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发(作者:2023甲卷数学试卷填空题)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式与方程》教案及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

实践转化常识问题为代数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问题

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方程的定义及意义。

2.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3.

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方程的概念及意义。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转化为代数问题。

3.

在解决存在解或无解、唯一解的方程时,如何组织

论证。

四、教学内容

1. 方程的定义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现象和问题,让学生了解“方程”

的概念及意义。

(1)引入问题: 有一天,班里有30人去参观动物园,门

票是每人10元。请问团队的总花费是多少?花费由哪些因素

构成?

老师在板书上列出以下公式:花费=人数 $times$ 票价。

并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关系。

(2) 方程的引入: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

“全班同学人数一共是x人”,并让学生阐述两个衍生式:

“班里去了y人”和“班里没去的人数是z人”。最终,让学

生想一想这三个式子之间的关系。

(3)方程的解释: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得知了一

个表达式:“人数=x”,这个表达式就是一个方程式。

2.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1) 方程的分解: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在班上举例,学生

会自己分解出相应的元素。

(2) 概念的引入: 老师引导学生对“方程”的概念进行

进一步的了解,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等式的意义。

(3) 方程的基本形式: 老师将方程式分为若干个基本形

式,并将每个基本式在黑板上展示。

(4) 方程的解法: 引导学生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或互相讨论来解决问题。

3. 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问题,理解算式的概念,如学生交集

的问题和水桶倒水问题。

五、教学方式

通过老师提供问题并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互相

讨论进行以下主题:

1.

2.

方程的定义及意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3.

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能力

并在教学前提供练习题,以时甚至是作业的形式,评估学

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示范,引

导他们进入数学策略思考。课堂讲解的方式可以与学生自主探

索的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定期进行练习,测试学生的掌

握程度;反馈学生的错误,指导他们理解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

握情况。

在教学方法方面,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

如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和解决问题,减少简单记忆和机械练习,

使学生在思考、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合理的进度和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老师可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更多推荐

学生,问题,方程,老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