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发(作者:)

山城步道比简单走路更具内涵和意义的步行空间

张妹凝;余军

【摘 要】There is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street systems in Yuzhong

Peninsular Area of Chongqing. However, due to the urban regeneration

and increasing vehicles,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transportation method have

met great chal enges.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pedestrian system of

Yuzhong Peninsular Are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for the trail and streets of hilly city and analyzes pedestrian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It proposes that the study result of

inviting behavior can be applied in the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ages to encourage public life in streets and walking as a

prior transportation option.% 重庆渝中半岛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街巷

系统,但是随着近年来旧城更新改造和机动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街巷空间以及步

行出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通过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系统及示范段设计项目这个

案例,探讨在山地城市中的步道及街巷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剖析步道空间

中人们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在调查、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中应用“邀请”的行为学

研究成果,实现城市步道空间公共生活的回归和步行优先的绿色出行导向目标。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6页(P27-32)

【关键词】风景园林;步行道;研究;公共生活

【作 者】张妹凝;余军

【作者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 401147;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

40114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

图01 重庆传统的街道空间

图02 街道老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个通道

重庆以“山城”而闻名于全国。作为山地城市的代表,重庆市民交通出行方式中,

步行成为较为主要的方式之一。作为重庆城市发源地的渝中半岛区域,一直以来都

是重庆城市商贸和金融中心。经过调查统计,在这样的中心地区,步行出行方式占

到了市民出行的53%左右,是最主要最受欢迎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渝中半岛地

区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街巷系统,主要特色表现在:(1)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

传统空间元素,每一条街巷都是一个故事,从而具有强烈的人文吸引力(图01-

02);(2)适应重庆高低变化的地形特点,这些街巷往往成为联系上下台地的捷

径;(3)街巷不仅是人们步行的交通廊道,也是他们的公共生活空间。渝中半岛

的传统街巷已经成为重庆城市符号和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近年来旧城更新改造和机动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街巷空间以及步行出行

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曾经在重庆拥有很高知名度的街巷消失了,城市改造

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改善机动车道路和交通设施方面,街巷逐渐被人们遗忘,步行空

间的品质下降,传统的街道生活方式正在受到挤压而逐步萎缩。因此,在渝中半岛

步行系统规划和示范段设计中,如何在观念上改变对步行价值的认识,利用丰富的

传统街道空间资源,引导绿色交通出行在渝中半岛城市中心区的回归,提升街巷步

行空间的质量,恢复城市活力是我们这次设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在住建部、重庆市规划局和渝中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渝中区半岛区域成为了全国

绿色交通推行示范区之一。我们在渝中半岛950hm2范围内,开展了步行系统的

梳理和分析,形成了“5横12纵1环 ”的步行交通干线网络,并选择了自枇杷山

公园至大溪沟轻轨站这一联络两江的纵线作为步道设计的示范段。示范段长

3.9km,街巷空间变化丰富,串接了公园、广场、医院、博物馆、学校、社区、市

场、文化遗址、公交车站、轨道站等公共活动非常活跃的区域和设施,地形高差近

100m,具备典型的山城步道的文化和地理特征。

1 “邀请”是本次步道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

1.1 “邀请”的概念及对象

这里谈的“邀请”即城市空间与人的行为的互动关系。当城市在致力于解决小汽车

交通日益增长的问题中,通过将所有可用、可获得、可利用的城市空间简单地填满

小汽车,通过建造更多的道路和停车库以缓解交通压力的时候,这些解决方式就是

一种对购买和推动更多小汽车使用的直接性的邀请与欢迎[1]。这种对驾驶者的

“邀请”后果就是道路越多,交通越多,使我们力图解决的问题反而日益突出,成

为一种不可持续的权宜之计(图03)。

图03 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在人们难以到达的地方

那么当邀请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结果如何?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街自行车道和人行

道改造,时代广场将城市道路改造为步行区;旧金山把城市快速路变成平静祥和的

城市街道;哥本哈根重新构建了街道网络,将机动车道路和停车场移走,创造了安

全舒适的自行车交通环境;而伦敦则在城市中心区收取拥挤费……这些城市也是在

作出邀请,是对步行者和骑车人群的诚心诚意的邀请,其结果是汽车交通量减少了,

交通效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极大改善,公共交往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新

