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组内听课反馈
第9周我们五年级数学组进行了组内听课评课活动,期间四位教师分别做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找最大公因数”和“约分”的授课。四节课设计合理,运用“清源二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自如,讲少练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令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现将授课情况反馈如下,四节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1、导入新课简洁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采用情境引入新知识的教学,学生既熟悉有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强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性质”时,创设了给学生“分饼”的问题情境,令学生产生了迫不及待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陆顺梅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性质”时,创设的老大爷给三个儿子分地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为新知识的应用做了铺垫,设置了悬念。
2、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识基础上的。四节课的复习铺垫环节,帮助学生回忆与复习了已有知识,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基础进行正迁移;练习所反应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新课标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四位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交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了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提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的平台,促使其体验自学、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成功乐趣,自主总结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的概念以及约分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检测和精讲环节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4、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充分给足学生交流、合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发现与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让学生猜想自学,再动手实践操作论证猜测;再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理论,并用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最后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分析等式含有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5、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交流、转化、对比等有效方法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6灵活多样的练习增强趣味性。基本、巩固、综合与拓展练习,发展了思维能力,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认识;拿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与它相等的分数和为“合唱队员排队”的游戏拓展练习,令课堂气氛活跃,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仍有遗憾。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对于预设外问题的引导不到位;准备不足;整堂课中老师还是有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不够细,等等
渗透品德教育

更多推荐

学生,知识,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