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发(作者:)
xx喜剧概述
xx新闻138
古希腊的喜剧和悲剧都渊源于酒神节的庆祝活动,但悲剧是从酒神节的正
规歌舞表演发展出来的,而喜剧则源于酒神庆典后街头自发的歌舞狂欢表演。
往往是某个民间诗人登上高处口占几句,大家议论附和,然后性致所至地狂歌
乱舞一通,将欢乐的情感宣泄出来。因此,它带有即兴的性质。与悲剧相比,
古希腊的喜剧往往显得散漫、粗俗,但却更加反映了普通民众真实的思想情
绪,是一种真正的大众艺术传说古希腊最早的喜剧诗人叫苏萨里翁。他是一个
流浪诗人。相对于悲剧作为严肃、庄严的庙堂艺术,喜剧则是民间流行的、粗
俗的大众艺术。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界线分明,截然不同,悲剧诗人决不会去
写喜剧,同样,喜剧诗人也不会去染指悲剧。
虽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古希腊时代的悲剧和喜剧是双峰并峙,都是艺术瑰
宝。但是古希腊人却把悲剧看得很高,而对喜剧却不很重视,很长时期都只当
是一种街头即兴娱乐,因此对于喜剧的研究和评论远远不如悲剧,留下来的完
整作品也比较少。
实际上,古希腊喜剧的出现,并不逊于悲剧,甚至还稍早于悲剧,它和悲
剧一样,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曾有过非常繁盛的高峰时期。我们今天根据古希
腊喜剧的发展情况,把古希腊喜剧分为三个阶段,将公元前404年以前,作为
旧喜剧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以公元前338年以后,作为新喜剧
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米南德;而以这两者中间的几十年,称为中期喜剧时
期。旧喜剧时期的喜剧,大多是政治讽喻剧,新喜剧时期则以家庭伦理为题材
的世俗喜剧为主;中期喜剧则是从政治讽喻向世俗喜剧的过渡。
和悲剧一样,古希腊喜剧在它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技巧特
点。下面分别叙述。
xx“旧喜剧”的技巧特点:
结构特点:
早期的古希腊喜剧是世态嘲讽喜剧,有比较强的政治性。
1 / 8
它的中心内容是一场“对驳”,也就是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辩论。
辩论的内容可以是世道时局,形形色色的周围社会生活状况。具体来看,
它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开始是一个序幕,点出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有时是
通过歌队的演唱,有时是由主人公(喜剧诗人)直接说出来;然后,是两个“对
驳场”,就是对主题反复辩论,往往是先由反方表述,再由正方进行反驳,在歌
队的情感烘托下,正方逐渐取得胜利。最后,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进行欢乐的
狂欢歌舞。这时候,台上台下,演员和观众往往交融为一体,一起欢乐歌舞起
来。
在古希腊,喜剧是下层民众情感和情绪的宣泄之地,用我们今天的眼光
看,这种戏剧似乎不象戏剧,似乎是一场形象的、带有表演动作的政治辩论,
或者说更接近所谓“时事报道剧”。它的主题往往是政治性的,指点江山,挥斥
方遒,引导观众讨论正在发生的大事,质疑政治人物的道德品行,并随时插入
当时观众正在关心的事件来进行议论批评。它的积极方面是紧贴现实,随时反
映民众的情绪和要求,不足之处是松散、随意,看不到完整的人物和故事,在
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性”标准上是有缺欠的。旧喜剧的这种“政治辩论”式的结构
形式,带来了以下这些技巧特点:
第一个技巧手段是“妙念”(happyider),从英语字面看,就是“一个美妙的
主意”,它是旧戏剧作品的核心。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范例来作说明,比如阿里斯托芬的《云》,它的核心“妙
念”是——借助诡辩来抵赖债务。
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名叫史特雷普西亚,他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费地皮
