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转 载于: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小学数学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
1
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检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如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基于以为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教学文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内容时,它分别是教材的P46、P57、P87,分析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具体目标有如下阐述: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
2
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阐述得非常详尽,因此在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对学段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分析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5(愿意参加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数学几个阶段应达到的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把教学要完成的基本任务规定为“课程目标”,把握这些方面是我们正确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因此它是我们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 依据教材的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
无论是传统课程的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总是要用教材教的。用教材教什么,我们凭借教材教数学知识,教数学学习的方法,凭借教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
3
高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科在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上比较明显,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要训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时,分析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与数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如:运用语言描述鸡85只、鸭42只、鹅34只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说鸡的只数比鸭的只数多得多,鸭的只数比鹅的只数多一些。综合教材确立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依据如上重难点,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3、分享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这样要求明确、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达到了有效的教学。可以看出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演绎,一堂课
4
的教学目标制订是否得体,与对于教材的把握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确立相应的目标要求。
三、 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立教学目标
任何一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讲都不是空白的,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情感态度,是不拔高目标不降低要求的前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在学生认识最近发展区有效组织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观认为,教学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状态和发展状态。这个理念启示我们,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现状来确定教学的起点,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发展,确立并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在学前有丰富的数数经历与经验,所以虽然主题图设计数数,但也不必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确立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经历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了解1,5的数序,灵活认、读、写1,5各数,
并愿意工整书写。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把重点放在说与写上,提高达成目标的效率。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我
5
们设计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可能成为最好的教学。而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也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教学目标太高或太低,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同一个章节的内容,对一般学生,只要教学目标呈现出一般要求即可,对智力开发好、基础好的学生,教学目标就应当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样一个内容,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目标也就不同。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后,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达成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
的效率,教师必须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

更多推荐

教学,目标,学生,数学,确立,学习,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