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2022年7月12日,XX省教研大讲堂——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数学文化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讨会如期进行。
本次培训由XX省教研室主任XX主持,她从新课标中的数学文化、新方案与新课标中的教学方式、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数学文化教学研究回顾四个方面讲述,提出了4个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具体阐述了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数学品格的培养策略等内容。
会议伊始,XX省教科院XX老师对数学文化与学习方式变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引领解读,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基于数学文化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接着是XX团队展示他们的研究学习成果。分别观看了XX老师的《快乐的一天--认识时间》数学绘本课,XX老师的《绿萝的秘密--多面形面积》,王文君老师的数学主题阅读课《无可替代的百分数》,武聪霞老师的数学戏剧《八戒分碗》。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观摩的第一个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是XX老师的认识时间,赵老师首先让同学们阅读一个轻松有趣的绘本故事快
乐的一天,讲述了小兔子一家人去游玩分别是什么时间。让学生自主绘制时间图,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每个同学展示完成后,会有展示的同学提问,是否有同学有不同意见,让同学们来进行纠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
XX老师的一年级数学绘本课《快乐的一天--认识时间》,抓住本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对时间的学习,既丰富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学习新知的目的。
这次线上培训,让我们感受了新课标引领下的精彩课堂,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在今后将潜心钻研、领会新课程标准,在不断思索中展现课堂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以往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这样的:教师拿出一面钟,让学生看看上面有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然后让学生看一个整点,观察时针和
分针所在的位置,告诉学生这是几点钟。最后请学生拨整点钟。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的主体地位是很明显的,学生是机械地学习。
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以谜语引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诱发学生主动探索。材料有助于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钟面到底有什么?应该怎样排列?从而达到认识钟面、制作正确钟面的目标。在制作钟面的环节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已有经验,而教师引出的“顺时针”则适时地为学生提升经验。在认识整点的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尝试——讨论——观察——结果,这样的学习来获得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以认识时间贯穿在一日生活记录里,体现了数教育目标之一: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如:知道7点要干什么等等。
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了“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学生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只有起点,没有
终点。教师们将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新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悟
今年8月23日,我校小学数学教研组有幸参加了市小学数学教研组新课标培训活动,通过这次参与,我和弘信团队的老师们细致地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处要点,更加了解到《数学2022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
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主题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
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源于生活。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心得体会)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
学。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新课标,教学,教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