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
李自成简介
李自成起义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李自成 (1606~1645)原名鸿基,陕
西米脂人,家世业农,父守忠因里役破产。自成以家贫,为人牧羊,
略识文字,及长为银川驿卒。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
民纷起暴动。崇祯三年(1630),自成以裁驿卒失业,又以借贷被辱,
遂投活动于西川的不沾泥张存孟部。后因张存孟败降,自为一军。
起义的发展和胜利 不久,自成投闯王高迎祥,为八队闯将,转战
陕、晋、畿南、豫楚等地。七年,高迎祥农民军被围困于汉中附近峡
谷中,自成重贿明总督陈奇瑜,伪称解甲归农,得脱围困。既出栈道,
连破麟游、永寿等七县,势力愈强。九年七月,迎祥在陕西盩厔(今周
至)战败,被俘牺牲,自成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
区。十一年,起义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剑州(今四川剑阁)入
甘肃,又走避宁羌(今陕西宁强)。六月至汉中。是时农民军首领大多败
降,唯李自成农民军仍战斗。是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
孙传庭设伏于潼关原,起义军损失过重,潜伏陕南山区。十二年,避
走巴东。十三年二月,自成军又在奉节鱼腹山失利,为避实就虚,乃
走大宁(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陕南,再次潜伏商雒山(今陕西商县东
南)中。
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灾荒,农民纷起暴动。十一月中旬,起义
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连下豫西南各州县。
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十四年初下洛
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
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执杀明
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及陕督杨文岳等,大败陕督孙传庭。
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他农民军首
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多归附自成,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
军的主力。
自占领洛阳始,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
据守的军事战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钟祥),打出“剿兵安民”
旗号,散发“三年不征”传单。寻移檄黄州,揭露朱明暴政,宣传自
己兴仁义之师、拯民于水火的作战宗旨。两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数十州
县,及湖广荆、襄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京,成
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
大将军。辖区西起潼关,东至归德(今河南商丘)、汝宁(今河南汝南),
北滨黄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县),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
十多州县。
起义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
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十六年九月,起义军与明孙传庭兵战于河南
郏县,深沟高垒以疲明军,并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际,遣
轻骑出汝州(今河南临汝)断截明军粮道,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四万多
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传庭奔潼关。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
一路经淅川下商州(今陕西商县)入陕南;自成则亲率大军趋潼关。十月,
陷潼关,明军溃败,传庭战死。十七年正月,起义军攻克西安,乘胜
取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
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
六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同年二
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
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
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
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
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
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
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政权建设 起义军在襄阳建立新顺政权之时即曾设官置司,中央置
上相、左铺、右弼、六政府(相当于六部)侍郎、郎中等官,地方设防御
使、府尹、州牧、县令。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又增置六政府尚书,
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等官,并封爵五等,大封功臣。
占领北京后,大顺中央政治机构在襄阳、西安两次建置的基础上
加以补充,委派官吏,改年阁为天祐殿,牛金星继任首辅。六政府尚
书分别为:吏政府尚书宋企郊,户政府尚书杨玉休,礼政府尚书巩焴,
兵政府尚书喻上猷(一作侯恂),刑政府尚书安兴民(一作耿然明),工政
府尚书侯恂(一作黎志陞)。尚书下设侍郎、郎中、从事、员外等职,充
实和完备了各部朝官。又改翰林院为弘文馆。六科给事中为六政府谏
议,十三道御史为直指史,太仆寺为验马寺,尚书宝寺为尚玺寺,通
政使为知政使。其余光禄、大理、太常、鸿胪、国子监等仍沿袭前明
旧名。所委官员少数由举监生员充任,其余绝大部分为前明降官。地
方文武官吏,改巡抚为节度使,布政司为通会,兵备为防御使,知府
为府尹,知州为州牧,知县为县令。并开科取士,选拔新人出任各级
官吏。
武职亦改前明武官之称,改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仍设左右都督。
又改总兵为正总权,副将为副总权,守备为守旅,把总为守旗。但职
名并未统一,有的仍沿用总兵、副将等称。其专事征伐的有,权将军,
一品;副权将军,二品;制将军,三品;果毅将军,四品;威武将军,
五品;都尉,六品;掌旗,七品;部总,八品;哨总,九品。权将军
有田见秀、刘宗敏;制将军有李过、李岩、贺锦、刘芳亮、袁宗第、
刘希尧等,其余授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衔者凡五十余人。
自成在北京建制的同时,继续分兵略地,委派地方官吏,建立基
层政权。北直、山东、河南、苏北、皖北各地州牧县令纷纷上任。降
将马科则率军进攻四川,川北州县也多降附置官。
是时大顺版图,东自山东,西至甘宁,北沿长城,南达江淮,掩
有北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的一
部分,川北保宁地区若干州县,及今江苏、安徽淮河流域地区,长江
流域则有湖广的荆州、襄阳、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政治经济纲领政策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
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
“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
谣。后因“均田免粮”纲领属于平均主义的空想,并未真正实行,只
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山东诸城县令到任
之后,即以劫富济贫之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在某些地区
大顺地方官府还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
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李自成初下洛阳,没收福王藩府及
宦家巨室存积的粮食和大量,以其中一部分赈济贫民。以后每攻占一
个城镇,常采取类似措施。占领西安后,继续以“劫富济贫”相号召。
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针
对地方为考中的举人进士树建牌坊,下“毁坊之令”。
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这种政策自崇祯十四
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
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起义的 起义军占领北京后,北方的劲敌只余驻防山海关外的明总
兵吴三桂。自成虽认识到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但失于轻敌,仅
派降将、权将军唐通和降官、兵政府侍郎左懋第携金银锦缎前往招抚。
三桂先接受招抚,后闻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并闻家属被拘,遂归
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自成大怒,率刘宗敏、李过东征,
四月二十一日至山海关。为防三桂东退,自成出奇兵二万绕至三桂军
后,自己则率大军从西面合围夹击。在吴三桂军动摇之际,清多尔衮
发兵夹击。因众寡悬殊,两面受敌,农民军势渐不支,败退北京。
农民军的战败引起北京人心惶恐。明降官纷纷南逃,各地官绅地
主也纷起反噬。尤其严重的是,起义军的很多将官经不起都市豪华的
诱惑,鹜声色,贪财货,分据前明大官住宅,日趋骄奢淫逸,士卒也
各身怀重货,无有斗志。斗争严峻,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形势十分
不利。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自成仓卒即帝位,次日即离北
京南下,经晋入陕,试图仍以陕西为基地再起。入陕后,李自成令李
过、高一功拒守陕北,自己拒守西安。在清军进逼下,李过、高一功
退至陕南,又沿秦楚边界,经川东至荆门、当阳南下。自成也于次年
正月退出西安,自蓝田、商州经武关退守河南,又经襄阳、承天、德
安(今湖北安陆)退至武昌。五月转战至湖北东南各州县。九月至九宫山
(一云通山、一云通城),为地主乡团所围困。李自成牺牲,余部由刘宗
敏、李过率领南下,联明御清。
更多推荐
起义军,自成,河南,农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