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生活,不分专业(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生活,不分专业

一、陷入了“专业”怪圈

我收到很多信,大部分从自己大学时候悲催的选错了专业开始,洋洋洒洒数万字,中心思想是想问,究竟要不要放弃自己大学的专业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且放弃专业总觉得太可惜了,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希望和前途。

我们被陷入了一个“专业”的怪圈,每个人都过于专注和重视自己拿些所谓的“专业”,然后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

上周末和The New Yorker的记者吃饭,她采访了一些我在中国做的很多事情,那几天我非常乱,工作上有一些很头痛且我个人无法控制的事儿,台版的书在补各种类似前言、楔子、致谢方面的文字,陆版的书还在配合改文字,新买的书堆的书架差点倒了,还恰逢色彩教室一批批的买彩笔,志愿者甄选等等。她问我:

“你会继续写书,或者当专业的作家吗?”

“不会。”

“那你想做点什么?”

“做一些新的我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实,我经常被很多人问到类似的问题:

写字这么好,书出的这么快,要不要去做专业作家?

图画的这么好,要不要去转行做设计?

个人业务这么发达,要不要转行做自由职业者?

每次我回答不要之后,对方便露出遗憾的神色,其实我也有点遗憾,总觉得自己浪费掉了什么……

二、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我们从小被要求学习,不断的学习,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用管。于是当我们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格外担心起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因为转学到了很远的地方,于是每周都要从家坐公交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在我所住的那个很大的厂矿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是就近在厂矿学校上学的,家和学校都在小区里,很放心。但是一旦要去小区以外的地方,家长便会手把手的领着带着才能走。于是,当有一天我在路边听到一个阿姨A带着高我一头的儿子,向阿姨B骄傲的炫耀:“我儿子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了!”,我侧头看了看她们,露出鄙夷的神色。从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

广泛的涉猎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事情,才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各种自由。

比如我小学的暑假就可以自己坐长途车去另一个城市做社会调研,比如我初中的暑假就可以直接找到福利院的院长,直接和他讨论做义工的事情;比如现在我可以用各种方法找我我想要的各种信息,来完成我的一个个梦想。

很多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对“专业”太过认真了。似乎除了与之相关的事情,其他全部都是浪费时间。比如小时候我们过多的学习,于是很多人有学习综合症,只要一天不学习,心里就内疚的不行,其实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心理了,可是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篇2:生活不分专业论文

我们总会觉得,我的专业在那里,不要走远,不要走远,结果对远方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尝试一些专业以外的事情,多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交一些专业以外的朋友,听很多专业以外的故事,观察不同地区不同人是如何生活的,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一种不同于自己的经历。别把专业当生活,因为生活不分专业。

一、陷入了“专业”怪圈

我收到很多信,大部分从自己大学时候悲催的选错了专业开始,洋洋洒洒数万字,中心思想是想问,究竟要不要放弃自己大学的专业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放弃专业总觉得太可惜了。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希望和前途。

我们被陷入了一个“专业”的怪圈,每个人都过于专注和重视自己拿些所谓的“专业”,然后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

上周末和The?New?Yorker的记者吃饭,她采访了一些我在中国做的很多事情。那几天我非常乱,工作上有一些很头痛且我个人无法控制的事儿,台版的书在补各种类似前言、楔?子、致谢方面的文字,陆版的书还在配合改文字,新买的书堆的书架差点倒了,还恰逢色彩教室一批批的买彩笔,志愿者甄选等等。她问我:

“你会继续写书,或者当专业的作家吗?”

“不会。”

“那你想做点什么?”

“做一些新的我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实,我经常被很多人问到类似的问题:

写字这么好,书出的这么快,要不要去做专业作家?

图画的这么好,要不要去转行做设计?

个人业务这么发达,要不要转行做自由职业者?

每次我回答不要之后,对方便露出遗憾的神色,其实我也有点遗憾,总觉得自己浪费掉了什么……

二、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我们从小被要求学习,不断的学习,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用管。于是当我们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格外担心起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因为转学到了很远的地方,于是每周都要从家坐公交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在我所住的那个很大的厂矿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就近在厂矿学校上学的,家和学校都在小区里,很放心。一旦要去小区以外的地方,家长便会手把手的领着带着才能走。于是,当有一天我在路边听到一个阿姨A带着高我一头的儿子,向阿姨B骄傲的炫耀:“我儿子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了!”我侧头看了看她们,露出鄙夷的神色。从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

广泛的涉猎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事情,才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各种自由。比如我小学的暑假就可以自己坐长途车去另一个城市做社会调研,比如我初中的暑假就可以直接找到福利院的院长,和他讨论做义工的事情;比如现在我可以用各种方法找我想要的各种信息,来完成我的一个个梦想。

