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生活素材进行有效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沈子妹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6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质量已逐渐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主要课题,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在于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有效的开发。教师应该在对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生活素材 有效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生活素材进行有效教学呢?[1]
        一、尊重生活,来源生活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受到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盲目追求生活化,忽视学科本身知识形成的需要,把生活和数学等同起来或者本末倒置等。针对这类现象,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很有必要。
        明确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与学生兴趣相连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主动性。[2]
        教师在模拟生活情境教学时,一是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再者教师可以自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二是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而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教师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通过对学生生活和兴趣的了解,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再次营造生活情境,真正实现数学课的生活化。
例如,教师在讲授可能性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看像学校的花园,想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有的说可能会下雨,有的说蜻蜓飞得低,有的说小鸟飞来了。教师适时的引导,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发生的可能性大,哪些发生的可能性小,这样学生对可能性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从而明白其不确定性的含义。比起简单的知识理论讲解,借助生活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满的热情。

更多推荐

生活,学生,数学,教师,知识,学习,情境,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