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大海吗?你们去过哪里的大海?跟大家描述一下
生:(自由描述)
导入新课 《赶海》
二、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说吗?
生1:小红捉了12只虾,小林捉了26只虾,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生2:小文捉了11只螃蟹,小丽捉了23只,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三、学情调查,问题汇总
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小组合作,精讲点拨
1、摆小棒
小组内由两位同学捧,两位同学写算式
小组汇报:先摆出26,是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再摆出12根小棒,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先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是3捆,再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有8根,所以12加26得38。
师:说的真好,再讲讲你们写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课件演示摆小棒)
2、计数器
小组内由两位同学拨计数器,两位同学写算式
小组汇报: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6,再在十位上拨上1个珠子,表示加上1个10,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表示加上2个1。和起来就是38。
师:谁还会说?(课件演示拨计数器)
3、竖式计算
通过预习,大家还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大胆的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吧!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自己就写出了你的竖式,谁写的最正确呢?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请你一起来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来说一说吧,(课件演示)谁写对了?请你在下面再写一个正对的竖式吧!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谁能说一说,我们在写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帮助小兔子找萝卜
五、自主练习,当堂检测
1、自主练习1、2、5、7题
六、汇报总结,互相评价
想一想,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加两位数
板书设计: 12+26=38(只)
1 2
+ 2 6
3 8
学情分析
第六单元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一年级一班共43人,通过学习,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窗口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十减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团结协作、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有个别同学由于年龄小或家庭方面的原因,计算、数学应用等方面与其他同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在教学中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效果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学生无论学习数学知识活跃,学习氛围较好,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就数的认识来看,学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因此在做一百以内加减法时没有困难。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熟练地用竖式进行一百以内加减法(不进位)的运算。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的理解,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意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用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力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许多问题,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2、探究与练习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像12+26=?应该怎
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12和26,如:小棒、小木块,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对不同的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然后我简单的说了进位现象及进位点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先练习,试着自己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学生计算的劲头很高。
更多推荐
学生,学习,计算,方法,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