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中考数学试卷哪里难)
“山水斗城”与瓯越文化
2016年4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请示,同意将温州市列为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国第12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继杭州、绍兴、宁波、衢州、
临海、金华、嘉兴、湖州之后,浙江省的第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
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专家认为,这是对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概括,而要将名
城温州保护好,还需要在城市文脉挖掘、文物维修展示、名城制度管理等方面作很多努力。
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
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气候温润,“虽
隆冬恒燠”,故名温州。温州简称瓯,又称东瓯,早在五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曹湾山、下龙山等新石器文化聚落遗址,是“瓯居海中”的见证。
“兴于东晋的古城温州,其城址一直没有变动,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基本得到保
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成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赵中枢认为。
何谓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温州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处处长王榕介绍,就是温州
古城依北斗天象而筑,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凿二十八宿井,形成“倚江、负山、通
水”的独特城市风貌。“古城墙依山势而筑,城基牢固。城内一坊一渠,渠与河相通,河
与江相连,加上28口井和5处水潭,将城市用水、排水、水运、蓄洪、防火等功能结合在
一起。城区两条主干道采用南偏东走向,与城市主要风向一致,保持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共生。千百年来,山体与河流构成的‘山脉为屏障、江河为城濠’的古城格局,以及‘江、
屿、山、水、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她对记者表示。
“现在城内五山犹存,二十八宿井存十六口。城墙遗址残存华盖山城墙两段,朔门城
门遗址一处。城市两纵四横的道路格局和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历史功能格
局基本没有变动。古城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古城风貌基本得到延续。”赵中枢如是评
价。
此外,温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皆保存丰富。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
多年行政建制史的温州,有史前文化遗址171处、各级文保单位853处、普查古建筑6354
处,包括历史街区、城垣城楼、亭台楼阁、坛庙祠堂、民居宅第、桥涵码头等类型。同时,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传统造纸工艺、木活字印刷,至今仍在温州瓯海泽雅、瑞安东源村
活态传承。
“‘百工之乡’的温州,非遗中最精彩的项目是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类,如青瓷、造
纸、造船、丝绸、刺绣、漆器等。温州现有黄杨木雕、鼓词、泰顺木偶、瓯剧等35项国家
级非遗项目、136项省级非遗项目,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691项,其中永嘉昆剧、乐清细
纹刻纸等4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活字印刷技
术2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遗代表作名录。”说起温州非遗,市非遗中心主任阮静如数家
珍。
延续城市特色 弘扬瓯越文化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历史文化是城市个性和魅力的标志,
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认为,温州城市的
特色在于瓯越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独特的瓯越文化是温州的根脉,是维系海
内外温州人的精神纽带,是温州城市品位、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从2010年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开始,温州就着重延续其城市特
色。在已修编完成的《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了温州一环、十线、八片、多
点的古城保护内容,其中一环,指温州山水城市格局;十线,指古城内谯楼—江心双塔、
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等主要空间景观骨架;八片,指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等八个
历史文化保护区;多点,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和优秀历史建筑。该规划还对土地
使用、消防、文物利用等做了相关规定。这使得温州五马街—墨池坊、城西街、朔门街、
江心屿4片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众多文物古迹都得到较好保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
治规划》已通过审查,《东瓯王庙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规划》等近10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完
成。
温州市文广新局原局长吴东告诉记者,温州名城保护构建了整体风貌协调、地域特色
彰显、商业布局完善的保护框架。因此,古城居住功能得到延续,街区整体风貌得到保持,
温州还从街区文化展示、城市功能定位、建筑特色挖掘、非遗项目传承等方面,推进了瓯
越文化保护建设和传承发扬。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成员、国家文物局调研员詹德华认为,温州积极发掘和研究
历史文物古迹,为极具特色的斗城格局建立了可靠的依据;温州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
古迹与古城的关联性,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对温州可能的海丝遗产进行调查和保护,为历史
文化名城又增添了新特色。
强化名城保护 凸现文化价值
温州,是我国黄金海岸线中部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
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温州涌现了众多对中国乃至
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影响的文化名人,如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禅宗大师玄觉、永嘉学派集
大成者叶适、南曲之祖高则诚、“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一代帝师刘基、经学大师孙诒让、
一代词宗夏承焘、棋王谢侠逊、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夏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等。
改革开放后,温州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1984年被国务院公
布为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2002年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最具活力城市
之一。温州人以“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和温州现象。
各界认为,温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让城市的文化力、美誉度转化为发展的
竞争力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
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
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
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
的保护措施。
在詹德华看来,下一步,温州应重点抓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和展示,如对温州文化地
标的江心屿“一寺双塔”进行研究、维修和展示,使名城的文物本体更丰富多样。赵中枢
等专家建议,温州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突出温州在创业与创新方面的
特点,进一步强化名城保护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当地民众积极参与文
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更多推荐
温州,历史,保护,城市,文化,文化名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