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发(作者:)

喀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

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

活。她做女红、收拾房间,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

听。16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两年

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4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

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100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

已怀孕了。

一次,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原先姑姑们邀请他下车来看望她们,而他却

回电说,他不能来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达彼得堡。玛丝洛娃很伤心,但她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那

是个阴雨、凉风的秋夜。由于天气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待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就要

开动了。她看到聂赫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可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儿,火车已开动了。玛丝洛娃沿着月台

追去,头巾也掉了,还摔了一大跤。

玛丝洛娃周身被雨水淋湿,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从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和贵族

少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想象着聂赫留朵夫“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在那个灯光明亮的车厢里说啊、喝酒

啊找乐子;我呢,却在露天下,风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哭”。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当聂赫留

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

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10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

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

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

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

上。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

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却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他担心当他审完案

子回家后,妻子给不给他饭吃。另一位法官叫玛特维伊,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

走到他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粘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26步就可走完,于是他

赶紧加了一小步,凑成27步。副检察官卜列维喝了一夜酒,根本还没有从酒宴中清醒过来,便开始宣读起

对玛丝洛娃的审判案件来。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

点结束。

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员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他十分震惊。他回想起勾引玛丝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

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他在诱奸玛丝洛娃后,一度曾受过良心的苛责。但当他想到上流社会的人都这么干时,

他便心安理得了。服役期满后,他去过姑姑家一趟。但这时,玛丝洛娃早被女地主撵出家门了。之后,聂赫

留朵夫为了使自己忘掉犯下的过失,竭力不去想这件事。现在他和贵族柯尔查庚一家正打得炎热。人们在议

论他要娶柯尔查庚的小姐玛丽娅了。然而,他并不打算结婚。他正和某县的一个贵族首领的妻子私通。

审判继续进行。法院要给玛丝洛娃定罪了。副检察官卜列维站起来发了一通谬论。他以犯罪的遗传学来

判定玛丝洛娃有罪。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来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然会犯罪。玛丝洛娃是妓女,是“最低级

的退化的榜样”,犯罪是毫无疑义的。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

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

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

亚服苦役4年。

玛丝洛娃被押回监狱,犯人们对玛丝洛娃都给以同情的问候。当他们知道她已被判刑时,一个犯人说:

“这年月,真理跑到狗那儿去啦。”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他去找律师法纳律,准备把

案件告到高级法院。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承认自己曾勾引过玛丝洛娃,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丝洛娃

结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宣称说,今后自己不再当陪审员了,因为法庭“所有的审判不但没有益处,而且

不道德”。

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

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票……我是犯人,

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事……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

讨厌你--你那眼睛,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

丝洛娜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她走到那儿,他便跟到那儿。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

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为了作好上西伯利亚的准备,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库兹明斯果耶村。他在田庄上实行改善农民

生活的措施。他把田地用贱价(比同县农民在地主那里租到的土地要便宜三成)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

主的依赖关系。然后,他又到巴诺佛(他从姑姑那里继承来的田庄)访问,亲自和农民交谈,了解他们生活

情况,同情他们的贫困和处境。他认为:“老百姓赤贫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唯一能养活他的土地”。他赞同

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课税制的办法,认为“土地不能成为什么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

凡是土地给与人类的种种利益,所有的人都有同等享受的权利”。在这里,他同样把土地租给农民,并进一

步把农民交纳的资金当作公益金或税款供给农民自己使用。他召集农民代表商谈。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他

们不敢相信地主的这份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他们接受了。聂赫留朵夫从农村返回省城时,他

感到如释去重负般的无穷快乐,有一种旅客在发现新陆地的时候,一定会感到的那种新奇的感觉。

聂赫留朵夫把在巴诺佛找到的一张姑姑家的合家照片,带给了玛丝洛娃,上面有她和聂赫留朵夫的相;

并告诉她,他要上彼得堡走一趟,大理院将要对玛丝洛娃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理了。同时,他还帮助玛丝洛娃

从监狱转到监狱医院去工作。

聂赫留朵夫到彼得堡后,住在姨妈家。姨夫伊凡·密海罗维奇伯爵是前任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通过他的

介绍,去拜访了几个有势力的人物。其中有大法官渥尔夫、上诉委员会的委员佛罗比奥夫男爵、官办教会负

责人托波罗夫。但这些上层官僚们,同样只顾自己的私利,不管犯人的死活。通过访问,聂赫留朵夫清清楚

楚地看到:“这些官吏,从他姨妈的丈夫、大法官、托波罗夫算起,直到各部会的办公桌前面坐着的那些漂

亮、干净、庄重、自以为了不起的大人先生们为止,虽然明明看见这种局面使得无辜的人受苦,却一点也不

介意,所关心的只不过是镇压和祛除所有的危险分子罢了”。

玛丝洛娃上诉案,被大理院以理由不充分驳回。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把这坏消息告诉玛丝洛娃听。

