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无锡2017数学试卷)
三年级数学课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课听课记录1:重叠问题
一、创设选择的空间,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的精神状态真好!看来平常的饮食不错。你们喜爱吃鱼还是喜爱吃肉?我们现场调查一下。哪个小组情愿承受教师的调查呢?
(选择一个热忱高的小组进展现场调查)
师:在调查之前,教师要请同学们听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爱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爱吃鱼”一栏,喜爱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爱吃肉”一栏,既喜爱吃鱼又喜爱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爱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明白了吗?(学生清晰要求后就让学生作选择)
二、供应探究的时机,激活“主角”意识。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喜好通过贴姓名条的方法告知了大家,那此时此刻你能依据选择的状况,分别说出这几中选项的人数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数纸条就能知道!)那黑板上一共有几张姓名条?这么说,这个小组一共有13人了?(生质疑:这个小组只有10人!)
师:假装数一数,咦,真的是10人,那多出来的3人是哪来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索,假如还是找不到缘由就再和同桌探讨。沟第1页 共6页
通反应,得出缘由为有3个同学两样都喜爱。
师:那谁能说说这组同学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类?(生1:两类,喜爱吃鱼,喜爱吃肉。生2:三类,两样都喜爱,只喜爱吃鱼,只喜爱吃肉。)老师板书。
2、重新排列
是:同学们视察得真细致,此时此刻,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说说两样都喜爱的有哪些人?(学生上台指。)老师在一边接着问: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适宜的地方吗?(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假如没有放在中间,那么将让学生绽开探讨。)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师:刚刚这位同学真能干,通过他的重新排列,大家看这些数据是不是更清晰了呢?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爱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教师怎么数数有6(学生说的人数的2倍)人?(生:每人有两张名字,重叠了,应当是3个人)
师:哦,原来有3个人名字重叠了,那这3张姓名条我们如何处理?(生:把一样的名字拿掉一张)
师:好,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拿!(学生上来拿走3张重复的。)
4、画集合图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知道,为什么人数会多出来吗?
师:人数是弄清晰了,谁情愿向教师和同学们指一指哪些人是喜爱吃鱼的?假如学生是一个一个指的,就要求他:你能一下就找出喜爱吃鱼的是哪些人吗?学生再指。教师在一边用黄颜色的笔把喜爱吃第2页 共6页
鱼的纸条圈起来。
师:教师用黄圈把喜爱吃鱼的人圈起来,这样大家是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晰呢?那谁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喜爱吃肉的有哪些同学吗?
5、各局部的意义
师:在红色圈里的是表示喜爱吃什么的同学?在黄色圈里的呢?生:略
师:有了这两个圈和原来比照一下,你觉得怎么样?生:略
师:中间局部表示什么?除了这种两样都喜爱的状况,还有一些同学呢?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
6、驾驭算法
师:此时此刻,你能看着这张图,利用上面这些数据,能列式计算这一小组的人数吗?生:列式计算师生反应沟通,理解各计算方法的意义(略)
三年级数学课听课记录2: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情境导入:
1、 师:小挚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打算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挚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究竟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第3页 共6页
位小挚友情愿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惊奇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起先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爱好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老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方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须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究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相识厘米
1、 视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相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觉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许多数。
师:对,你们按依次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第4页 共6页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觉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许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日咱们就一块儿来相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视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驾驭直尺的根本构造。既造就了学生的视察实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根底。〕
三、用厘米量
1、 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量几厘米
学生量,教师巡察。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相互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必须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老师让学生之间相互第5页 共6页
说一说,在量的根底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稳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娴熟驾驭这一环节的新学问。而且选取学生进展演示,那么学生简单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拟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幸免这些错误。〕
探究沟通:
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共享、沟通。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沟通后再全班沟通〕
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根底上,老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相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问。
第6页 共6页
更多推荐
学生,同学,扶手,小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