012年普通高考(安徽卷)化学学科试卷评价》(1万余字)提
交专家组审查;完成安徽化学试卷上报教育部的自主评价报告(初稿)。所命制的化学试卷
得到全省化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主办的国家级正式刊物《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12年第9期发表本刊特约化学试题评阅组
文章:《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红黑榜”》,其中选取江苏卷、全国卷、北京卷、海南卷、安
徽卷各一“好题”进行评价,安徽卷第28题获得最高评价:“在科学探究中体现对高级思维
能力的考查”——本题对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一方面体现在围绕着提出假设、
方案设计、现象预测、数据处理、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设问;另一方面体现在对
科学探究过程中多种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例如: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1的过程中,学
生需要运用比较、变量控制、系统设计等高级思维活动。首先,要通过比较判断假设1与假
设2、3的差别在于待检验物质中不含Pb(OH),并根据这一差别设计方案:取一定量样品
2
充分干燥,然后将样品加热分解,将产生的气体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以证明物质
中不含Pb(OH);在设计上述方案时,还要经历变量控制这一高级思维活动,即待检验产物
2
为HO,要注意避免通过其他途径引入HO,因此样品、仪器均要干燥;其次,还要证明
22
物质是PbCO,因此还要将产物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上述过程体现了学生对实验方
3
案的系统设计能力。又如,在对定量实验方案进行反思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分析综
合、科学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
△
学生需要根据反应PbCO====PbO+CO,全部分解
323
↑分析出:若26.7mg样品全部为PbCO
得到的PbO为22.3 mg,而实际质量22.4 mg,进而判断假设1不成立。
2016年安徽省高考结束了十年自主命题的使命,回归使用全国卷。为了指导“回归”后
首次使用全国卷的备考复习、消除考生的畏惧心理,应《合肥论坛》之邀发表了《2016年
高考冲刺:化学备考方略——瞄准高考“靶” 号准命题“脉”》的40分钟视频课件,对参
加高考的学子有着重要的帮导作用。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在2021年迎来皖版“3+3”科目考试的高考改革。前一
“3”是指语数外三科,后一“3”是指考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从“政史地理化生”六科中任选
三科进行等级性考试,在通过合格性考试后再进行两次或多次等级性考试,以取得最好成绩
按A(占15%)、B(30%)、C(30%)、DE(占25%)等级计入高考成绩。这样一来提升了
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从实质上和操作层面上再破“一考定终身”的困境。
40年高考40年巨变40级台阶,无论省内招生院校数还是高考录取率年年攀升。1999
年扩招前安徽省内只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大3所重点本科院校,现在已有15所本科一批
大学;2017年本科一批录取43.4万人录取率15.9%(不含艺体等类型招生),本科录取率
43.2%,总录取率83.6%,录取率比恢复高考之初上涨了17.5倍。
40年高考40载亲历40车感叹,高考:从制度上来考量是让百姓展才华给社会以公平;
作为国家而言是科学公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作为个人来说是通向人生理想改变家族的金桥;
作为意志磨炼上来评定是毅力、智力、能力、心力、体力的拼搏。连续几十年尤其是课标课
程实施以来分别在《安徽日报》、《安徽商报》、《黄山日报》、《人教网》、《中学学科网》、《安
徽教育网》、《百度文库》发表数百篇有关高考改革、试题评价、考生应试技巧、考生应试心
理疏导等文章;多次为省教研专家出席教育部试题评价会提供对各省(市)化学试题综合评
价材料。现为合肥皖智教育集团高校自主招生化学竞赛教练。
作为一个在教育上奋战了40余年的老兵,生活因高考而富有,事业因高考而灵动,人生
因高考而精彩。虽多次有“高飞”之机遇,但终因割舍不下那份深爱与眷恋而未成果。高考
负重逼人躬行,高考感动催人奋进,辛勤的耕耘全在金黄灿灿的丰收中回报,备考的艰辛全
在放飞莘莘学子的激动中释怀,一次次的心血与付出寄托一次次守望与热盼,一次次的负重
躬行迎来一次次振奋与感动,春去秋来,周而复始,透示出师业的意义,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有何职业能与之比拟,如此大爱大报岂能割舍,个中滋味乐趣谁肯轻抛!
作者简介
胡征善,屯溪一中退休教师,曾获黄山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特级教师、全
国优秀教师称号,曾两次受省政府表彰获省政府特殊津贴。
说明:若嫌篇幅长,红字内容可删除。
更多推荐
2003年高考数学试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