这时,玛丝洛娃已离开了监狱医院。她被人诬告与医务助理员勾搭,而被赶回狱中。聂赫留朵夫再次向她表

示:自己决心跟她上西伯利亚去。

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

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是个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几个过路人在路边阴

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一路为犯人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

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同时,在他运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

也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并知道了他们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

层阶级。他们当中有些是属于贵族阶级的,却为平民牺牲了他们的特权和自由,这使得她特别看重他们,佩

服他们。她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在大学毕业后,加入

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捕了。不久,西蒙松爱上

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

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

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塞列宁的帮助,把玛丝洛娃的案件,由服苦役改判为在西伯利亚近处

流放。他把消息告诉给玛丝洛娃。这时,有一种需要家庭和孩子的想法涌上他心头。然而,玛丝洛娃已决定

跟西蒙松走。她不愿意“毁了”聂赫留朵夫的生活。聂赫留朵夫再次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他已

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去爱她。他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来补偿自己的过失。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在狱旁椅

子上睡了一个又香又甜的觉。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

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

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

灵魂得救了。

人物形象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也是人物心理与现实完美结合的结晶。《复活》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精神上复活的逐步展开的描写的高超。而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复活

也一直贯穿文本的始终,成为《复活》最重要的一条线索。

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得利于看到了社会上种种状况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思

想上的强烈震动(那个时候我们还不能称之为思想上的很大觉悟的复活),就是看到十年前的他诱奸了她又抛

弃了她的天真少女玛丝络娃出现在法庭上,在这过程中他了解到玛丝洛娃在这十年中生活的堕落与放逐以至

于到今天这个境地。长期以来那种精神上很颓废的生活似乎让聂赫留朵夫有了一点觉悟,尤其是这种颓废是

养尊处优形成而碰到生活艰苦的人们,反差又激起了聂赫留朵夫在青春时期那种对理想的热切追求的感觉。

一个人开始觉醒是很难的,因为只要有了觉醒,那么才会有效,才可以复活。因此,聂赫留朵夫的复活的开

端的确是让托尔斯泰费尽了心思和笔墨。正是,聂赫留朵夫看到昔日情人的反差,还有自己与那些无辜被判

刑人们的苦难的反差,这些反差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感觉。他甚至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产生了厌恶。

小说情节的逐步推进与发展,也是聂赫留朵夫拯救他人的过程,拯救自己的灵魂。而读者此时有逐渐看

到了聂赫留朵夫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差,这种反差又正好是主人公的复活的再现。聂赫留朵夫得知玛丝络娃被

冤入狱,目睹那些法官们胡乱判案的行为,他决定要拯救玛丝络娃,这不仅仅是在现实环境中拯救玛丝络娃

出狱,而且准备在精神上对她进行改造。在对玛丝络娃的解救过程中,他接触到一系列的人和事,看到了他

以前所向往的上流社会人们的虚伪,骄奢与丑恶,目睹了他很少关心的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更发现了以前

深恶痛绝的那些狱中人的美好的一面。这种种现实中隐藏的东西,突出在他的眼前都暴露了出来。他对这个

社会的认识的旧体系在他心中逐渐土崩瓦解了。这个过程是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不再是简单的一个人,似

乎代表着俄罗斯不应该是整个有着阶级压迫制度的社会上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复活。他看到了社会问题的实

质,当他看到实质的时候就像契诃夫《第六病室》的院长拉京一样,他与原来自己生活的圈子显得格格不入,

他不被人理解。但他并不孤独,因为他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是光辉的,由意义的,让人充实的。他也找到了自

己的伙伴,那些狱中的政治犯,不过他比那些政治犯似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是一个很丰富值得热反复去咀嚼的过程。列夫·托尔斯泰对这个心理过程的细致而

深刻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心理上的复活是十九世纪整个人类对历史苦难的探索,对怎样追求到人们能

安居乐业的生活的反思。聂赫留朵夫更加集中深入地性的问题,就逐渐触及到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个深刻

的问题。他的复活一不再是简单的道德情操,人性之美的道德回归,而是人的理智逐渐开化,洞察人类生存

的本质的理性认识的升华。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自己的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这不是几年前他父亲

留个他土地时那种显摆式地分土地个农民来表现自己品第之高手,而是他洞察到了农奴制的不合理,而更确

切地说应该是一切压迫剥削制度的不合理。他的思想的高度觉悟更体现在他认识到国家设立的法庭、监狱、

军队等一系列机构都是为了其压迫统治服务的,因为狱中许多人,他们的行为是对的,但当局政府认为是错

的,就把他们关起来迫害。在聂赫留朵夫看尽了这农奴制度的黑暗,也使其自己明白了一切压迫剥削制度的

残酷。这是他精神上复活的高峰,也让我们读者看清了人类历史上这些剥削制度的黑暗。

透过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复活,我们也看到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识之士对本阶级的背叛而对一个新兴的

