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因此主张以游戏方式教育下一代,教育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其基本目标和实现方法在于促进学习者真正“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和“学习的目的与手段”的融合,使学习者快乐地学习。学习者也只有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育游戏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绿色环保”的娱乐平台,做到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前网络游戏中打杀、暴力、欺骗等负面作用的影响。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具体到数学游戏,它能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产生什么作用呢?下面举出四个数学游戏的价值所在处。
1、延伸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任务
一、二年级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后,为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数学射击》这一款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游戏中出示了题目以及众多的答案以供选择,在规定时间里让学生做答,这样既考察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快速的观察能力和选择能力;《快速算术》这一款游戏适合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后进行游戏训练;《加法算术》这一款游戏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了一位数加一位数后进行学习;《跳高比赛》这款游戏适合四年级学习认数后进行拓展游戏。《搞笑蹦蹦床》这款游戏适合五年级学习小数加减法后进行练习;《过五关》这款游戏适合六年级学习统计与
概率后进行学习。当然,适合小学数学学习的教育游戏还有很多,以上的几款游戏只是笔者提供的几点参考,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充分的进行资源的整合,向学生明确题目具体的游戏操作内容,才能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去。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想让学生的大脑积极的动起来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感兴趣了,愿意去做了,这个时候学生的大脑就已经开始运动起来。目前,就有一些教育游戏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上就有着很好的效果。
《三三移位》、《四块木头》、《五子连珠》、《超级方块》、《完美数独》、《华容道精装第二版》等等一些益智性单机版教育游戏均适合对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操作时,可以利用独立尝试、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小学生们进行学习,发挥教育游戏的真正魅力。当教育游戏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孩子的课余生活,我们的教育也就真的做到寓教于乐了。
3、利用教育游戏拓展数学的知识领域
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教育游戏包涵以上知识体系的综合,让学生在玩中就将知识潜移默化的移植到了自己的大脑之中。如“数与代数”方面的教育游戏有《完美数独》、《快速计算》、《跳高比赛》、《小新学数学》、《神奇发射机》、《加油站》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教育游戏有《七巧板》、《空间图形闪电训练》;“统计与概
率”方面的教育游戏有《过五关》、《猜数字》;“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游戏有《小小建筑师》、《学乐吧》。
4、利用教育游戏改善数学学习的环境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间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革命式的变化,多媒体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达到人人全身心、快乐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中是很难达到理想要求的。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认真学习基础知识,走出课堂继续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呢?单一的书面作业,越来越让学生不愿意去做,因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模式——即学习的环境势在必行,而教育游戏能提高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环境,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
下面我们从从一节课的片段来看数学游戏应用。
课例为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中《5以内的加法》一课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游戏导入。
教师面带微笑,用欢快的声音说:让我们一起玩判断游戏,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了没有?
学生坐正,用行动告诉老师已经准备好了。
教师依次报题目,学生举手发言,其他学生做判断。
5可以分成1和(), 4可以分成2和(),
3可以分成1和(),()可以分成1和1,
()和3合成5,()和2合成4,
3和1合成()。()和1合成5。
师: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还有几位小朋友表现的也很棒,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学校做好事呢!请看大屏幕。(游戏结束后迅速进入新授与探索环节的教学。)
片段一中数学游戏设计详述与简评:
游戏目的:复习2-5的分与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游戏方法:教师报题目,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学生用手势做判断。做对题目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朵小花;答错后全班说答案。判断最快速,纪律最好的一组在每轮判断后都可得到一个五星(画在黑板边,得星最多的一组课后每人一朵小花。)
游戏规则:
1.学生必须先举手才能回答问题,不可抢答。
2.学生回答问题后,其他学生立即做判断,回答正确,用手势√表示;如果回答错误用双手交叉表示×,然后全班集体订正;如果题目难,教师可以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并做出解释。
3. 做对题目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朵小花;判断最快速,纪律最好的一组在每轮判断后都可得到一个五星(画在黑板边,得星最多的一组课后每人一朵小花。)
4.如果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以口头提醒或适当批评。
游戏效果反馈:
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经常采取复习导入的方法,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认真研读了新课程标准以及儿童心理学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些课堂上可以经常使用的数学游戏。判断游戏多用于复习巩固旧知,在导入环节、习题巩固等教学环节都可以应用。判断游戏通过手势判断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在教师出示2-3题左右的例题后还可以让学生出题;除了可以全班对回答做判断外还可以分小组,一个小组做一次判断,其他组找出判断出错误的同学;判断游戏也可以同桌两人进行,同桌两人回答问题的人起立,另一个人迅速给同桌做判断。同时用小花作为奖励,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判断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达成了游戏设计的最初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片段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在完成了例题的教学之后,教师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表述完成之后得出算是1+2=3。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完整表述出算式的各部分含义。
师:小朋友说的都很棒,我们一起来玩问答游戏好吗?