很多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对“专业”太过认真了。似乎除了与之相关的事情,其他全部都是浪费时间。比如小时候我们过多的学习,于是很多人有学习综合症,只要一天不学习,心里就内疚的不行,其实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心理了,可是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进入社会以后,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了,但好像很多人都引以为傲。

读书,一定要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最不济也是人人都在读经管、暴富、速成之类的书。

聚会,大多是圈里人聚会,圈里就那么几个人,天天聚,彼此做的事情也大同小异。

聊天,张口闭口都是自己手里的大合同签了多少,自己笔下的稿子有没有交。

就连微博,几乎能由此看到楼主的职业与性格,甚至客户是谁,而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于是每个人都越走越窄,最后发现如果跳槽,就那么几个公司的选择了。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自己的所学专业,你还知道别的吗?

旅行,找不到靠谱的机票代理商。

郊游,搞不清路线是什么。

看病,分不清流程是什么。

篇3:生活不分专业论文

三、差生为什么容易成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校时学习很好的同学,大多长大进入社会后会变得平庸。相反,那些学业上差一些的同学,进入社会后却如鱼得水。很多人对此解释叫做“混得开”!我仔细想一想,却觉得当年后进的同学,多半早早学会了学校以外的“生活课”,当生活的大幕一拉开,这些同学便立刻跃上舞台翻腾起来;而那些只学会语文数学英语的同学,一旦这些学习产品停产,便会出现对生活的各种不适应。

我有个表弟高二就退学去卖手机,后来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卖自行车,家庭聚会的时候忙前忙后的招呼大家,俨然一个到处都能照顾到的小老板。那个每天跟着我偷爷爷饼干的小男孩去哪儿了?

我突然明白,当我在教室里背单词的.时候,他勾结外校同学打群架,这是“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的训练;当我在教室里背全球著名城市经纬度的时候,他在台球厅里大打台球,在网吧里联机打网游,这是“社交能力”的体现;当我在背诵“lift?the?basket?on?to?the?truck”的时候,他在大马路上卖手机,逢人就问有没有手机要买,这是“现金流”概念的初体验。

这一切,我在22岁进入职场的时候,才通过各种头破血流的冲撞习得,撞的时候,内心还傲的要死,觉得社会太黑暗,这一切不是我的错。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你这个例子不对,不能退学去赚钱,那么我又想到了我的同班同学,张CEO。张CEO从初中与我同学,直到大学才分开,那时候我的成绩远好于他,现在他有自己的一家公司,且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居全国领先地位,每天飞来飞去的到处招商引资,老婆也是我的同班同学,经常发个邀请函请我去重庆一游。张CEO从小学习一般般,我估计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跟我的另一位同学杨CEO出去玩、打游戏、逛街、打球去了,生活技能也与时俱进的培养起来,于是今天生活事业都很不错。

我弟弟做过很多事情,我两个妹妹也从路边摆摊卖手机开始起家,现在都结婚生子,生活美满,家庭聚会娴熟自如。倒是我这个一直优秀的姐姐,变得越来越内向,还处于要什么没什么的境界里快要成仙,每次聚会好像领导视察工作,眼里没活,到处插不上手。

而如我一样教育背景好,工作背景好的很多人,每天捏着几张票子打个小车,吃个小餐馆,就觉得生活美好的不行了,因此便失去了很多向外延伸的动力。总觉得目前很好,干嘛要离开?干嘛要没事找事儿的寻找不同呢?然后你会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陷入了一个小圈子里,每天就那么几个人互相扯淡吃饭玩乐。最高境界也就是刷着围脖看到某地不错,就心生向往,其实也就只剩下向往了。

四、错过的风景

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觉得,我的专业在那里,不要走远,不要走远……结果对远方的世界一无所知。

大前年的时候,我刚毕业,每个周末窝在家里,说是要写东西看书,从不郊游,从不娱乐。结果呢?书到底看了几本啊!几本啊!连四季变化都觉察不到的宅着,到底有什么收获啊!人脉不够,来北京5年连故宫都没进去过,我到底用错过的风景换回了什么?

后来的三年,我努力的尝试了很多领域,虽然做的不算特别好,但却觉得自己毕业后的三年,过的充实而美好,最重要的是,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是我自己本来想要的模样。我一点都不后悔,在那些日子里,做过的事、爱过的人、犯过的错、流过的泪,他们让我清楚的明白,世界其实很大很大!

