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 学科 | 年级 | 学期 | 教材版本 | 单元名称 | |
数学 | 五 | 下 | 北师大版 | 二、长方体(一) | ||
单元组织方式 | √自然单元 ロ重组单元 | |||||
课时 信息 | 序号 | 课时名称 | 对应教材内容 | |||
1 | 长方体的认识 | P11,P13 | ||||
2 | 长方体的认识 | P12,P13 | ||||
3 | 展开与折叠 | P14,P15 | ||||
4 | 长方体的表面积 | P16,P17 | ||||
5 | 露在外面的面 | P18,P19 | ||||
6 | 练习二 | P20,P21 | ||||
二、单元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了一定的计算经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点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本单元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露在外面的面”。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4.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培养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5.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分层设计作业。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3-4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3-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具体设计体系如下:
五、课时作业
长方体的认识
基础性作业
一叠刮画纸,叠放整齐后,它是一个长方体吗?如果变弯曲呢?如果斜放着呢?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到的长方体的特征来解释。
猜一猜:
(1)、长10米,宽2.5米,高3米的物体是什么?
(2)、长、宽、高均为5.7厘米的正方体物体时什么?
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门口都要挂灯笼。淘气也想要做一个长方体的灯笼。同学们来帮帮他。
(1)、上面的长是( )厘米,宽是( )里面
(2)、左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面积为108厘米的面有( )面和( )面。
(4)、要制作这个长方体的灯笼,需要( )厘米的木条。
几袋小棒,哪袋小棒能组成长方体?哪袋不能?
小棒长度 | 根数 |
5厘米 | 4根 |
6厘米 | 4根 |
7厘米 | 4根 |
第一袋
小棒长度 | 根数 |
5厘米 | 2根 |
6厘米 | 6根 |
7厘米 | 4根 |
第二袋
小棒长度 | 根数 |
5厘米 | 1根 |
6厘米 | 0根 |
7厘米 | 12根 |
第二袋
发展性作业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8cm、6cm、5cm,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96分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把24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有几种摆法?把各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记录下来。
把两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把它的长、宽、高各增加1厘米,得到一个新的长方体,问新的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长方体的认识
基础性作业
判断:
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有4条棱,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正方体有24条棱。()
如果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更多推荐
长方体,正方体,单元,作业,认识,展开,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