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襄阳招聘考试小学数学试卷)

提起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会想起一个响

亮的名字——华应龙。他是全国著名特级教

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

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化错教育”在教育界

拥有广泛的影响,他在全国拥有数以万计的

。我,就是“华粉”中的一个。

早在我读师范时,学校多次组织我们观摩

过华应龙老师的录像课。华老师看上去才约

莫30岁,却已经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大概

是工作后的第2年,我到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附属小学参加教研活动,华老师是特邀嘉宾。

我来到开课教室里坐着,一会儿耳边传来一个

非常有礼貌的男中音:“老师,请问我可以坐这

儿吗?”一抬头,居然是华老师!我慌忙地站起

来说:“华老师,可以的可以的,您请坐!”我早

已记不清那节课讲了些什么,但与华老师同坐

一条板凳的兴奋与紧张,至今仍记忆犹新。后

来在一些大型的教研活动中,我多次远远地观

摩华老师为学生上课,感受他笑润课堂的魔

力。《圆的认识》《认识分数》《面积》《找次品》

等,每一节课都令我脑洞大开、拍案叫绝。在

许多教育专业期刊上,我经常能读到华老师的

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思辨的力量。

令我更没想到的是,我竟然有幸在2017年

播种太阳的人

——记我的师父华应龙老师

谢红芳

成为华老师的徒弟!我特别感谢当年江苏省南

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李东宏校长,李校长总

是不遗余力地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

台。2017的3月21日,全国第二届“华应龙和

化错教育研讨会”在海安隆重举行,因学校工作

需要我没能去参会学习。正深感遗憾之时,我

忽然收到了李东宏校长的微信:“谢老师,速发

个人简介给我,推荐你拜华应龙校长为师。”当

时,我的脑中立刻蹦出来的是华老师在文章中

引用过的培根的一句话:“我的幸运,流畅得有

如荷马史诗。”华应龙老师的名师工作室里,仅

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就有将近20位,其他成

员很多都是全国各地的教研员或校长,在数学

教育领域颇有研究或建树。

走近华老师,我发现“思”在数学是师父区

别于一般教师的显著特征。师父非常“爱思

考”,他信守“数学教师就是数学学科的代言

人”,坚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习惯在无

疑中生疑:“从来都这么教,便对吗?”“我教什

么?怎么教?”总能变大多数人的“习以为常”为

,无创新不上课!师父是真“会思

考”,2018年的寒假之初,师父在群里发布了一

道有奖解题的征集令,我们各自分享了解法。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师父宣布他备出了一节新

75

“华粉”

“非比寻常”

课,便是后来打动无数人心灵的《我不是“笨小

孩”》一课。谁也没想到,华老师居然选择用“投

石问路”这个“笨”方法教了一课,最终因“笨”生

“慧”。他的脑中一半是数学,另一半就是为了

数学。他的许多好点子都是在梦中想出来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华老师的思考从不浅尝辄

止,而是心无旁骛,钻研到通、透、亮。

师父拥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数学之眼,更

拥有独特的“第三只眼”——心,师父的课都是

用“心”备出来的!师父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

们: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不在于“智”,而在于“痴”!

师父是个大忙人,却阅读不止、笔耕不辍。读到

好书或者好文章时,师父会迫不及待地推荐给

大家,上面留着他带着温度的批注和感悟。一

博同学被一致推选为师父课堂进步最大的人,

师父欣喜之余写成了《等着,就好》。请“华粉”们

给他的课提意见,师父写成了《花钱买批评》《华

老师的板书没课题》……近一个多月,师父与我

们分享的新作竟有近10篇!我曾颇为疑惑:师

父怎么有那么多时间,静心坐在书房写文章呢?

走近华老师,我终于找到了些许答案:有很多

次,师父在工作室群里发布他的新作,可我分明

知道他在外出差,真是兴之所至、心静则安,天

下皆可成书房。师父视阅读与写作为生活必须

之事,享受着徜徉其中的美妙滋味。

师父还自谦“真不会写文章”,“逼”着徒弟

们提修改意见,认真斟酌几易其稿,再请大家提

意见直至满意为止。记得我第一次给师父提建

议,生怕自己说得不妥,小心翼翼地私下发给了

师父,师父特地发语音提醒我:“红芳,直言批评

是我们工作室的风格,您直接发工作室群,让大

家都看得到,方便交流。”在师父用真性情营造

的这方空间,大家畅所欲言、彼此接纳、共同提

升。师父从来没有给徒弟们开过写作讲座,但

76

还有比亲自写文示范、邀约共读更好的写作指

导吗?徒弟们见贤思齐、向师而行,一篇又一篇

新作如接龙般在群里发布分享,师徒共读、共

写、共议,聆听自己拔节生长的声音,也享受着

手拉手一起走的温暖与幸福!

我这只“混”在工作室群里“恶补”专业功课

的“菜鸟”,居然还时常会收到师父单独发来的

微信,鼓励并了解我的专业近况。知徒莫若师

父,团队如此优秀,师父也许不想让我心理上有

压力,给予了我更多的关怀。师父带徒弟,亦是

因材施教!

鼓励我要勤动笔写文章。中秋节假期的最后一

2018年9月中旬的一个早晨,师父再次微信

天,我把文章发给师父,请师父待有空再指导。

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后师父就给我发来修改后

的文章。文末,师父专门用绿色楷体字写了总

评与建议,夸文章的结构、语言、心气、境界都不

错,自谦他写不出这样的文章,鼓励我充满信心

地继续写下去。第三天凌晨我再次收到师父的

微信,建议我修改文章的标题,当日上午就要上

课、做报告讲座的师父,清晨还惦记着我的小

文。疏于读书、懒于动笔的我,就是在师父这样

的鞭策与指导下逐渐摸到了些写作的门道,又

在师父的“狠夸”下树立起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师父不仅与大家探讨学问,还与大家分享

他待人处事、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每

天早晨,师父都会在群里与大家道一声早安,分

享他的晨间遐思。师父殷切的叮咛、友善的提

醒、温暖的鼓励仿佛就在耳边,如春风、清泉,让

我心灵安宁、精神充盈、思想明亮。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教学处主

任,高级教师)


更多推荐

师父,老师,文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