我们应该去尝试一些专业以外的事情,因为那些所谓的专业,不过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专业。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交一些专业以外的朋友,听很多专业以外的故事,观察不同地区不同人是如何生活的,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一种不同于自己的经历。

别把专业当生活,因为生活不分专业。

篇4:生活,不分专业_人生感悟

生活,不分专业

文/特立独行的猫

一、陷入了“专业”怪圈

我收到很多信,大部分从自己大学时候悲催的选错了专业开始,洋洋洒洒数万字,中心思想是想问,究竟要不要放弃自己大学的专业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且放弃专业总觉得太可惜了。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希望和前途。

我们被陷入了一个“专业”的怪圈,每个人都过于专注和重视自己拿些所谓的“专业”,然后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

上周末和The New Yorker的记者吃饭,她采访了一些我在中国做的很多事情,那几天我非常乱,工作上有一些很头痛且我个人无法控制的事儿,台版的书在补各种类似前言、楔子、致谢方面的文字,陆版的书还在配合改文字,新买的书堆的书架差点倒了,还恰逢色彩教室一批批的买彩笔,志愿者甄选等等。她问我:

“你会继续写书,或者当专业的作家吗?”

“不会。”

“那你想做点什么?”

“做一些新的我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实,我经常被很多人问到类似的问题:

写字这么好,书出的这么快,要不要去做专业作家?

图画的这么好,要不要去转行做设计?

个人业务这么发达,要不要转行做自由职业者?

每次我回答不要之后,对方便露出遗憾的神色,其实我也有点遗憾,总觉得自己浪费掉了什么……

二、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我们从小被要求学习,不断的学习,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用管。于是当我们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格外担心起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因为转学到了很远的地方,于是每周都要从家坐公交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在我所住的那个很大的厂矿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是就近在厂矿学校上学的,家和学校都在小区里,很放心。但是一旦要去小区以外的地方,家长便会手把手的领着带着才能走。于是,当有一天我在路边听到一个阿姨A带着高我一头的儿子,向阿姨B骄傲的炫耀:“我儿子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了!”,我侧头看了看她们,露出鄙夷的神色。从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

广泛的涉猎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事情,才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各种自由。

比如我小学的暑假就可以自己坐长途车去另一个城市做社会调研,比如我初中的暑假就可以直接找到福利院的院长,直接和他讨论做义工的事情;比如现在我可以用各种方法找我我想要的各种信息,来完成我的一个个梦想。

很多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对“专业”太过认真了。似乎除了与之相关的事情,其他全部都是浪费时间。比如小时候我们过多的学习,于是很多人有学习综合症,只要一天不学习,心里就内疚的不行,其实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心理了,可是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进入社会以后,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了,但好像很多人都引以为傲。

读书,一定要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最不济也是人人都在读经管、暴富、速成之类的书。

聚会,大多是圈里人聚会,圈里就那么几个人,天天聚,彼此做的事情也大同小异……

聊天,张口闭口都是自己手里的大合同签了多少,自己笔下的稿子有没有交……

就连微博,几乎能由此看到楼主的职业与性格,甚至客户是谁,而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于是每个人都越走越窄,最后发现如果跳槽,就那么几个公司的选择了……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自己的所学专业,你还知道别的吗?

旅行,找不到靠谱的机票代理商;郊游,搞不清路线是什么;看病,分不清流程是什么;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三、差生为什么容易成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校时学习很好的同学,大多长大进入社会后会变得平庸。相反,那些学业上差一些的同学,在进入社会后却如鱼得水。很多人对此解释叫做“混得开”!我仔细想一想,却觉得当年后进的同学,多半早早学会了学校以外的“生活课”,当生活的大幕一拉开,这些同学便立刻跃上舞台翻腾起来;而那些只学会语文数学英语的同学,一旦这些学习产品停产,变会出现对生活的各种不适应。

我有个表弟高二就退学了去卖手机,后来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卖自行车,家庭聚会的时候忙前忙后的招呼大家,俨然一个到处都能照顾到的小老板。(人生感悟  )那个每天跟着我偷爷爷饼干的小男孩去哪儿了?

