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册)第六单元试卷b
一、 填空题(1-4每题 4分, 5-6每题 6分, 共 28分)
1. 用珠算做.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
(1)9+3,拨去(),进上( ).
(2)9+5,拨去(),进上( ).
2. 用珠算做.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1)9+1,拨去(),进上( ).
(2)9+2,拨去(),进上( ).
3. 用珠算做.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1)8+2,拨去(),进上().
(2)8+3,拨去(),进上().
4. 用珠算做.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8+4,拨去(),进上( ).
(2)8+5,拨去(),进上( ).
5. 用珠算做.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1)5+8,拨去(),拨上(),进上().
(2)5+9,拨去(),拨上(),进上().
6. 用珠算做.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1)5+6,拨去(),拨上(),进上().
(2)5+7,拨去(),拨上(),进上().
二、 运算题(第1小题 3分, 2-6每题 4分, 7-8每题 6分, 共 35分)
1. 用珠算做.
687+675= 789+764=
2. 用珠算运算.
86+68= 67+87= 45+89= 683+68=
3. 用珠算做.
76+89= 98+34= 79+42= 97+38=
4. 用珠算做.
56+76= 85+68=
87+24= 98+23=
5. 用珠算做.
34+85= 65+96=
74+89= 67+43=
6. 用珠算做.
675+879= 987+789=
567+678= 978+66=
7. 用珠算做.
157+96= 265+88= 367+86= 657+76=
8. 用珠算做.
576+468= 396+358=
264+387= 565+656=
三、 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12分 )
1. 一个数加259得512,那个数是多少?(用珠算)
2. 一个数减去555得678,那个数是多少?(用珠算)
3. 657减去一个数得324,那个数是多少?(用珠算)
四、 应用题(第1小题 5分, 2-3每题 6分, 第4小题 8分, 共 25分)
1. 学校打算种树756棵,结果多种了65棵,学校实际种了多少棵树?(用珠算做)
2. 同学们到菜地摘豆角.第一天上午摘了84千克,下午摘了58千克;翌日摘了150千克.两天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3. 同学们到菜地摘豆角.三天一共摘了426千克,其中第一天摘126千克,翌日摘160千克,其余的是第三天摘的.第三天摘豆角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
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4. 食堂有500千克大米,吃了一些后还剩280千克.吃了多少千克?剩下的比吃了的多多少千克?
更多推荐
文章,学生,教师,缘故,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