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电大高等数学试卷答案)
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
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
创新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可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
本质特征和真正的价值。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
养: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精
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数与代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
识。这10 个核心素养,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
志。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
特征和真正的价值。
我们的团队陶惠娥名师工作室围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开展了“数与代数”、“几何与图
形”、“统计与概率”、“数学广角”四大数学知识板块的专题的研究与探讨活动。我和我的徒弟
们承担了“数与代数”知识领域的教学,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充分挖掘“数
与代数”知识领域的教学中所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对学生数学核
心素养的培养,取得满意的效果。下面我将以我徒弟露露老师执教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解
决问题》一课为例,谈谈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数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得他们掌握和理
解数的概念要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它具有反复
性和复杂性。只有多接触和经历与数有关的情景和实际例子,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去感受和体
验数的概念,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数的概念,建立起数感。
《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解决问题》这节课的例题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杨露露老
师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学生汇报出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前排
有7人,后排有8个,老师又接着让学生把图中的数学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表现出来,从图中的
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人物抽象出数,从图形中抽象出数,这样把数量和数建立起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
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重要的学习内
容,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
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
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老师在《20以
内进位加法的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整理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把
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用算式表达出问题的结果,学生列出算式8+7=15,9+6=15后,老师又
让学生观察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发
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不同,但解决的方法都是用加法计算。这样,将解决问题的思维
操作转化为对符号的操作,学生明确了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从而增强了学生建立数
学模型的意识,进一步深化了符号感。
三、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方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
方法去解决,可以得到同一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引导,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
考,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解决问题》的例题中,没有直接告诉数学信息,只给出了问题,
老师首先提问: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生: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
找出什么?生:数学信息。师:你从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生:男生有9人,女生有6
人。师:你是按性别来观察的,把图中的人分为了男同学和女同学,还可以怎么观察呢?教师
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汇报出了按前后位置看,分为前排和后排,这样一环扣一
环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观察、分析,学生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
力、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后,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真正能够解决
实质性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自觉地将把
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培养,素养,核心,意识,问题,教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