我突然明白,当我在教室里背单词的时候,他勾结外校同学打群架,这是“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的训练;当我在教室里背全球著名城市经纬度的时候,他在台球厅里大打台球,在网吧里联机打网游,这是“社交能力”的体现;当我在背诵“lift the basket onto the truck”的时候,他在大马路上卖手机,逢人就问有没有手机要卖,这是“现金流”概念的初体验。

这一切,我在22岁进入职场的时候才通过各种头破血流的冲撞习得,撞的时候,内心还傲的要死,觉得社会太黑暗,这一切不是我的错。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你这个例子不对,不能退学去赚钱,那么我又想到了我的同班同学,张CEO。张CEO从初中与我同学,直到大学才分开,那时候我的成绩远好于他,现在他有自己的一家公司,且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居全国领先地位,每天飞来飞去的到处招商引资,老婆也是我的同班同学,经常发个邀请函请我去重庆一游。张CEO从小学习一般般,我估计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跟我的另一位同学杨CEO出去玩、打游戏、逛街、打球去了,生活技能也与时俱进的培养起来,于是今天生活事业都很不错。

我弟弟做过很多事情,我两个妹妹也从路边摆摊卖手机开始起家,现在都结婚生子,生活美满,家庭聚会娴熟自如。倒是我这个一直优秀的姐姐,变得越来越内向,还处于要什么没什么的境界里快要成仙,每次聚会好像领导视察工作,眼里没活,到处插不上手。

而如我一样教育背景好,工作背景好的很多人,每天捏着几张票子打个小车,吃个小餐馆,就觉得生活美好的不行了,因此便失去了很多向外延伸的动力。总觉得目前很好,干嘛要离开?干嘛要没事找事儿的寻找不同呢?然后你会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陷入了一个小圈子里,每天就那么几个人互相扯淡吃饭玩乐。最高境界也就是刷着围脖看到某地不错,就心生向往,其实也就只剩下向往了。

四、错过的风景

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觉得,我的专业在那里,不要走远,不要走远……结果对远方的世界一无所知。

大前年的时候,我刚毕业,每个周末窝在家里,说是要写东西看书,从不郊游,从不娱乐。结果呢?书到底看了几本啊!几本啊!!连四季变化都觉察不到的宅着,到底有什么收获啊!!!人脉不够,来北京5年连故宫都没进去过,我到底用错过的风景换回了什么?

后来的三年,我努力的尝试了很多领域,虽然做的不算特别的好,但是却觉得自己毕业后的三年,过的充实而美好,最重要的是,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是我自己本来想要的模样。我一点都不后悔,在那些日子里,做过的事,爱过的人,犯过的错、流过的泪,他们让我清楚的明白,世界其实很大很大!

我们应该去尝试一些专业以外的事情,因为其实那些所谓的专业,我们不过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专业。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交一些专业以外的朋友,听很多专业以外的故事,观察不同地区不同人是如何生活的,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一种不同于自己的经历。

别把专业当生活,因为生活不分专业。

篇5:别把专业当生活,因为生活不分专业

别把专业当生活,因为生活不分专业

我们总会觉得,我的专业在那里,不要走远,不要走远,结果对远方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尝试一些专业以外的事情,多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交一些专业以外的朋友,听很多专业以外的故事,观察不同地区不同人是如何生活的,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一种不同于自己的经历。别把专业当生活,因为生活不分专业。

一、陷入了“专业”怪圈

我收到很多信,大部分从自己大学时候悲催的选错了专业开始,洋洋洒洒数万字,中心思想是想问,究竟要不要放弃自己大学的专业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放弃专业总觉得太可惜了。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希望和前途。

我们被陷入了一个“专业”的怪圈,每个人都过于专注和重视自己拿些所谓的“专业”,然后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

上周末和The New Yorker的记者吃饭,她采访了一些我在中国做的很多事情。那几天我非常乱,工作上有一些很头痛且我个人无法控制的事儿,台版的书在补各种类似前言、楔 子、致谢方面的文字,陆版的书还在配合改文字,新买的书堆的书架差点倒了,还恰逢色彩教室一批批的买彩笔,志愿者甄选等等。她问我:

“你会继续写书,或者当专业的作家吗?”

“不会。”

“那你想做点什么?”

“做一些新的我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实,我经常被很多人问到类似的问题:

写字这么好,书出的这么快,要不要去做专业作家?

图画的这么好,要不要去转行做设计?

个人业务这么发达,要不要转行做自由职业者?

每次我回答不要之后,对方便露出遗憾的神色,其实我也有点遗憾,总觉得自己浪费掉了什么……

二、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我们从小被要求学习,不断的学习,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用管。于是当我们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格外担心起来。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因为转学到了很远的地方,于是每周都要从家坐公交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在我所住的那个很大的厂矿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就近在厂矿学校上学的,家和学校都在小区里,很放心。一旦要去小区以外的地方,家长便会手把手的领着带着才能走。于是,当有一天我在路边听到一个阿姨A带着高我一头的儿子,向阿姨B骄傲的炫耀:“我儿子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了!”我侧头看了看她们,露出鄙夷的神色。从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

