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综合与实践”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①。“综合与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探讨某一实际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本中也专门为了“综合与实践”设置了独立单元,每册教材中至少设置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会设置一个或多个活动主题①。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以及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涵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①。它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之一,以追求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现实性为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
当进入21世纪,中国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便逐渐开展。2001年的时候,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措:将综合与实践课程加入学校的核心必修课程,在10年后,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把“综合与实践”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目的便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数学方式来实际性地解决现实困难①。
而自从上述的政策进入实施后 打破了以往仅仅改变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使人们对固有的课程概念、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整合教材内容转变教育观念,还要改
变教学方式,格外强调学生对于内容选择和乐趣的相关性,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也更好地强调了学生对于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距离基于数学而言的“综合与实践”已经有十几年的时光在运行,在这十几年中他的运行结果如何呢?笔者在了解了达州市的部分学校的教学状况之后,发现了在小学中上述活动的进行有着许多弊端,而对此笔者做出相关的意见,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甚至是向教师和家长求助。这一过程的活动属性将各种数学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有助于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解决问题结构。
2、实践意义
本文分别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意义提出教学建议,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关注是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为题名检索2000年-2011年共有文献101篇,2011年后共有文献1276篇。通过上述数据表明,对于2001年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实践与综合”的观点,我国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数目的研究,在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更是呈成倍增长。而从这些研究的指向性来看,大部分都是从“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出发进行研究,其可以大致包括这四种情况:(1)概念和含义研究;(2)内容和其选择性研究;(3)学校的教学情况研究;(4)对课程的反馈研究。
(1)概念和内涵研究
因为在2001年的关于“实践与综合”这个新兴话题的出现,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所以国内很多学着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引发人们对其的探索与研究,而概念的界定与内涵成为了首要的关注点。所以研究者对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多发生于2001年与2005年之间。但是对于其理论含义的研究,不止是包含对综合运用这个板块的研究,还应该提高对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关注度,换句话来说就是注重数学的综合与相关性。
(2)内容与主题的选择研究
内容与主题的选择研究主要是探讨内容与主题的来源,是参考教科书还是学校策划,又或是教师个人决定或者从学生兴趣决定。内容与主题的选择研究众多,大多数研究者更为倾向“主题教学”这类研究。由此可见,在数学教育当中,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可以达到让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积极性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3)教学现状研究
这是由于我国教学现状话题的炽热性,我国的学者对于教学现状研究的力度较大,产生了
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大致包括对线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各地的教学现状各有不同,但又大同小异,多数为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学校与教师不够重视,实施情况困难等等。
(4)课程评价研究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评价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对其《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由于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的考试没有具体的分数作为评判标准,教师对其评价多为口头评价,研究准确性无法考量,因此我国的学者在这个板块的研究很难达到一定的成就,研究文献也较为稀少。例如廖大海关注活动的过程,万伟关注评价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等。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数学课程的设置与我国有着巨大的反差,他们并没有明确开设这个内容,但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却是十分重视。并且国外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重视起源很早。
自文艺复兴以来,思想家们对于数学活动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卢梭的“自然教育”
到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新三中心论的思想转变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数学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成为新的趋势。在上个世纪60年代,对传统数学教育的改革首先发生在荷兰,在这次改革中,他们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要赋予其生活性;美国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革;新加坡的教育体制则以“五边形”课程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思想,他们有效地利用了因材施教这个方法,在多个年龄段的学生为其设置了不同的游戏实践课程,试图通过学生们爱玩的天性来启发其对于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日本则是以自然体验、义务服务为活动形式,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多年以来,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开展在上文的部分国家,例如法国,韩国等都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的开展,这些活动的实施虽然方法不一样,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点都大致一样,都强调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国外的教育很大一部分上极其重视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这种重视性就体现在把这个课题开展在了学生主要学习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但是他们对于其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只涉及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两个板块,且与我国国情以及政策不相符合。所以
我们只能稍加借鉴,再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加以改变,但也因为相关研究背景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本文的研究进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理论支持
1、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1)“从做中学”是学生兴趣所在
杜威认为,相较于学习来说,儿童对于活动会更感兴趣。对于儿童来说,感兴趣的事情会去触摸,会模仿,会动手操作②。所以,这些孩童就会对入学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形成向往性,这种向往心慢慢的就变成了乐趣。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候他就会思考应该怎么做,能用什么办法。因此,对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观察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对某事物感兴趣,目的便是要激发学生主动性。要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就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灌输,更多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提供给了学生一个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器官感知事物的平台,教育者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2)儿童中心论以儿童为中心
在杜威博士认为,传统教育早就应该被时代所淘汰,他的缺陷就在于对学生的学生就像是学生在进行一场苦役③。整个教育的着重点在教师以及书本上,或者就是在其他的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能力④。他认为,教育的核心点应该得到改变,这种改变是指从教师和书本转移到学生本身上,学校应该关注的是个体学生的成长,坚持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这不仅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更是为教育观念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解决学生在其成长过程当中的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只是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更是为民主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如今更为迅猛的网络时代,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儿童的世界和生活,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教育。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实践,综合,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