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发(作者:worda4数学试卷排版)

追求数学中的和谐美

应试教育下,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学

生的终身发展考虑,素质教育提出要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于是,有些教

师又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天地,教师反而成了旁观者,这显然不是新课改的初衷。数学是一

种思维,也是一门艺术。数学的课堂要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教师的引导完美结合。

一、明确“探究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在数学课堂中引进探究、操作活动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不是手工

课,所以探究活动的引入不是简单的学具发放与操作。

新课标指出,探究活动是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发生、

发展、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鉴于此,教

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绝不仅仅是旁观者。

以探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为例。教师首先明确本次探究活动的目的:知识上—

—在操作中发现角和直线平行的关系;能力上——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自学能力;在汇报过程

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情感上——在小组合作中体会集体

的力量;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

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还未达到完全自学的状态。教师通过设计的问题串有步骤的引导学生

条理思考、逐步深入。如,本节课在学生操作前教师可先提出如下问题:1.转动木条的过程

中,两角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转动过程中,两木条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

角的大小关系与木条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联系吗?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

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操作中思考、思考中操作”的习惯。

最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新课改强调合作交流,但并非放弃独立思考。交

流的前提是个人已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否则就是无效讨论。所以,在探究活动之初,要求学

生独立操作思考,在已获得初步的认识后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是对独立思考的

解疑、完善与补充而非替代。

二、力争“人人参与”,做到有效合作。

在探索小组合作的初期,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每个小组选一位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当

组长,负责在交流讨论时给学生解疑。刚开始,这样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时间久了,

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始对小组合作失去了兴趣。我开始反思问题所在,后来发现,其实这种形

式的小组合作本质上还是“一言堂”,只是教师变成了学生而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失去

兴趣。

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到“人人参与”,实现真正的“生生互动”。

这样,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一起制定小组合作的有关制度。

1.明确分工。比如,在组内设置“记录员”、“检查员”、“发言人”等职务,让每一个人都

“有事可做”。同时强化其集体意识。

2.按顺序发言。在进行组内合作交流时,避免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听的情况出现。按一

定的顺序,每个人都要说明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人在交流前都能够独立

思考。同时,也可以发展同学们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3.能够复述已发言同学的思路。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只是急于表现自己,而不

愿意倾听别人。所以,在小组交流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4.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才能发现学生在

知识上、能力上、方法上的欠缺,才能适时的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帮助。也只有参与到学生中,

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还存在方法、形式甚至理念上的不足。

新课标下的小组合作不是只要求形式上的“围坐一团”,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

中,都能从中获益,从而达到真正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教师引导评价,完善课堂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不是一时的方法,要想让其成为一种常态,教师的引导性评价是不可

或缺的。在这里,我觉得要做到及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

小组交流时,不管教师如何尽量的深入到每个小组,都远不及本组的学生了解组员。所

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对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总结肯定,对基础稍差的同学哪怕微小

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养成每周组内总结的习惯。将一周中,小组合作的体会、经验、问题等进行总结,班内

交流。这时,教师要适当评价,引导学生建立对与错的规范,肯定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取得的

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但这绝不是让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脱

离了教师的引导就会变得散乱、无序。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地方。这

样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完美结合;需要师生共同寻找数学的逻

辑美、形象美、应用美,共同构建数学的和谐。


更多推荐

学生,合作,教师,交流,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