广泛的涉猎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事情,才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各种自由。比如我小学的暑假就可以自己坐长途车去另一个城市做社会调研,比如我初中的暑假就可以直接找到福利院的院长,和他讨论做义工的事情;比如现在我可以用各种方法找我想要的各种信息,来完成我的一个个梦想。

很多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对“专业”太过认真了,

似乎除了与之相关的'事情,其他全部都是浪费时间。比如小时候我们过多的学习,于是很多人有学习综合症,只要一天不学习,心里就内疚的不行,其实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心理了,可是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进入社会以后,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了,但好像很多人都引以为傲。

读书,一定要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最不济也是人人都在读经管、暴富、速成之类的书。

聚会,大多是圈里人聚会,圈里就那么几个人,天天聚,彼此做的事情也大同小异。

聊天,张口闭口都是自己手里的大合同签了多少,自己笔下的稿子有没有交。

就连微博,几乎能由此看到楼主的职业与性格,甚至客户是谁,而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于是每个人都越走越窄,最后发现如果跳槽,就那么几个公司的选择了。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自己的所学专业,你还知道别的吗?

旅行,找不到靠谱的机票代理商。

郊游,搞不清路线是什么。

看病,分不清流程是什么。

可是生活,它不分专业。

三、差生为什么容易成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校时学习很好的同学,大多长大进入社会后会变得平庸。相反,那些学业上差一些的同学,进入社会后却如鱼得水。很多人对此解释叫做 “混得开”!我仔细想一想,却觉得当年后进的同学,多半早早学会了学校以外的“生活课”,当生活的大幕一拉开,这些同学便立刻跃上舞台翻腾起来;而那些只学会语文数学英语的同学,一旦这些学习产品停产,便会出现对生活的各种不适应。

我有个表弟高二就退学去卖手机,后来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卖自行车,家庭聚会的时候忙前忙后的招呼大家,俨然一个到处都能照顾到的小老板。那个每天跟着我偷爷爷饼干的小男孩去哪儿了?

我突然明白,当我在教室里背单词的时候,他勾结外校同学打群架,这是“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的训练;当我在教室里背全球著名城市经纬度的时候,他在台球厅里大打台球,在网吧里联机打网游,这是“社交能力”的体现;当我在背诵“lift the basket on to the truck”的时候,他在大马路上卖手机,逢人就问有没有手机要买,这是“现金流”概念的初体验。

这一切,我在22岁进入职场的时候,才通过各种头破血流的冲撞习得,撞的时候,内心还傲的要死,觉得社会太黑暗,这一切不是我的错。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你这个例子不对,不能退学去赚钱,那么我又想到了我的同班同学,张CEO。张CEO从初中与我同学,直到大学才分开,那时候我的成绩远好于他,现在他有自己的一家公司,且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居全国领先地位,每天飞来飞去的到处招商引资,老婆也是我的同班同学,经常发个邀请函请我去重庆一游。张CEO从小学习一般般,我估计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跟我的另一位同学杨CEO出去玩、打游戏、逛街、打球去了,生活技能也与时俱进的培养起来,于是今天生活事业都很不错。

我弟弟做过很多事情,我两个妹妹也从路边摆摊卖手机开始起家,现在都结婚生子,生活美满,家庭聚会娴熟自如。倒是我这个一直优秀的姐姐,变得越来越内向,还处于要什么没什么的境界里快要成仙,每次聚会好像领导视察工作,眼里没活,到处插不上手。

篇6:文化不分界限

据报道,李宇春在北大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引起了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此事引发了争论,有人认为不该让娱乐节目融入大学讲堂,有人又认为文化不分高低贵贱。我认为,文化是没有什么界限的,大学讲堂也是可以多资多彩的。

不可否认,大学讲坛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但是它本身是没有规定一定都是传统的,严肃的。这是一个分享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平台,这是一个让大学生见识更广阔的平台,所以李宇春走进北大讲堂,既是宣传自已,又是向大学生们展示另一种音乐文化。

李宇春超女总冠军穿衣打扮十足中性化,是90后的青春记忆。有人问为什么她会让如此多人为之尖叫和疯狂,她的粉丝回答“因为他身上有种独特的魅力"它代表着一种音乐风格,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也不是只能停留在旧时的印象中,李宇春带着文化走进北大讲坛,不仅是把娱乐带进大学讲坛,也是把视野和经验带进大学讲堂,每件事都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李宇春的出现引起了现场极度混乱,确实不好,但另一方面,它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另一种音乐文化。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技艺,再惹的人的记忆里,大学讲堂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但在有的人的记忆里,大学讲坛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样,阔别北京56年的李熬也来到北大讲台,那么李宇春也一样可以来,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观点。

近年来也有许多明星进入大学讲堂演讲,他们有一个方面可能是为了提高知名度,但另一方面是想告诉这些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在社会生存的经验,比如演员,他要体验很多人的人生,不同的`纪念,这些对大学生们来说,不仅是知识,更是道理,如果大学想谈真的只有教学和学术研究。那么大学生们该少了多少人生经验和对人生道路的帮助。

大学讲坛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一个分享的平台,文化不分界限!