自由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复活》应该是影响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大批热血青年,他们最终投身到革命的

洪流来反抗自己原来的那个压迫人的阶级。《复活》的确是人类历史上精神上的先驱之作,也从中可看到列

夫·托尔斯泰在思想上的巨大眼光

人性的光辉——解析《复活》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也是人物心理与现实完美结合的结晶。《复活》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精神上复活的逐步展开的描写的高超。而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复活

也一直贯穿文本的始终,成为《复活》最重要的一条线索。下面我就从文学活动、人物形象和经典性三个方

面来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从文学活动的构成中解析《复活》

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

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作者是文学产生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

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复活》的作者是托尔斯泰,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

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高尔基曾经说他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

最为复杂的一个。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在当时沙俄统治下的俄国土地私有,百姓民

不聊生,贵族和地主却过着腐败奢侈的生活。作者的人生经历再加上时代背景构成《复活》的一个最重要的

基点,那就是作品的主题:坚持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又坚持“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观点。

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而且还是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

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让读者了解到《复活》是其人性闪光与自我忏悔情结的表现的深刻内涵。

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成为了托尔斯泰一把最尖锐的武器,使

他能够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给读者以深刻的反省与思考。

二: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复活》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

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

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

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

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

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赫留朵夫是《复活》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形象,他精神上的复活也一直贯穿文本的始终,成为《复活》最

重要的一条线索。要读懂《复活》就必须对赫留朵夫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是一个值

得反复去咀嚼的过程。列夫·托尔斯泰对这个心理过程的细致而深刻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心理上的复活

是十九世纪整个人类对历史苦难的探索,对怎样追求到人们能安居乐业的生活的反思。聂赫留朵夫更加集中

深入地性的问题,就逐渐触及到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这个深刻的问题。他的复活已不再是简单的道德情操,

人性之美的道德回归,而是人的理智逐渐开化,洞察人类生存的本质的理性认识的升华。在这过程中,我们

可以看到他把自己的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这不是几年前他父亲留给他土地时那种显摆式地分土地给农民来表

现自己品第之高,而是他洞察到了农奴制的不合理,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切压迫剥削制度的不合理。他的

思想的高度觉悟更体现在他认识到国家设立的法庭、监狱、军队等一系列机构都是为了其压迫统治服务的,

因为狱中许多人,他们的行为是对的,但当局政府认为是错的,就把他们关起来迫害。在聂赫留朵夫看尽了

这农奴制度的黑暗,也使其自己明白了一切压迫剥削制度的残酷。这是他精神上复活的高峰,也让我们读者

看清了人类历史上这些剥削制度的黑暗。赫留朵夫一步步深入的思考让全书的主题慢慢升华,更加深刻,揭

露出农奴制的罪恶。

三:从经典这个角度去审视《复活》,

所谓“经典”就是承载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

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

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复活》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可以从下面几个

方面去分析:

首先,在小说展现的社会生活方面:《复活》的场景描写涉及到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农民阶级和上流贵

族。人物形象方面下至农民、囚犯上到将军和沙皇,广阔而繁复的社会生活笼挫于托翁的笔下。当然不是说

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活就不可能写出经典作品,但真正的经典必须反映广阔的社会。

其次,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意识。《复活》中对当代的司法、检察、法律制度作了无情的批判,对官僚主义

的腐朽和上流社会阶层的堕落是持否定态度的,对当时残酷的惨无人道的监狱制度持猛烈的攻击意态。而小

说中聂赫留朵夫对农奴和土地政策的改革更显示了一位作家在参与社会变革、思考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建设方

面的无限勇气和激情

再次,对《复活》这个题名的理解。复活在我看来有多重含义,既指玛丝洛娃从一风尘女子,在经历了

各种世俗磨难之后,终于成为一个拥有端正生活态度和坚定生活方向的女人,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同

时也指聂赫留朵夫褪去贵族阶级的痼疾和缺陷,逐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终于走出了本阶级的束缚,重新

回到现实生活,回归社会本真的蜕变。他的复活更多的是属于精神层次的,所包含维度是其价值观、伦理观、

善恶观、人生观的全面复苏和调整。

最后,《复活》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世界的经典读本,还在于《复活》的深刻内涵对现在的社会还有巨

大的借鉴意义,因为《复活》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一本巨著的组成,除了要有堪称完美的文学功底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复活》不

仅仅让我对托翁的文学功底佩服不已,更加打动我的是整部作品中对人性的赞美和讴歌。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

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

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认为拥有人性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要让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坐得直”,有自己

的主见与谦虚的心和勇于自我审视、检讨的勇气。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

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人性的光辉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闪光。

善与恶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此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与人性的光辉、

美好。希望更多人能找回自己的本性,发扬自己的善心,多做善事,使自己变得更加人性化,让整个世界充

满爱。


更多推荐

复活,生活,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