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摘要【【:家庭作业是学生日常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反馈学生学习态度、内心世界和学习性格的一面镜子,更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有较高质量的家庭作业对于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有重要的作用。本人就对高段数学家庭作业设计,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作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家庭作业练习设计;有效性
一、小学高段数学家庭作业现状分析
1、教师方面。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的长期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对家庭作业认识的偏差。重视量的控制,总想着多练习就能达到目的,轻视质的提高,已成为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布置的通病。形式单调,内容机械,应试色彩浓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
(1)多生搬硬套,少精心设计。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后配置的习题以及教辅资料是构成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教师很少在编制教案时根据新授知识体系结构和本班学生的知识底蕴,编拟一些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的家庭作业。更有甚者,家庭作业的布置随意性、盲目性大,每日由学生干部把作业题的书目页码、题号抄在黑板上,以此代替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布置。这种重复的、单一的、机械的、缺乏系统考虑的甚至是无效的作业,学生自然很少认真对待。因为它既不会让一个知识变得丰富,也不会诱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需要,更不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富有创新精神。
(2)多消极布置,少批改交流。不少教师有这样一种不正常心理,认为不布置家庭作业那是绝对不行的,与其让他回家后轻松地玩,倒不如让他多做几道题,让他有所“得”。因此,有的教师一味地消极增加作业量。学生被“长如哈达”的作业折磨得苦不堪言,教师也根本无睱去批改那堆积如山的作业,无从了解学生实际的解题困难,也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在如此泛滥低效的作业过程中流失的却是学生那可贵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换来的只能是消极对待,被动应付,马虎草率的恶性循环。
(3)多硬性统一,少自主选择。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就越牢,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题海战术,错一罚十,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另外,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是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缺少多样性,学生无法自主选择,导致有人吃不饱,有人过剩。这样做只会增加学生的疲劳度,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2、学生方面。面对机械,低效的家庭作业,学生的态度无疑也是被动的、消极的,只注重量的完成,忽略质的保证。具体表现在:
(1)重如数完成,轻认真对待。在与老师和家长的多次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待家庭作业的态度不够端正,只追求数量上的完成,质量都难以保证,事实也证明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的质量相差甚远。
(2)重标准答案,轻思考过程。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最看重的是标准答案,答案正确,就能得到一个好分数,至于解题的思考方法并不重视。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做作业时,经常乱猜瞎撞,或死记硬背公式,或机械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或依据老师讲解的那种“最保险”的解法。长此以往,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的萌芽也常常因
此而被扼杀。
(3)重表面应付,轻主动探索。只求标准答案,不求探索思考过程的应付作业的态度消弱了家庭作业的功能,在批改学生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你会寻觅到“独树一帜”的解题方法。因此,学生在消极地应付家庭作业,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不会应对现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不善于在多种解题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的改进措施
为了改变目前学生家庭作业的现状,有效地提高学生家庭作业的质量。我认为,必须打破以往只让学生模仿到逐步扼杀学生创造性的练习,要端正教育思想,大力研究数学家庭作业,积极改进家庭作业,让小学数学的家庭作业突破应试教育羁绊,走出“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圈子,其次要优化家庭作业的设计。
  1、以人为本,重视差异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同样的作业,一般的学生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而“学习不良”的学生要拖上1小时
以上。所以要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采取“家庭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自己的果子。
  (1)分层——选择。教师要有意识地每次为学生提供基础餐、提高餐、营养餐三类,量的比例为3:1:1;学生可根据上课表现,以往作业及考核情况也分别分为C、B、A层。各层学生均有自己的“指定就餐区”,如果学生在“指定就餐区”用餐完毕还可以自由选择“跨区就餐”。
学生分层
指定就餐区
种  类
跨区就餐
C
基础区
基础类
自由选择
B
提高区
提高类
A
营养区
营养类
例如:当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课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
C组:(基本区)——学困生做(如下3道题目)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单位cm)
            18      3          5                         
      15                    4           
(a                  (b)                       
  (3)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B组:(提高区)——中等学生做
①与C组类同
②三角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可以画出多少个三角形,并画出三角形。(底和高要求整厘米)
A组:(营养区)——优等生做
①与B组类同
②三角形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图AB=8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                       
              8     
                       
                B        C
  (2)竞争——流动。学生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阶段考察(单元测验或其他各类竞赛)的基础上,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可让其提升一个层次(C—B—A),对退步较大者则作降级处理。这样把流动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可以想象,“作业就餐”制度由于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B层学生想学好数学,A层学生想学通数学,更难能可贵的是C层学生对数学的“恐怖感”消失了,进而想学数学。
  2、丰富实践,学用结合
  动手操作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实践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设计的作业应该要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通过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后,在作业中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三角尺去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小边框是否是矩形,同学们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这样,“学”融于“做”,在“做”中加深了理解,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注重学用结合,应在作业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作业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  作业过程要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创新。当数学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使数学作业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数学作业,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因此,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题,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浅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更多推荐

学生,家庭作业,数学,作业,知识,学习,教师,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