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课程标准(2011年版)》 论述题
1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要求评价:(1)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
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第二篇: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切实化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一、计算题的教学生活化
计算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整个小学阶段都贯穿有计算题的教学。但是,由于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无味等原因,使学生见而生“厌”,久而久之还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为此,教学时必须把计算与生活无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计算题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算得开心,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示了一道尝试题:“143-98”,通过自学课本,学生会正确计算“14398=143-100+2”,但对于减去100后为什么要加上2,一时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在我意料之中。因此,我就设计了模拟生活中购物的情境:把教台当成了柜台,上面摆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等体育用品,再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一个顾客带了143元钱来到柜台边准备购物,里面是一张百元大钞和四十三元零钞。只见顾客挑了一个标价98元的篮球,他掏出那张百元大钞,递给售货员,这时他还剩下43元,即应把143-100=43(元),只见售货员接过钱后,找回2元,这时顾客的手里有45元,即43+2=45(元),也就是说多减去的2元应该再加上。这样的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实践的支持,具体的实践生活也以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再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小华一个人正在家做作业,邻居梁伯伯到他家收水费,看了看小华家的水表后说:‘这个月你家用了7吨水,每吨水1.2,等你爸爸回家后,请他把水费交给我。’小华很想用自己的零用钱替家里交水费,可是他算不出应该交多少钱呀!同学们,你能帮小华算出来吗?你是怎么算的呢?”这个情境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题材,一下
子就让学生把生活的情趣与数学计算的理趣统一起来,使干巴巴的数学计算题焕发出蓬勃的活力,结果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共得出了三种计算的方法:
1、1.2×7=1.2+1.2+1.2+1.2+1.2+1.2+1.2=8.4(元);
2、要算1.2×7,先算有多少元,1元×7=7元,再算有多少角,2角×7=14角,把14角改成用元作单位,14角÷10=1.4(元),列成综合算式是:1×7+2×7÷10=8.4(元);
3、先把1.2元看成12角,12角×784(角),再把84角写成8.4元,列成综合算式是:12×7÷10=8.4元。这三种算法我都给予了肯定,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第三种算法,经过分析、综合,学生能得出小学乘法的计算规则。接着我布置的是让学生课后到粤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翁城蔬菜批发市场去做市场调查。通过亲身购买、个别询问等形式,了解五至十种蔬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2千克、3千克、4千克„„共用的钱数,然后整理成表,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身边处处是“数学”,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觉得学数学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生活化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很多表示量的计量单位。有学生比较熟悉和比较具体的,如年、月、日和元、角、分等等。也有学生十分陌生和抽象的,如千米、吨、公顷平方千米等等。计量单位不但多,而且那么复杂,学生们小小的年纪不但要在脑海里记住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而且还要记住他们之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教学,评价,生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