底斯,整天在外面呼朋唤友,吃喝玩乐,造成了债台高筑。史特雷普西亚无计
可施,竟想到一个办法,把儿子送到苏格拉底学校,学习诡辩,来赖掉所欠的
债务。但是儿子拒绝了,史特雷普西亚自己到苏格拉底学校去学习诡辩术。这
是序幕,最后以一连串对学校及学生的笑谑讽刺结束。
接着歌队上场,场景随之转到了苏格拉底学校,歌队作为学生,分为两队
进行辩论练习,主题是对阿里斯托芬(也就是剧作者自己)的喜剧才能进行吹
嘘或反驳,看过这种热火朝天的学习气氛后,史特雷普西亚终于强行把儿子带
2 / 8
到了学校现场。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大家同意接受费地皮阿斯进修“谬误逻辑”
的课程。
不久,费地皮底斯学成回家,大显身手,债主们一一上门讨债,但一个个
都被费地皮底斯的“谬论”辩驳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离开了。
史特雷普西亚大为高兴,带着儿子出去痛饮狂欢。不料,高兴的日子没有
多久,史特雷普西亚就遭到儿子欺负,被打得遍体鳞伤。更气人的是,打伤父
亲的费地皮底斯还用他学到的“诡辩术”振振有辞地证明惩罚父亲乃是他的责
任。史特雷普西亚气得真想放一把火把苏格拉底学校烧了。
作者的立意是在嘲讽和攻击及其学派的讲学活动。他必须找到一个具体事
例或者也可以说一个论据,使他对对方的抨击能够具体化,并获得胜利,于是
想出了“向苏格拉底学习抵赖欠债”的“妙念”,一下子就把苏格拉底的讲学污名
化,使之等同于诡辩,然后施以攻击。
另外,在《阿卡奈人》中,“妙念”是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去和斯巴达人单独
签订和约。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想入非非的“妙
念”,但在戏剧中,他把这一“妙念”实现了,于是,就让打仗的将军累得血迹斑
斑地躺在地上喘气,而签定了和平条约的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却幸福地享受着田
园之乐。
这就是“妙念”,它类似后世戏剧中的“戏剧计谋”,但它又不是一个现实的戏
剧行动,而是一个空想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行动,让它在舞台上实现,以此
作为辩论中取胜的论据,并产生戏剧性效果。所以叫“妙念”,只是一个美妙的
念头。
第二个技巧手段是“拟人化”。
古希腊旧喜剧是一种论辩式的、嘲讽的、缺乏完整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戏剧
样式。为了使以抽象道理的论辩为主的戏剧内容显得形象化,增加戏剧性,同
时避免直接指责现实、攻击政治人物带来的麻烦,它往往采取了“拟人化”的技
巧手法。这种“拟人化”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把抽象概念作为剧中的角色,
比如“和平”、“战争”、“美德”、“财富”、“贪婪”、“善良”,“勇敢”等等。但究竟
3 / 8
给这些角色以什么样的外部形象和心理动作,剧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表达
了作者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比如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
“战争”是一个狂暴的庞然大物,带着他唯一的仆人“骚嚷”住在一个山洞里,
“和平”是一位静美的女性,“财富”是一位神,可惜双目失明,不能看出一个人究
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因此无法很好地行使权力,实现他的美好的意愿。由于他
经常上当受骗,因而对所有的人都产生了怀疑。其它如“贫穷”是一个可怕的妇
人,“人民”是一个昏愦的老头子等。这样的设计,使得角色一上场,观众就直
观地了解了作者的用意,不同的作者,也许会对上述概念角色设计出截然不同
的外形和动作,从而反映出不同的观点。然后,作者让这些角色在剧中活动起
来,或者结盟,或者产生矛盾冲突,形成种种纠纷,最后有胜有败,比如和平
虽然屡被误解,但最后大家认识了她的价值,重新把她找了回来,她的朋友丰
收、幸福也随之而来了。阿里斯托芬的不少作品最后以宴会或婚礼结束。这些
婚礼并不是爱情的结合,而是一种寓意。例如“采葡萄者”与“丰收”结合,“可信
赖的人”与“王权”结合。今天看来,这种戏剧构成有点象一种扑克牌的“拼合游
