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砀山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有关数学周记范文集锦10篇
数学周记 篇1
你走进我们的学校,如果看到一个中等个子,大眼睛,一脸阳光灿烂的年
轻女老师,那一个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张老师。
张老师的那张笑脸,酷似小朋友们笔下的月亮姐姐,让人觉得好亲切!
在课堂上,张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给我们讲题,当我们遇到难题时,她总
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分析,当一个难题解决的时候,她总会拿出她的口
头禅——“理解不?”
张老师喜欢学习。张老师对于学习可以用两个字形容——痴迷。“世界上
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学习了。”这就是她的至理名言。
数学老师是个谦虚的人,说她谦虚,绝对不假。明明是个天才,却不许别
人说,你说她怪不怪?不过,这也是她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张老师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每次我们班主任批评我们的时候,张老师
总是跑出去教室外面,因为她不忍心看着我们受批评,但又无能为力,只好当
作没看到。
张老师在批评人的时候,采用的也是一种独特的方法,我称它为“相反
数”,意思是,不从正面批评,而是从反面批评。
有一次,我们上数学课,数学老师正在给我们讲题,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
趴在桌子上,张老师看见了,就对她说:“你姓赖,所以就赖在桌子上?”她
那个“赖在桌子上”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她呢?也仍是一脸的笑容。
和张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无论是什么时候。我和张老师既
是师生,更是朋友,因为张老师,我懂得了:人应该用微笑面对人生。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您的祝愿,张老
师,在此,我祝您每一天,每一刻都充满着祝福与喜悦。
读者们,这样一个可爱、善良、美丽、心如百合花一样纯洁的老师,你们
有吗?嘿嘿,你们羡慕吧。
数学周记 篇2
20某某-某某-20周日晴
第 1 页 共 11 页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坐在床上玩。妈妈提问我:“你们教室的书桌有几个
角?”我说:“四个角。”妈妈接着问:“我们家的书桌有几个角?”“还是
四个角。”妈妈说:“对,增加难度,你的直尺有几个角?红领巾有几个
角?”我立刻说:“不难,直尺四个角,都是直角,红领巾有三个角都是锐
角。”妈妈很高兴,瞅了瞅我的脸,说:“眼睛有几个角?”“零个角。”妈
妈说:“那三角眼呢。”我说:“那是妖怪。”妈妈说:“对,还有平常我们
说眼角有眼屎,只是指眼睛的一个角落,并不是规范的角。包括嘴角也是这个
道理。”
这时妈妈的嘴张着,我看见妈妈的大门牙,我说:“大门牙有四个角。”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我和妈妈都笑得前仰后合。好有趣!
我抬头看见我们家的卧室的顶灯,那是有一个月亮灯和三个彩色五角星星
灯组成的。我说:“五角星有几个角?”妈妈回答:“五个角。”我说:
“错!十个角,五个锐角五个钝角。”妈妈夸我很棒!
今天我和妈妈既玩了又复习数学了,既开心又学了一点知识,生活中充满
了智慧!
数学周记 篇3
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
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
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
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
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
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
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
学知识。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
学”。这一理论在新世纪(版)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
第 2 页 共 11 页
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
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
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
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
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
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
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
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
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
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
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
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
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
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
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
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
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
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
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
第 3 页 共 11 页
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
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
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
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
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
“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
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
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
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
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
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
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
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
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
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
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
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
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
第 4 页 共 11 页
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
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
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
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
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
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
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
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
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
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
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
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
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
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周记 篇4
存钱罐已经沉甸甸的了。到底有多少钱呢?我和妈妈把存钱罐里的硬币哗
哗啦啦地倒了出来。在桌子上堆得像小山一样。
我们先把它们分成三类:1元的堆一堆,5角的和1角的又分别堆一堆。然
后妈妈数1元的,我数5角的,1角的由我们俩共同来数。不一会儿,就数好
了。原来1元的有65枚,5角的有46枚,1角的有50枚。
到底多少钱呢?我开始计算了。65个1元就是65元,46个5角就是23
元,50个1角就是5元。列式是:65+23+5。我想:可以先将65和5相加,等
于70,再加上23,一共是93元。
第 5 页 共 11 页
不起眼的零钱,储存起来竟然有93元!这下,我就可以买到向往已久的
《数学智斗记》了。节约用钱真好!
