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小学入学前七大能力解读
孩子思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其客观规律性,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和考核也都是在遵从这种规律进行。纵然幼升小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知识+能力+习惯是孩子在人生第一次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三个方面。小学对知识的考察体现了对孩子能力的要求,主要包含7大方面:观察、逻辑推理、运算、动手操作、记忆力、空间想象、表达。
七大能力——观察力:决定学习潜力
【观察·释义】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客观事物或者现象的能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观察力与学习能力密不可分,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是发展孩子智力的基础。
观察是要有目的性的,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称作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因此可以说,目的性是区分一般感知和观察力的重要特点。观察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宝宝学习观察
的时候,给出明确的目的和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
【阶段·要求】
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训练·方法】
培养幼儿观察力有4个原则:
1、注重感知规律,鼓励多种感知方式
人类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的,因此要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观察不只是用视觉完成,要鼓励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
2、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鼓励观察
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要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宝宝去观察,去发现。比如:在户外,若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某一种植物非常感兴趣,就要引导他去观察思考这种植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等,通过观察达到孩子求知欲的满足,让孩子乐于观察。
3、适当地表扬孩子的观察
孩子最初的观察活动可能是无意识的。如果这时能得到家长的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这样有利于培养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4、教会孩子观察方法,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
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宝宝的观察条
理性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要观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带着目的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观察等,让孩子学会了观察方法,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就不再是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而是我知道了什么。
【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小活动】
(1)在不同外观的容器找东西
准备一个纸盒子、一个奶粉罐子,把孩子感兴趣的两件东西分别放在纸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然后让孩子去找出××。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物品和相应的容器,三个玩具一起玩。
(2)根据细节观察,寻找玩具
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给孩子看两件玩具(两件玩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先告诉孩子玩具的名称,然后背着孩子把玩具分别藏在毛巾下,让孩子指指××玩具在哪边。
(3)理解轻重
用一个小木锤和一个塑料空气锤,分别锤打一块面团或橡皮泥团,敲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表情和动作,每次敲完以后让孩子看看面团,反复几次后,问孩子哪个锤子敲在手上会特别疼?先让孩子指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把手伸出来“验证”。敲打孩子时,看孩子是否会有意识的躲避。
(4)看看多(少)了什么玩具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出多(少)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
(5)看图片念儿歌
给孩子看小鸭子的图片,让孩子注意观察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并提问孩子鸭子怎么叫唤、怎么吃东西。然后教孩子念儿歌:“鸭子的嘴巴扁扁的,鸭子高兴就嘎、嘎、嘎;鸭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东西就嘎、嘎、嘎。”边教孩子念,边做动作,也可以给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儿歌跟随做动作。
(6)感知事物整体性
提前准备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后制造一些缺损,比如小白兔(没有耳朵)、人(没有胳膊)、小汽车(少了轮子)、小飞机(少了翅膀)。先提问孩子:“这些是什么?”等孩子回答以后再问孩子:“它们对不对?哪儿不对?少了什么?”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您可以把游戏难度降低,设计一些对称型缺损。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只耳朵,小汽车只少了一个轮子。这样易于孩子观察出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大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高低的体现
【逻辑推理·释义】
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观察、类比、联想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推理思维共同构成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把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
【阶段·要求】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孩子由天生的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时期)。幼小衔接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所以这个过程中合理、正确的培育孩子的逻辑思维。
【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并不神秘,并不是只有只有福尔摩斯那样的大侦探才算逻辑思维。比如2-3岁的孩子通过爬台阶,数苹果明白2在1后面,3比1多,更进一步的2和1在一起跟3就一样多,这都是逻辑思维。
讲故事锻炼逻辑思维:逐渐看一些有前后逻辑以及因果关系的故事,故事中间可以提问也可以让孩子复述,逐步引导孩子思考。数字本源认识锻炼孩子思维:数字的本源理解对于孩子逻辑思维很有帮助,比如,豆子和纽扣混在一起,数数看看谁抓的多,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通过具体问题一步步引导,鼓励思考,从而教会思考,培养孩子真正探索的兴
趣,充分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引导,同时也可以采取定量的孩子感兴趣的题目定向的训练。
更多推荐
孩子,观察,思维,能力,培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