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纲要》的编写
各位老师: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课程纲要编写的研讨会!有的老师会问,在等3天就要期末考试了,现在大家都在忙于复习,教研室怎么还安排这样的研讨活动?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课程纲要的编写是下期一开学大家就要做的事情,如果安排在下期开学再培训,显然就有些晚了;我们也考虑了安排在期末考试完培训,但2021考试,2223大家要改卷子,24日局直学校的老师就要整场地,培训监考等,以迎接2526的中招考试,中招考完后,教研室就会开始忙于改中招卷子的一些事情,一直到7月上旬,就抽不出时间,我们是考虑再三,只有安排在今天了,还望大家谅解。课程纲要对局直学校部分老师来说,已经很熟悉了,但对大部分农村教师来讲,还很陌生。因此,很有必要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我们共同在统一一下认识,再研究一下如何编写课程纲要已经编写的要求等。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什么是《课程纲要》?为什么要编制《课程纲要》?怎样编制《课程纲要》?时间大概1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我们在一起交流一下,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因此,希望大家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思考,对不明白的地方,交流的时候
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
一、什么是《课程纲要》?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简单来说:课程是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另外,课程也是分级的(见下表)。
课程层级
新课程运作系统
1、理想的课程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正式的课程
2、课程方案
3、课程标准
4、教材(模块)
3、教师理解的课程
5、学期课程纲要
6、单元/课时计划
4、师生实际运作的课程
7、课堂教学
5、学生体验到的课程
8、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
2、什么是课程纲要?
1)《有效教学》中说:《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具体地说,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撰写的、体现某门/某种课程各种元素的计划大纲。
2)崔允漷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指出,以大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回答某门/种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或问题(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就是课程纲要
3)我的理解。课程纲要基本上和原来我们写的学期计划类似,但又有所区别。其与学期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区别待会我们再来对比。
二、为什么要编制《课程纲要》?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备课时,应多关注:
教材处理还是目标明晰
上课时,应多关注:
有无告诉还是有无明白
方法好看与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
考虑作业时,应多关注:
设计:是为了多做练习还是检测目标
批改:是关注对与错还是与预设目标的关系
反馈:是为了告知结果还是促进学习
你的教学属于哪种?你赞同哪种教学?
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从大家的回答来判断:大家都对基于课标的教学有所了解。其实我们这些年所做的工作,课标分解、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纲要的编写等,都是为了把大家引导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上来。
1、基于课标的教学需要我们学习编制《课程纲要》。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程序——学段、学期、课时的一致性
学段内容标准——学期课程纲要——单元/课时教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路线图
              课程标准
      教材                  评价
          教参
      课程教学设计(纲要    教案)
                课堂教学

                        学习结果
从去年到现在,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撰写课标解读稿、组织课标分解说课比赛、参与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等一系列的活动,大部分教师已经掌握了分解课程标准的方法和技术。回过头来看我们写解读稿的过程,是由学段目标直接分解到课时目标,中间缺少衔接、过渡,空缺的是分解学段目标到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怎样架起这个桥梁呢?则需要在学期初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学期课程有个整体规划(学期课程纲要);在教学每一个单元前,对单元教学有个计划。
2、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编制《课程纲要》。教师编制《课程纲要》,实际上也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需要研究、分析教学中所设计到的各方面因素,如课程目标、相应的课时、课程组织、实施的条件、学生评价等情况。也正因为如此,编制《课程纲要》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
撰写《课程纲要》实际上也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犯这样一种错误,那就是非常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但却忽略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的目标,进而失去了对任教学科的总体把握。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易使我们忽略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目的所在。在撰写学期的课程纲要时,我们必须厘清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内容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要把握课程的整体。反过来,在把握学科知识整体轮廓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与意义。
2)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
教学进度表往往只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教学实施所需的条件。《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必须充分地包纳了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仪器与其他资源、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设计,以及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等。这些条件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必须在《课程纲要》中加以明确。教师在编制课程纲要时就是对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如果说,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只涉及到教师个体对教学条件的审视,那么教研组对《课程纲要》的集体审议就是一种共同体的行动。
《课程纲要》审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评估课程纲要实施的可行性,并把审议的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这样一种个体和共同体共同进行的审议活动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实施的合理性,有利于教师正视教学条件的现状。
3)它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供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纲要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在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就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实践表明,这样一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而提高课程学习方面的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课程意识的淡薄,学校的课程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基本上只局限于教学进度
管理——教师填写、上交教学进度表,而这种进度表往往只被当作一种用以积累的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管理实际上变成了教学进度管理,课程管理被严重窄化。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设计,而课程纲要确定过程中的集体审议程序保证了课程的全部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被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范畴之中。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在课程纲要审议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程纲要的确定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有助于成功地避免课程管理的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
作为一份课程合同
作为一份认知地图
作为一份课程计划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崔允漷语)
三、怎样编制《课程纲要》?
1、我们先来整体上感知一下课程纲要。
1)自学《课程纲要》案例,初步了解《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
链接几个《课程纲要》案例——
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2)讲解《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②具体内容(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2、编制《课程纲要》的关键
编制《课程纲要》的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
课程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学期学习目标的依据也是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分解以及对学生、对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分析。
要求:全面、适当、清晰。
具体要求:4-6点,每点若干句;兼顾三维目标;指向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
《课程纲要》里的学期目标与课时教案的学习目标有什么不同呢?
制定的学期目标与课时目标相比,会稍显得笼统,但要比《数学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具体。特别是对某些知识目标的分解,要结合教材明确定位,总之,能具体的尽量具体(知识点、方法、程度、数量或速度等)。另外,对一些不易评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要列出来。

更多推荐

课程,纲要,教学,教师,目标,学习,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