生活中的角
上学期,我们学了锐角和钝角,我们的世界上每个地方都有角,比如:我
们的书角,我们的尺子特别是三角尺,它有三个角,有两个是锐角,有1个是
直角。直角是正正方方的,像一棵棵挺拔的柏树,多么神气,多么骄傲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观察到角的存在,早晨我们在做广播体操的时
候,我发现用人的四肢就能清楚地表示角。手臂伸直,两脚并拢,就是一个直
角。身体不动,手臂往下斜那就是锐角,手臂上扬就是个大大的钝角。我和同
学们用肢体来表示角可以互相学习,角的乐趣在于发现。
灯管知多少
今年寒假去了保定小姨家,看见她家附近新建的“步行街”竣工了。我和
妈妈迫不及待地去逛逛。
步行街真美。大理石的地面亮晃晃的,照得见人影。两边的路灯造型别
致,圆柱体蓝色的柱子上镶嵌着各色的彩色灯管。我正欣赏得津津有味,妈妈
却说:“你数一数,看看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根灯管。”
一根一根地数过去,肯定是最笨的办法。我想了想,何不先数一根柱子上
的灯管,然后看看一共有多少柱子,不就可以了?
想好了,我马上行动。原来,一根柱子上有7根灯管。街道的一边有10根
柱子,也就是有10个7根灯管,用乘法计算:7某10=70(根)。街道两边一共
有:70+70=140(根)。
妈妈听了我的解释,夸奖我说:“乘法用得很巧妙,计算很细致。真
棒!”
生活中物体的重量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因为刚学了“千克和克”,所以我专
门看了每件商品的重量。
我们先去买吃的,一袋奶粉400克,一袋太谷饼260克,一袋脆枣118
克,一盒健达巧克力100克,一袋榨菜60克,最轻的是绿箭薄荷糖23克??买
第 6 页 共 11 页
了不少东西,重量全是多少克,都是比较轻的。我说:“怎么没有重千克的东
西呢?”妈妈说:“当然有了。”然后带我到卖粮食的地方,我马上看到一大
袋面粉10千克,这个太重了,得爸爸来才能买。买柠檬的时侯,我发现价签上
写着500克和12.80元,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500克就是人们常说的1斤,
所以1斤柠檬12元8角。
现在我不但知道1千克=1000克,还知道了500克=1斤,所以1千克=2
斤。小猫的体重
一晃,小猫已经在我家呆了3个月了。我想小猫会有多重呢?于是我把小
猫放到磅秤上去称。谁知,我刚把它放到秤上,它“喵”地一声就跑了。怎么
办呢?我灵机一动,啊,有了!我抱着小猫站到秤上,称出来有45斤。然后把
小猫放了,自己往秤上一站,有42斤。再用45减去42,就是小猫的体重了。
原来我家小猫只有3斤重,怪不得那么弱小。
数学周记 篇5
9月25日 星期五 天晴
这一周在老师耐心讲解下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
老师先让我们收集整理数据,在教我们用横轴和纵轴做统计图,掌握后我
把我家今年一、二、三月的用电量结合老师讲的做了统计,这种数据图表不但
一目了然而且方便实用。
在郭老师重复着那句:〝生活离不开数学,多加练习,打好基础,继续努
力。〞中,我们开始了下一单元年月日的学习知识。
数学周记 篇6
今天,我带了50元钱去书店买书。我一本一本地看过去,一连选了好几
本,一看书背后的标价都是5.00元。于是我把它们都买了下来。到收银台付了
钱以后,我就兴冲冲地往家里跑。一到家,妈妈问我买了几本书,我说我还剩
20元钱,买的书每本都只要5元就够了。妈妈一听,马上回答道:“你买了6
本书,对吧?”我笑眯眯咪咪地点点头,心想:原来妈妈数
学学得这么好!
数学周记 篇7
第 7 页 共 11 页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虽然成绩还没有下来,但自己总有感
觉吧?我认为这次考得并不好,计算题好多都是负数,我们还没学呢,即使学
了,也不一定都能写对。概念题还差不多,基本上都能写对。但是,使我最头
疼的就是那10道应用题。那么难,好多同学都没有做出来,当然,Me too。我
还剩一道题没有做出来以外,其余的都做出来了。还算可以的吧?(比数学课
代表好,她还剩4、5题没做呢!)。数学考试
老师批得很快,下午分数就出来一半了,已知我班有十几名同学考不及
格,班上没有90分以上,能考到八十几的人,已经算是8错的了!数学考试
我出一道五年级的数学题,五年级的同学不一定能算出来,但如果有充足
的时间,那就能做出来了。数学考试
“桔子和苹果的总重量是 9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5倍,求桔子一筐多
少千克?”很难吧?要用方程解哦!