篇7:男女不分作文

男女不分作文

你知道“男女不分”这个成语的“典故”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就随着文章的字幕读下去吧!“本文”将拉开那不为人知的“幕布”,给你一个视觉“新”享受……在X年前,有一个叫“哆啦B梦”的.人(傻B的“傻”),他很爱看电视,(??我要举报,这里有神经!),特别爱看“越B越开心”,“哆啦B梦”这个名字由此而来。有一天,他开着“北京吉普”溜达在湘江上,(??)忽然,他发现海面上的礁石上坐着一条“美人鱼”,它背对着“哆啦B梦”,那修长的“美腿”一摆一晃,晃地“哆啦B梦”好没有方向感。“啊!关关之鸠,在海之中。窈窕人鱼,B梦好求。”他发完牢骚后,探了探周围的动静,“啊,没有人,我正好‘下手’。”说着,他拔起脚下的小野花,加足“北京吉普”的马力,“嗖!”的一声,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向了“美人鱼”。“啊!美丽的人鱼呀!我对你一见钟情,我、我想和你做朋友。”说着,便蒙着脸,一把把小野花递上,这时,“美人鱼”缓慢地把头转了过来,不好意思地说了声“我是一只‘公’海牛。”“啊!”B梦顿时昏了过去,小野花撒落在海面上,随着水流,流向西方……“为什么被‘打击’的总是我呀!”B梦仰天长啸……你现在知道这“男女不分”的内幕了吧!喂,你先别着急去厕所呕呀!喂――!唉――!又搞晕一个读者,真悲哀呀!男女不分作文500字

篇8:高考是不是不分文理科?

据〈现代快报〉报道,有关部门已传出消息,正在紧张研制中的江苏高考方案肯定将分文理科,具体的方案有望在下学期出台。在录取政策上,20的江苏高考录取可能不仅仅是凭一次的高考成绩来决定,综合考试的等级以及学生高中三年的发展评价都可能作为录取时的参考。

中学推测2008年分文理划线

南京一所三星级高中的副校长昨天告诉记者,2008年高考文理分科是必然的,分开划线也是大势所趋,但目前考试模式还没有完全确定。首先,新课程方案就是文理分科,与此相对应的高考也一定会是文理分科的。同时,文理分科也更为合理。另一所四星级高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透露,2008年高考文理分科已成定局,以往江苏实行理科小综合和文科小综合的考试模式时,是文科和理科分开划线的,如此推理,2008年高考也应该是文理科分开划线的。这样一来,比目前高考只划一条线更为公平。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少中学都采取了应对措施,部分学校将高一考生已经按大文科和大理科进行分班。不过有关人士认为,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合适。首先,高一阶段还是学生全面打基础的阶段,应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基础知识,这时分班势必会造成文科学生对理科一窍不通,而理科学生对文科也知之甚少的局面。同时,由于2008年高考模式目前还未最终确定,提前分班的中学很有可能还得进行第二次分班。

一些中学老师说,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困扰了中学的教学安排,分了文理科,学校在管理上也比较方便,以前就有一些学生是跨文理科选科的,为了尊重学生不能不让选,选了以后又很难编班教学。

高校认为文理分科更公平

不少高校人士得知这个消息后均称,文理分科将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对考生和高校都是非常有益的。南京某高校学生处负责人表示,从高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文理分科更为合理。对于一些理工科院校,很多专业都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学习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这样一来学生的理科基础相对就比较好,进校后,适应期比较短,更易掌握专业知识。

另一名高校招生人士则提出,文理分开划线对考生而言也更为公平,目前江苏省的“3+1+1”模式只划一条分数线,对不同选科的学生并不公平。因为所有学生同划一条线,相较而言,偏理的学生比偏文的学生分数高,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在江苏很难招到文科生,部分高校因此在江苏不再投放文科计划。

录取可能不再仅凭高考分

除了文理分科之外,2008年高考有可能在录取时不再仅凭高考成绩也是非常大的变化。究竟如何操作?某三星级高中副校长透露,可能会有两个部分。一是综合考试2008年开始实行等级制,到录取时做参考。如一些一流大学可能会要求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求学生综合考试等级是a,也有可能本一要达到a,本二要达到b。不过这种考法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因为学生要考9门课。此外现在的“高中生素质发展记录册”也有可能在高考录取中发挥一定作用,但中学老师们普遍认为,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记录册中的信息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很难说

