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 具:
1.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2.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环节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4. 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
(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
5. 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 ,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学情分析
《比一比》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学生在之前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字,并初步建立起了“大与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大小”以符号的形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更便于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效果分析
从教学目标看:本节课,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从教学教法看:本节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比较”的理解。若在教学过程不注意教学方法运用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问
题,那么将给教学带来困难。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利用板书和课件展示相结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学生表现看: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初步建立起了符号感,知道了“〉”、“〈”、“=”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多推荐
学生,符号,教学,学习,数学,引导,课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