戏”,这就是几千年前古希腊喜剧的初始状态。
“拟人化”的第二个方面是把动物、植物作为角色,在舞台上演绎童话故
事,以影射现实,避免因为直接抨击现实或攻击政治人物带来麻烦,有时则是
为了形象地表现哲理的意境。比如阿里斯托芬的《鸟》,就是用拟人化的手法
讲述了一个理想化的鸟的国度的故事,一方面抨击了现实社会的种种污浊,同
时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这种又象童话、又象寓言的作品,在古希腊
旧喜剧中还有不少。它也是人类早期作品的一个特色。
在古希腊旧喜剧里还可以看见一种技巧手法,叫做“戏拟”。所谓“戏拟”,有
点象今天常说的“戏说”,就是把政治人物或者名人的言论或动作,在剧中作断
章取义的、漫画式的表现。这在当时的喜剧中很普遍。当时的政治家伯里克利
斯、克勒翁、以及其他的将军、名人,都被在喜剧中公然嘲笑,他们在议会
厅、在公众场合说过的一些话,本来也许是很正经、很严肃的,但被喜剧家断
章取义的拿出来,夸张性的,有时甚至故意扭曲原意地一表现,就成了观众的
笑料,这也就成了旧喜剧重要的喜剧性资源。
4 / 8
“戏拟”也可能是对行为的夸张模拟。比如上面提到的《云》中有一个细
节,苏格拉底的几个学生面对一个南瓜议论纷纭,一个学生对着瓜看了半天,
又用耳朵贴上去听了一会,得出结论说:
“这是个扁扁的蔬菜”,而其他的学生有的认为是树,有的认为是草,争论
不已。
这实际上是把苏格拉底学校的逻辑分类学说作歪曲的、漫画式的“戏拟”。
这种“戏拟”手法在今天的戏剧中也可以看到,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的一些
时事剧中,就对当时美帝国主义的首脑人物杜勒斯、肯尼迪的言论和形象作了
夸张的“戏拟”,使他们成为观众嘲笑的对象;文革后风靡一时的话剧《枫叶红
了的时候》中,也对“四人帮”(所谓“中央首长”)作了讽刺性的“戏拟”。但是今
天的戏剧往往只将反面人物作为“戏拟”对象,但古希腊喜剧却不限于此,阿里
斯托芬的作品中,就把他的同行欧里庇得斯、著名学者苏格拉底的作品中的言
语拿出来,嘲弄性地“戏拟”一番,引起观众捧腹大笑。这种做法有时过份了当
然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比如阿里斯托芬在《巴比伦人》一剧中抨击和嘲笑了
克勒翁等政治权要,结果被克勒翁向他提出了控诉,但是阿里斯托芬并不屈
服,又在《阿卡奈人》中借主人公之口借题发挥说:
“我也没有忘记去年我那出喜剧叫我本人在克勒翁手里吃过什么苦头,他把
我拖到议事会去,诬告我,胡说八道,嘴里乱翻泡,滔滔不绝,骂得我一身
脏,几乎害死我!”
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古希腊时期的旧喜剧随着社会政治情势的变
化,从即兴的、论辩的政治性讽喻剧逐渐向世俗的、家庭的、故事化的方向发
展,经过几十年的过渡期(中期喜剧时期),到公元前330年后,形成了新喜
剧。新喜剧以普通人为主人公,以伦理道德为主题,并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故
事情节。旧喜剧中不可或缺的歌队也渐渐淡化了,仅仅用来作场与场之间的分
隔。它的代表性作家是米南德。米南德生活于公元前三世纪(前342——前
292),在当时影响很大,但作品留下很少,到1958年后才发现了《萨摩斯女
子》,《恨世者》两个完整剧本,此前就只有《公断》等三四个残剧,以及大
量的断简残篇(被很多书籍史料中引用转述)。其它作家(如菲勒蒙、狄菲罗
斯)的新喜剧作品,我们今天只知道一些剧名,剧本已经看不到了。
5 / 8
新喜剧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作为题材,故事逐渐完整,往往是一个世俗的
家庭伦理故事,通过故事表明一定的训诫教育作用。剧作家开始注意塑造人物
形象,产生了有个性特征的类型化人物。它的基本结构已经远离旧喜剧而更接
近我们今天的戏剧结构了,有三幕、四幕,也有五幕。它的整个剧情往往是通
过一个“发现”转入顺境,情节的发展是合乎情理的。在新喜剧之后的罗马喜
剧,虽然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披衫剧”和“长袍剧”,前者指从希腊新喜剧中移植改
编的题材,后者指罗马的本土题材,但是在结构及技巧上,罗马喜剧基本上继
承了古希腊的新喜剧,所以我们在阐述戏剧技巧时,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讲。这
一时期的喜剧技巧,我们主要讲三点。