篇9:梦想不分大小作文

梦想不分大小作文

梦想不分大小_600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一个日思夜想的梦想,这个梦,可以宏伟,也可以渺小,但不论它是怎么样的,它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神圣的,伟大的,在《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金铃,她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个好孩子。金铃是个憨厚的女孩,她很胖,在班里是个中等生,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却每天活得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因为一次意外的事件,金铃希望成为一个好孩子,她在成为好孩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烦人的数学”,“小人得志和君子报仇”,“获奖专业户”等等,这些事带来了快乐,泪水和感动,让金铃的生活多姿多彩。金铃的梦是小小的,可我们就能说它没有价值吗?每个人都有梦,《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在我心里那个最深的那个梦。记得还是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什么都不懂,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看升国旗的时候,那鲜艳的五星国旗升上了最高的杆顶,与此同时,我也感觉有一团熊熊烈火在我心里蔓延开来;再长大了一些,戴上了红领巾,胸前那火红的红领巾仿佛也变成了一团火,让心中的熊熊烈火更旺盛了一些。这团无比旺盛的大火就是我的梦,我心底里的梦,一个让我向往的梦;这个梦离我是那样遥远,那遥不可及的距离远的仿佛能让人窒息。这个梦就是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会屹立起这样一个梦,它宛如长城那样宏伟,却又让人觉得它很朦胧,就仿佛不存在。有些人或许就会任由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有志向的人就不会,他会努力去看清这个梦,努力去拉近他与它之间的距离,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奋斗。我虽然比不上这种人,但我却绝不会任由这个没有谜底的问题在我心中困扰着我。或许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答案,但我也成了社会的一份子,我必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到那时,这个答案或许已经明了,它已经在我们心中。尽管我出的力确实很少,也很小,但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学习,求上进,就不会没有为祖国出力的日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让祖国变得更加辉煌!梦想不分大小,只要你有梦,梦想就会载你起航!!

六年级:张宁舟

我离梦想并不远_600字

我站在领奖台上,十分激动,就呆呆的站在那儿,傻笑着,仿佛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无数闪光灯对着我拍摄,我好自豪啊!

最近到了考试阶段,作业也多了起来,我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思绪正在窗外遐想着。只见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道上更加宁静了,月亮更亮了。夜风依然静静地吹着,婆娑的树影依然晃动着,田野里散出一阵清香。圆圆的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皎洁的'月光照在叶子上,鸟儿睡在暖和的窝里,慢慢地,我进入了梦乡。在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徜徉,无拘无束地遨游着。我的梦想是当一位能为人们发明许许多多稀奇古怪东西的“科学家”。现在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我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我发明了一种能随意改变形态的全能环保轿车。在水中,它像一条鱼一样灵活,能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畅游。收起四个轮胎,它就变成了潜水艇,能让你在水中去任何地方。我们再也不用去水族馆看鱼了,只要有了它,什么时候都能看。在陆地上,它的速度就像光那样快,到时你想到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轻按一下按钮,一眨眼的功夫准能把你送到,再也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公交车上啦!在空中,那就更没话讲了,他比飞机还要便捷,展开的双翼能让车在空中比飞机飞得还要稳。再也不会受天气的影响了,想什么时候飞,就什么时候飞,真是太爽啦!我的发明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我十分激动,只会呆呆的站在那儿,傻笑着,仿佛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叮铃铃――叮铃铃――”我的小闹钟把我从美好的梦想中活生生地拉了回来。我盯着闹钟犹如他正在对我说:“小懒虫,快起床了,你该上学了。如果你要实现你的梦想必须得先上学吧!”我一定会朝着我的梦想奋斗的,将来做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科学家。

在梦的世界里,我离我的梦想其实并不远,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只要我现在努力,将来就能把那咫尺距离变成零距离。

初一:胡怡雯

关于我的理想的作文:我离梦想并不远_600字

我站在领奖台上,十分激动,就呆呆的站在那儿,傻笑着,仿佛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无数闪光灯对着我拍摄,我好自豪啊!

