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作者:向翠萍
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1期
作者:向翠萍
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1期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现代教育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优良的思维品质、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正确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更要反映这些结果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形成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
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 “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更多推荐
思维,学生,教学,数学,教师,长方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