总之,我这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发挥失常,悲哀啊——但愿能考七十几!
数学周记 篇8
在生活中,每一处都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们要学好数学,掌握好数学和
用好数学。同时,也因为数学是离不开生活的,所以我们也会在生活中常常遇
到一些难解的数学题。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叔叔家里玩。玩着玩着,叔叔拿了某某个硬币走了过
来,说:“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吗?”“当然想啦!”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我望着叔叔,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感觉到叔叔好像在耍什么把
戏似的。“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就要回答我的问题,谁答对,硬币就全归他
了。”说完,叔叔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某某个硬币放进3个杯子
里,使每个杯子里的硬币数都是奇数,看谁能找出最多的方法。”
听完叔叔的题目,大家冥思苦想。只见表弟在客厅里走来走去,表姐坐在
椅子上冷静地思考着。不一会,我看见妹妹找来了材料,试着做。可是,做了
很久,妹妹还是没找到具体解题的方法。我也不甘示弱,开动脑筋想着。哎,
要是能把这硬币拿到手,那该多好啊!
过了十多分钟,大家都没有想到怎么做,叔叔见此情景,对我们说:“给
第 8 页 共 11 页
你们一点提示吧!解这道题要学会多转几个弯,不要……”“等等!”话没说
完,表弟好象想到了什么似的。只见他拿起某某个硬币,先把第1个硬币放到
第1个杯子里去,然后把3个硬币投进第2个杯子里,看到这里,我不禁想
道:这个办法嘛,我早就想过了,根本就不行,剩下的硬币有x个,x是偶
数,我可以肯定地说一句:“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当表弟把剩下的x个硬
币放到第3个杯子时,我插嘴道:“这办法根本……”我的话还没说完,表弟
就把我的话打断了,“表姐,你还是看我的表演吧!”表弟神气地说。只见他
拿起第1个杯子,把那个硬币放到第3个杯子里去。“这就是第一种方法。”
表弟得意地扮了个鬼脸。“哎呀!我真笨,怎么想到第三步就放弃了呢?真不
值得!”接着,表弟按照第一次那样做,先把3个硬币放到第1个杯子里,然
后在第二个杯子里放5个硬币,接着把剩下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子里,最后,
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里去。这样第二种方法就完成了。按着这
样的方法,表弟连续做了13次。
看到这里,站在一旁的叔叔拍起了手掌,点点头说:“真想不到,你这小
鬼还会有动脑筋的时候,这回你赢了,某某个硬币都归你了。”叔叔一边称赞
表弟,一边抚摸着他的小脑袋。“不过,小欣,你得加把劲了,这回连表弟都
赢了你。记住,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
是呀,叔叔说得对,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如果我刚才想到第三步
没放弃的话,再动动脑筋,那道题就被我解开了。以后,真的要加把劲,努力
学好数学,掌握好数学,用好数学。
数学周记 篇9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周末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
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五个裁判员给一名体操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平均分
是X·5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是X·某某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分是
X·4x分。这个运动员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多少?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最高分和最低分怎么求呢?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爸爸打电话来了,我对他说了这到题,他
第 9 页 共 11 页
说:“先求出去掉最高分总分是多少,减去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总分。算式:
X·4某某4-X·58x3=X·1(分)。再求出去掉最低分的总分,减去最高分和最
低分的总分。算式:X·4-X·58x3=X·X(分)最后用X·X-X·1=0·8
(分)”听了爸爸的解法后,我还真觉得这道题变简单了,做出来后,我想:
做题要讲技巧,不能死记硬背,要不然做任何题都会觉得难!正如斯蒂恩说
的:“在数学定理的评价中,审美标准既重于逻辑的标准,也重于实用的标
准:在对数学思想的评价时,美与优雅比是否严密、正确,比是否有用都重要
得多。”
后来,我又用我5年级下册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
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
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数学周记 篇10
以前,我一直认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
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
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2路汽车去青少年宫。就在车子快
要出发时,1路汽车正好与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前面的这两辆车,突然
笑着对我说:“泽群,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
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2路车每5分钟
发车一次,这两辆车至少要经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
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2路车的起点是在同一个
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
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泽群想得
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
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
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某
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要再过15分钟能同
第 10 页 共 11 页
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
高兴地举起双手。
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第 11 页 共
页
11
更多推荐
数学,学生,生活,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