其一是人物塑造技巧,由于新喜剧的题材转向世俗的生活故事,因而舞台
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普通人,如农夫、官吏、奴仆、医生等,这些人物和旧喜
剧中的人物不同,在旧喜剧中,人物只是论辩的一方,概念的载体,他有什么
个性、什么样的身份特点,剧作家是不注意的,但是在新喜剧中,剧作家开始
注意这些,努力使之真正成为“人物”,也就是说,要赋予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
特点,象现实生活中的同类人物,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这方面,米南德,以
及后来的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泰伦斯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使得这一时期
的喜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当然,这一时期剧作家塑
造的舞台人物,还是相当简单的类型化的人物,即只有某一性格特征,并且强
化了这一单独特征的人物,如表现勇敢的人就只见其勇敢的一面,懦弱的人就
只有懦弱一面。而且对这一单独特性的刻划,也还显得粗糙、简陋。但是我们
注意到,剧作家在塑造其类型化的人物时,已经注意到选择人物个性和身份,
外表和内在的不谐和之处,比如军人应该是勇敢、严肃的,但剧作家却表现一
个“吹牛的军人”,有钱人应该大方一点,舞台上看见的却是“吝啬的财主”,剧作
家开始抓住了人物的“不和谐”,而我们知道,“不和谐”正是喜剧性的重要根源之
一。这样,当时的喜剧家在塑造自身“不和谐”的喜剧人物时,就已经接触到了
喜剧性的基本核心。
其三,在古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逐渐弱化,那么原来歌队在喜剧
中所承担的各项作用,就得有其它的手段来替代,而“旁白”的出现,就是替代
歌队的技巧手段之一。所谓“旁白”,就是在舞台上旁若无人地把心里想法直接
6 / 8
说出来,或者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褒贬、评价,这些以前都是由歌队承担的。我
们在旧喜剧中看到,角色在表演和说话过程中,歌队作为旁观者,不断的即时
作出评价,赞扬或者讥笑,并由此烘托舞台的戏剧气氛。到了新喜剧以后,这
些任务由角色用旁白来完成,结果我们就看到,希腊新喜剧中的一些人物,变
成了饶舌的人,老是要去窥探别人、议论别人。到了罗马喜剧时代,旁白的运
用更加普遍,在泰伦斯的《福尔弥昂》一剧中,仅仅一个不到五页的第二幕,
就出现了十一处旁白。剧中主人得米福上场,他的仆人格塔象影子似的跟在后
面,得米福说一句,格塔就旁白一句。得米福说到:
“还有那个格塔,可真是个好参谋!”他不知道格塔就在他身后,旁白说:
“到底弄到格塔头上来了。”得米福继续说:
“他们会怎么对我说呢?我倒要看看他们会找什么借口?”格塔就旁白说:
“这个不用你操心,我会给你编一套。”得米福说:
“他们会这样说:
那不是我的本意,是法律迫使我这样做的。好,是这么回事,我承认。”格
塔旁白说:
“你还真不错。”„„我们不再引述下去了。可以看到,这里通过旁白,把本来
得米福一个人自言自语说出心里的盘算,变成了趣味盎然、富于戏剧性的对
话,这种对话,只有用旁白才能表现,因为仆人格塔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象这样
一句和主人顶着说话的。
通过这种旁白的手法,使当时的喜剧增加了许多戏剧性的趣味,并起到了
补充话语,注释要点,渲染气氛,对某些话语进行戏剧性的延伸,作喜剧的嘲
弄,形成一明一暗的戏剧性交锋等等多种作用。成为当时一种很重要的戏剧技
巧。
到了十八世纪西方流行的客厅喜剧、情节剧中,旁白的运用有了更加广泛
和更加精致的发挥,一直到十九世纪写实戏剧思潮风行以后,戏剧中的旁白才
渐渐淡化。今天的戏剧舞台上,虽然旁白仍然还能时有所见,但剧作家使用得
非常谨慎,以免让观众感到人工匠气。
7 / 8
总的来说,这一讲中,我们主要讲述的要点是:
古希腊喜剧的三个阶段,即旧喜剧,中期喜剧,新喜剧;旧喜剧的结构特
点,即序幕,两个对驳场,胜利狂欢;旧喜剧的三个技巧特点,即“妙念”,“拟
人化”,“戏拟”;新喜剧的三个技巧特点,即“类型化人物”,“喜剧嘲弄”,“旁
白”。
8 / 8
更多推荐
喜剧,人物,古希腊,戏剧,苏格拉底,政治,悲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