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一、PPT展示,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
  2×        ×        27÷        24÷
  4×        ×        16÷        24÷
  二、导入新课。
  1.摆一摆。
  拿出10个磁铁,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
  (1)10个磁铁,每组2个,可放几组?
  (2)10个磁铁,每组5个,可放几组?
  (3)10个磁铁,每组3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4)10个磁铁,每组4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根据学生操作后的结果,填出下表:
  磁铁个数
  每组个数
  组数
  余下个数
10
2
5
10
5
2
10
3
3
1
10
4
2
2
2.导入新课。
以上分磁铁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平均分正好分完,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这个剩余的数,在除法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学生在草稿上表示)
师:我们来看看书本是怎么表示的?
板书:7÷23(盘)……1(个)
3)观察比较。
师: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可以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像右边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4)练习:完成“做一做”中第1
(老师出示“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展示学生练习)
2、教学例2
1)、动手操作。
  请学生分别用891011121314151617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2)、说说你用几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怎样列算式? 
3)观察发现
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除数。(师板书)
4)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五、课例研究综述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更多推荐

学生,除法,操作,动手,教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