生:好!
师:我来问,谁来答?
生:你来问,我来答!(生举手)
教师:我来问。(点名回答)
生:我来答。
师:1+2=3中1表示什么?
生:1+2=3中1表示左边有1个小朋友。
师:1+2=3中的2表示什么?
生:1+2=3中2表示右边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1+2=3中加号表示什么?
生:1+2=3中加号表示合起来。
师:1+2=3中等于3表示什么?
生:1+2=3中等于3表示一共有3个小朋友。(师伸出大拇指表示奖励)
师:1+2=3这道算式的意思是什么?
生:1+2=3这道算式的意思是左边有一个小朋友,右边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3个小朋友在玩摇板。
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生:一共有3个小朋友。
师:他说的好吗?说的好就请夸夸他!(生集体鼓励,教师奖励给学生2朵小花)
师:还有谁和他说的一样好?(很多学生举手)
师:那请同桌两人玩问答游戏,获胜的同学可以从同桌那里赢得一朵小花。
(同桌两人一问一答,教师指导)
片段二中数学游戏设计详述与简评:
游戏目的:巩固新知5以内加法的含义,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算式的含义,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述的能力。
游戏方法:
在师生之间问答的游戏环节,游戏开始的标志是教师说:我来问,谁来答?
生对答:你来问,我来答。之后教师说问题,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必须和教师的问题一致,具有完整性,问题全部回答正确且完整可获得两朵小花。在生生游戏环节,游戏开始的标志是左边的同学A(或右边的同学)先说:我是老师。另一位学生B说:我是学生。学生A:我来问。学生B:我来答。然后开始继续问答,回答也要和问题保持一致,出现错误或回答不完整将被拿走一朵花。
游戏规则:
1.回答的学生要说话完整。
2.同桌之间进行游戏时先各拿出2朵花,每个人都要当一次老师和学生。只要回答正确就从同桌那里拿1朵花,如果回答错误则把自己的小花给同桌1朵。
3. 游戏结束后坐正,眼睛看老师。
4.最快完成游戏的2个大组各获得一个五角星。
游戏效果反馈: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让学生观察图并理解图意,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中,一些学生不能够把话说完整。因此,根据教学需要,笔者设计了问答游戏。问答游戏多用于巩固新知,特别适用于一些需要用完整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问题。当然,问答游戏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问答游戏通过学生仔细听问题,并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用眼神,手势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鼓励,对回答完整且正确的同学,不仅可以采用全班表扬的办法,还可以多给一些奖励(如发放两朵花)使学生有想说的愿望,和“我能行”的信心。在同桌之间进行游戏的时候,通过问和答,不仅使学生更加理解问题的含义,也更知道怎样回答才更完整;同时,从同桌那里赢得小花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游戏充满了竞争的乐趣。通过游戏,学生很好地巩固了加法的含义,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了算式的含义同时也在游戏中培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学习效果良好。
片段三:活跃思维、巩固新知。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了,让我们一起玩个快速计算的小游戏好吗?我们速算小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生:计算又快又正确,数字漂亮又整齐,前三名举手报名字,完成后坐正看老师。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纸的第1题:快速计算,开始。
学生在练习纸上快速计算,完成后交换练习纸。

更多推荐

游戏,学生,学习,数学,教育,回答,判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