最近到了考试阶段,作业也多了起来,我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思绪正在窗外遐想着。只见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道上更加宁静了,月亮更亮了。夜风依然静静地吹着,婆娑的树影依然晃动着,田野里散出一阵清香。圆圆的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皎洁的月光照在叶子上,鸟儿睡在暖和的窝里,慢慢地,我进入了梦乡。在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徜徉,无拘无束地遨游着。我的梦想是当一位能为人们发明许许多多稀奇古怪东西的“科学家”。现在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我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我发明了一种能随意改变形态的全能环保轿车。在水中,它像一条鱼一样灵活,能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畅游。收起四个轮胎,它就变成了潜水艇,能让你在水中去任何地方。我们再也不用去水族馆看鱼了,只要有了它,什么时候都能看。在陆地上,它的速度就像光那样快,到时你想到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轻按一下按钮,一眨眼的功夫准能把你送到,再也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公交车上啦!在空中,那就更没话讲了,他比飞机还要便捷,展开的双翼能让车在空中比飞机飞得还要稳。再也不会受天气的影响了,想什么时候飞,就什么时候飞,真是太爽啦!我的发明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我十分激动,只会呆呆的站在那儿,傻笑着,仿佛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叮铃铃――叮铃铃――”我的小闹钟把我从美好的梦想中活生生地拉了回来。我盯着闹钟犹如他正在对我说:“小懒虫,快起床了,你该上学了。如果你要实现你的梦想必须得先上学吧!”我一定会朝着我的梦想奋斗的,将来做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科学家。

在梦的世界里,我离我的梦想其实并不远,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只要我现在努力,将来就能把那咫尺距离变成零距离。

初一:胡怡雯

篇10:人生不分阶段美文

人生不分阶段美文

上小这时除了学习,母亲不让他参与任何事儿。夏夜父亲在院子里修自行车,他跃跃欲试。母亲说:“小孩子看这个有啥用?还不如把你的数学题弄明白。”

上初中时他迷上了象棋。周末都想和同学们淋漓尽致地“杀”上几盘。父母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考上重点高中,等你上了大学,你就有一大把一大把的时间来玩象棋了。他听从了母亲的建议,主动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象棋。

高中时他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女生的单纯和善良曾让他感动。他悄悄地给她写情书,给她买毛绒小玩具。不久这件事就被他的父母发现了。这次父母痛斥他一顿:“都火烧眉毛了,你还在那谈恋爱。谈恋爱能谈出重点大学吗?”在父母的一次又一次“教化”中他放弃了那段美好的感情。

他上大学时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为了考研,他这一次主动放弃了又一次谈恋爱的机会。用他的话说:“不着急,等我考上研究生,有一份好工作的时候女孩子还不排队找我吗?”就这样,他从大一下学期就准备考研。看着别人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他总拿一句话安慰自己:“现在是考研时间,时间不能浪费在其他事情上。”

很可惜,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他不会修自行车,不会下象棋,没有女朋友,社交活动里一些笨拙反常的举动常常让人哭笑不得。

他是我表哥。他的家人为他人生的每一步都设定了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让他放弃其他任何事。他们给人生分好了“阶段”,却把自己的人生带入了一个狭窄、闭塞的入口。

常听做生意的朋友说,我要在30岁之前赚够1000万,然后用余下的时间去环游世界。但我又常常见到他们为了1000万的目标,不到30岁已是浑身毛病,只能与药罐相伴度过自己以后的人生。

其实,人生不必分阶段。想想我那位表哥,如果小学时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学习修自行车,初中时拿出一点点时间来弄他的象棋,高中时谈一场青涩的恋爱,大学时与其他人一样过好自己的每一天,那也会是另一番景象。当春天来临时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如果一种花草沾满了整个春天,难免会有些乏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在夜读时品一杯香茗何尝不是另一番享受?在工作疲惫时找几位知己谈天说地也是一种生活。如果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分好阶段,夜读时忘了品茗,工作时忽略了朋友,那人生也会为之失去光彩,孤独与寂寞笼罩我们的狭隘的选择。让一缕阳光照进来,给人生一条阳光大道,抵达成功的.彼岸时就会得心应手。所谓“艺多不压身”是宽容的人生里才有的结果。

给人生分阶段,其背后是强大的功利心。舍与得永远平衡。有舍才有得。那些一心想得的人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一叶障目,忘记了远处的风景。放下功利心,看淡了舍与得,看到的往往是远处的风景,视野开阔处得到的自然会更多。

人的一生如一条大河奔流不息。给人生分阶段如同抽刀断水,只能适得其反。学会与生活和谐,看淡功利的人不会给人生分阶段,把每一个阶段都拴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给自己的一生指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为其努力,不忘记真善美时生活会变得缤纷多彩,通往成功与幸福的路也会更加宽阔。

给人生分阶段,就是给人生之路设下了关卡。推倒功利的墙,人生之路就会坦坦荡荡通罗马。

更多推荐

生活,不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