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发(作者:初一数学试卷在哪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通用 5 篇)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
动的机会,匡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课中,我通过设疑、激趣、猜想、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收到了比
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以下一些学习材料: 6 支笔、 2 本故事书、 1 个
苹果。告诉学生:老师想把 6 支笔奖给上周班级口算比赛得奖的 2 个同学,那末,
每一个人应该分得几支?把 2 本故事书奖给班级演讲比赛的两位同学,每一个人应
该分 得几本?把 1 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的 2 个小朋友,每一个人分得多少呢?
这时老师 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对这些材料不仅感兴趣,而且即将就会看到三种分
法中,惟独 第三种 1 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 2 个小朋友时,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
老师告诉学 生实际生活中,当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
表示,这种数 就是分数。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探索,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
系。
当学生初步知道什么叫平均分时,老师就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明白
怎样分才干使每一份同样多。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发 4 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片、一根
绳 子。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把每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自己的爱慕随便分成几份,
看看 怎样分以后,每一份才相等,分别是总数的几份之几。用分数怎样来表示。
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明白惟独平均分以后,才干得到分数。老师趁机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部份习题,学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验证、实践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
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生基
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后,老师可以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
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
数?
2、请你用分数来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份。这要求学生能理解某个图形,是
怎么分的?分成为了几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3、老师在一个长方形的黑板上贴了不少的大拇指,作为奖品来奖励学生,老
师要求学生拿走总数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总数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这些练习主要是使学生深刻领略分数是怎么来的、怎么来正确地读写分数
1、首先,数学活动姓“数”,它一定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与孩子们的学
习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课的导入,就比较注意这一点,适当的激取、设疑,使学生
很快地进入了学习情景,对新课的学习是比较有利的。
2、其次,数学活动姓“动”,它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实
践操作来领略书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义和法则。在本课中,老师把大部份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
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极大可能地发挥出来。
3、最后,数学活动要“活”,《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后学习《分数的意
义》等重要知识的基础知识,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并且
要会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或者几份)能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所以,老师灵便地
设计一些练习,特别是最后一个练习,就要求学生比较灵便地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
来解决。这样的数学课很有应用味,也注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要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老师以课本为依据,以课程标准
为准绳,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高
兴 地摘果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老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