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高考数学试卷各地)
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二)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黄帝陵(如图)祭拜,下面对黄帝陵导游解说黄帝事迹的介绍,正确而又完整的是( C )
①联合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②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③通过禅让制把部落首领传位给尧
④司马迁《史记》记载了他的事迹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D )
A.道家的“辩证”
C.墨家的“兼爱”
B.儒家的“仁政”
D.法家的“法治”
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他们共同主张( C )
A.轻徭薄赋
C.以农为本
B.以德化民
D.盐铁专卖
4.“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我国历史上哪次战役有关( D )
A.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5.阅读如图简要示意图,指出结束这一长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人物是( C )
A.秦始皇 B.司马炎 C.隋文帝 D.元世祖
6.“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D )
A.皇帝荒废朝政
C.农民负担过重
B.节度使权力膨胀
D.军队战斗力薄弱
7.“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出现在宋朝的科技发明是( C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反
映了回族的形成是( B )
A.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
C.蒙古政权建立的结果
B.民族交融的结果
D.民族分化的结果
9.习近平说:“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位航海家是( B )
A.张骞 B.郑和 C.玄奘 D.郑成功
10.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以下口号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 A )
A.“扶清灭洋”——太平天国
C.“自强求富”——洋务运动
B.“振兴中华”——孙中山
D.“实业救国”——张謇
1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地警醒。”属于材料中“警醒”行动的有( B )
①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②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和领导变法
③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 ④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中央28年的历史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在③处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描述为( B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B.被迫放弃,战略转移
D.敌后战场,指挥中枢
13.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些措施的实施( D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表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C.使我国农村阶级关系得到改善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我们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这三个“史实”中,得出的准确“结论”是( C )
A.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5.“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B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D.改革开放开始 C.“一五”计划实施
1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C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外开放,创建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进行城市国企改革综合试点
17.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主要表现在( D )
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④中日正式建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如图片是0-9十个计数法的原型及组合。在它的发明(发源)地,你还可以了解到的历史知识有( D )
①伊斯兰教 ②种姓制度 ③《天方夜谭》 ④佛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D )
A.农民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利
B.庄园是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佃户通过为领主服劳役取得维持生活的份地
D.领主可以随意没收佃户的份地
20.《全球通史》中指出:“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学者和艺术家”( A )
A.创造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C.意在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
B.要求推翻罗马教会统治
D.力图构建美好理性王国
21.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B )
A.资本主义必然取代封建制度的规律
C.推翻了封建专制把国王送上断头台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D.革命武装打败了国王军队
22.他改革的实质,就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迅速采用西欧成果,决不惜
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材料评述的是( B )
A.废除农奴制改革
C.推行新经济政策
B.彼得一世改革
D.苏联模式形成
23.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的革命事件( D )
A.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24.19世纪中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揭示自然界物种演变规律的著作相继问世。这两本著作分别是( D )
A.《共产党宣言》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人间喜剧》和《物种起源》
C.《人间喜剧》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
25.冷战时期,北约和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B )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朝代
秦朝
汉武帝
唐末
宋
地方管理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藩镇割据
把军、政、财权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
材料二 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丞相,罢中书。
——摘编自赵毅、罗东阳《朱元璋废丞相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时期及事件。(4分)
答:唐末,安史之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及明初制约相权的措施。(4分)
答: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废丞相,罢中书。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简述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源。(5分)
答: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7.(12分)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从这里启航】
材料一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2016 年中央电视台《信念永恒》朗诵词
(1)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请解释“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这句话的含义。 (3分)
答: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言之有理即可)
【见证历史转折】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住手写字。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五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2)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了以谁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为什么说我们“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3分)
答:毛泽东。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 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
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 (2分)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两次历史转折给我们的启迪。(2分)
答: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言之有理即可)
【我的梦,中国梦】
材料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
——习近平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
大会上的讲话》
(5)面对机遇与挑战,作为中学生,你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分)
答:树立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言之有理即可)
28.(12分)20世纪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四 2022年6月23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并发表题为《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 开启金砖合作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指出:让我们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勇毅前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1)图一的大战后,形成了一种新世界秩序,史称什么?图二反映了哪一种反动势力的猖獗?三幅图反映出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是什么?(4分)
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大国结盟、大国强权(或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据材料二,雅尔塔会议决定在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战后“同盟国分裂”
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2分)
答:联合国;两极格局。
(3)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答: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面对当前世界变局提出的新理念,并举一例倡导这一理念的举措。(4分)
答: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举措: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等。(一例即可)
29.(13分)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革命可以使人们乘坐轮船以更快的速度跨越海洋,乘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还为生活在欧美地区成百上千万的人带去了高质量的服装、各种家居用品和娱乐活动。在此之前,这些是他们不敢想的。
——摘编自[英]安德鲁·玛尔《BBC世界史》
材料二 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摘自杨德才、关铃《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 电的发明和应用,打开了解放生产力的大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与第一次技术革命截然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先进的技术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为工业开辟空前广阔的领域和提供空前的发展速度。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革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4分)
答:变化:①乘坐轮船、火车进行长途旅行(或出现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或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②出现了高质量的服装、家居用品,丰富的娱乐活动(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砸开“中国的大门”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4分)
答: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2分)
答:显著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或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或科技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看法。(3分)
答:看法: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贫困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
更多推荐
中国,历史,材料,革命,世界,技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