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发(作者:宣化区初中一模数学试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8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
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
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20xx年10月31日---11月3日,我有幸在西双版纳参加了云南省第十届小学数学教学
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在这4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各地州19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
了专家报告,及有关市地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
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
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
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
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
感到生活与数
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
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
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求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时,有的老师用到了姚明
的高度,《行程问题》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
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
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
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
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
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
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
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
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
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
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
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
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
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
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这一点从周玉仁教授的报告中体会到。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
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
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外地州老师的讲课中体会较深。
六、产生的几点疑惑。
(1)一节课中解决问题与算理探究孰轻孰重?从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关系引
导学生列算式。启发学时搜索知识储备探寻算式的解法,这两者哪一个应该占得时间更长些?
我觉得很多以计算为重点的课,“解决问题”设置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2)几节课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激励的语言较少。相比较我更欣赏北京华应龙上课时
的感觉。他的一节课,可能造就一个杰出人才。比如学习信心的鼓励,学习方法的鼓励让人
终生受益。
(3)训练量都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技能。我感觉在“解决问题”的红点讲完以后完全
可以分层练习,如编制信息收集题组,信息整理题组,选择策略题组,提出问题题组。最后
一道综合题。一句话种子分类练习。
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算术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可谓高屋建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
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
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