的城市空间和新的邀请作用已带来了城市中全新的使用模式,城市因此充满活力。

在渝中半岛地区解决交通和城市活力问题, 实际上就是转换“邀请”对象的选择,

即对步行者(因为地形原因,自行车交通在半岛地区很难实现)和步行空间环境的

关系在评估基础上,作出的路权分配政策导向和质量品质提升。这种看上去十分简

单的观念转变在后来的示范段步道设计实施过程中比我们想象的艰难。

1.2 “邀请”的三原则

在渝中半岛地区的步道规划和示范段设计中,我们提出针对“邀请”概念的三个基

本原则,及其空间质量评估标准。

1.2.1 安全性原则

内涵三个避免:避免暴力犯罪,避免交通事故,避免不愉快的感官经历。这个是步

道规划设计首先需要遵循的必要性原则(表01)。

表01 安全性原则避免犯罪和暴力 避免交通事故 避免不愉快的感官经历足够的照

明允许被动监视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交通事故污染、尾气、噪音可视性风/

阵风雨/雪寒冷/炎热污染灰尘、强光和噪音

1.2.2 舒适性原则

6个舒适性评价标准,是步道规划与评价的核心内容(表02)。

表02 舒适性原则提供步行的可能性 可步行的空间、重要节点的可达性、有趣的

立面、无障碍设计、优质的沿街面设计邀请人们站立/停留 有吸引力和功能齐全的

沿街面、规定好的停留地点、 可以依靠或站立的物体邀请人们落座 划定的坐处、

使优势最大化、优美的景观、公共空间和咖啡座的完美结合视觉、听觉和语言的联

系 统一的道路指示系统、无视线的障碍、吸引人的景观、照明、 低噪音水平白天

/傍晚/夜晚的活动 24小时的城市、全天功能的变化、窗户内射出的灯光、混合使

用、人的尺度的灯光玩耍、休闲和互动 允许体育运动、游玩、互动和娱乐;临时

活动;可选择的活动; 为人们的互动创造机会

1.2.3 愉悦性原则

3个愉悦性评价标准:宜人的尺度、大自然的巧妙利用和审美情趣(表03),愉

悦性原则实际上应该成为步道规划与地方文化结合的指导性原则。

表03 愉悦性原则人的尺度 气候的正面影响 审美和感觉建筑和空间的尺寸应遵循

重要的人的尺度,包括感觉、运动、大小和行为阳光/树阴温暖/凉爽微风/通风质

量设计、细节优美、材料结实景观/对景美好的感官体验

2 步道空间质量和城市公共生活调查及评估——基于行为心理学原理的“邀请”

特征调研[2]

为了作出准确的“邀请”,本次规划实施的调查和评估是在邀请三原则指导下针对

12个评价标准进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调研的时间样本分别选取在周二——周四

(周一和周五因为靠近周末,偶然性因素较多,故未纳入),周六或周日,即分别

在工作日和周末进行样本采集。时间从早上8点至晚上12点,即人在一天内的有

效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通过对在步道空间内活动的人的数量、年龄段、停

留方式、停留时间以及与空间尺度的对应关系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寻找具体的和

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图04)。调研总的分为两个部分:空间质量评估和居民出行

统计。

图04 丹麦盖尔事务所的专家指导和参与了本次山城步道的调研

2.1 空间质量的评估

2.1.1 结构尺度

将城市空间的结构尺度从小到大划分为以下5个类型:(1)街道:小规模空间,

往往是有机的结构。在私人和公共空间之间有许多视线阻隔和传统的空间形式。适

宜步行的城市应有大量此类型的空间(图05)。(2)街道和街区:小型局部区

域的连接空间,连接私密空间和各种形式的建筑、街道。(3)街区:有着清晰几

何形状和中等规模的公共集合空间,包含了各种功能。(4)街区和城市:大规模

空间,一次可容纳许多人,周边是大型的、往往是单一功能的设施。(5)城市:

超大规模空间,基本没有考虑人的尺度。每个城市仅需要几个这种类型的空间,用

于特殊的活动。

图05 街道空间尺度的分类

沿珊瑚公园-枇杷山公园-大溪沟轻轨站-嘉陵江滨江带(下称第三步道)位于渝中

半岛,属于城市老城区,结构尺度主要为“街道和街区”及“街区”类型。

2.1.2 沿街立面

城市沿街立面的处理,尤其是低层建筑物的处理,对于城市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

响。这是人们在城市内行走的地带,也是人们近距离看到和体验的建筑,是室内和

户外生活的交接处,也是城市和建筑物交界的地方。

沿街面设计是保持和优化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采取盖尔事务所开发的五

类评估法(A-E)对底层沿街面进行评估(图06),第三步道沿街立面中不活跃和非

常不活跃立面占总量的54%(图07)。

图06 街道空间里面活跃度分类

图07 第三步道(示范段)内街道立面活跃度分析

A非常活跃:小单元,开敞度高,许多开门(每100m有15-20个门);功能变

化多样;有很多门面或开放的门面;非常丰富的立面;细节和材料优良。B 友好:

单元相对较少(每100m有10-14个门);功能变化不多;少数被遮挡和不活跃

的单元;相对丰富的立面;许多细节。C 混合:大和小单元混合(每100m有6-

10个门);少量功能变化;一些被遮挡和不活跃的单元;立面有变化;少数细节。

D 不活跃:大单元,开门少(每100m有2-5个门);几乎没有功能变化;许多

被遮挡或毫无生趣的单元;较少或几乎没有细节。E、非常不活跃:大单元,少数

或没门(每100m有0-2个门);无功能变化;被遮挡或不活跃单元;统一的门

面,没有细节,无可看性。

2.2 出行调研

2.2.1 行人出行时段分布调研

选取城市主要的步行街区和广场进行调研,得出:重庆的早晨和傍晚是高峰时段,

同时白天的生活比其他城市更活跃;在重庆行人活动的时间段分布表现的趋势与西

方城市有极大的不同。其原因在于温暖的气候使得早晨和夜晚在室外更加宜人,二

是工作时间的差异,即重庆夏季普遍工作时间为8:30-18:00。此外,重庆与用

来比对的城市相比,并不是一个旅游为主的城市,这也可能会影响白天的使用时间。

因此,重庆的设计应考虑适应傍晚的活动(图08)。

图08 重庆街道步行流量与其他城市的特征比较

2.2.2 停留活动

调研从早上8点到半夜12点,每隔两小时记录人群停留活动数量、活动的分布和

类型,在示范段的第三步道,记录的结果如图09。

图09 步道空间里人群活动方式的规律

2.2.3 步道使用人群结构

重庆市人口平均年龄分段(2004年)为:0-14岁占总人口的20.88%,15-64岁

67.69%,65岁及以上11.46%(图10)。周六上午8点到下午7点时段内,对

街上所有人的年龄和性别进行了调查。与城市平均年龄段相比,青年和老人的比例

相当高,这说明空间的设计应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图11)。

图10 步道使用人群年龄构成

图11 步道使用人群性别比例

2.3 几个重要结论

通过调研得出几点重要结论:(1)步道空间品质的好坏不由经过该空间的人数决

定,而是由停留行为的时间长短来决定。(2)层次丰富的柔性界面产生更加丰富

的停留活动,和更长的停留时间。(3)在步道与机动车交通交叉区域,邀请行为

对机动车绝对倾斜,或者对步行的邀请行为背离了他们的行为心理特点,因此产生

的违反现行交规的行人过街行为比较普遍(例如忽略人行横道线、人行天桥和地下

通道)。该现象在人和街路口尤其明显和突出。(4)老人的出行比重相对于重庆

市平均人口比例,数据偏高,因此在第三步道规划设计中应该更加尊重这类人群的

出行和行为特点。(5)步道设施与设施周边的使用功能不匹配,或者在有停留行

为发生的空间中缺乏相应的设施配置。(6)山城步道需要更多地考虑在傍晚的活

动需求。

3 符合人们行为特点和邀请驻留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行为学原理的调查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在步道空间中活动的人群及其行为特点

和停留行为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时间节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设计邀请更多

的人来到步道,并提供给他们在步道空间生活和停留的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环境品

质。

3.1 更强的可识别性

强烈的可识别性可以让人们在渝中半岛地区复杂曲折的街巷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并

清楚地区分公共步行区域与私人空间的差别,从而界定出清晰的行为规范,得到安

全的步行环境暗示。构成可识别性的元素主要包括:入口标志、步行道两边的标志

线铺装、统一的灯具造型和色彩、统一的城市家具、适合于公共空间的铺装材料

(色彩鲜艳、渗水、防滑)等等(图12-13)。

图12 本次改造重点之一——增加步道的可识别性

图13 步道两边的红砖及灰砖铺砌的标志线,连续的灰色灯杆及座椅形成步道公共

可识别性。

3.2 符合多种人群需要的公共生活空间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是品质好的公共步行空间,人们停留和公共交往的时间就越

长,公共生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不管老人、青年人还是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公

共活动方式。在示范段步道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大大小小分布在不同标高地坪上的

公共交往空间,而且随周边建筑功能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聚集和交往的人群。他们

从事的公共活动也丰富多彩,有商贸活动(街边摊贩)、棋牌活动、健身锻炼、路

边茶座、路边小吃等等。同时,步道周边分布着养老院、街道诊所、幼儿园、小学

等公共服务设施。这样积极、开放、活跃的公共生活需要各具特色的设计和配套设

施予以“邀请”(图14-15)。

图14 改造重点之二——塑造不同功能的场所

图15 解放碑商业步行街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提供了多样化的公共生活。

以一所幼儿园的入口为例(图16),每当幼儿园上学和放学期间都有很多家长来

接送,因此这里的驻留行为活跃,且老人的比例很高。在改造前,门前只是一些花

池和一道封闭的围墙,这里的行为没有得到环境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将花池改造为

座椅,在围墙上增加幼儿书画作品展示栏,以及更多的座椅和照明设施的设置,明

确地向这里的公共活动行为发出了“邀请”,赋予了这个空间特有的公共属性,有

效地增加了公共活动和停留的时间,使得公共空间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居民反

响热烈。

图16 步道节点的改造案例——如何邀请人们落座

3.3 安全的人性化过街方式

人行交通如何跨越城市道路,是这次渝中半岛步行系统规划和示范段设计的一个重

要节点,也是“示范”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渝中半岛这样的城市中心区,示范其实

就是我们对步行与车行谁具有优先性的价值观的碰撞,也是在实施过程中的一段最

为复杂最为艰难的博弈。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选择了最复杂的人和街口的过街路段

作为试验节点,设计方案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理念:人行道应该保持连续性,提供为

各类人群适宜的步行或通过条件;过街方式应该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简单

地为他们提供天桥或是地道(图17-18)。

图17 改造重点之三——人和街路口的过街方式改善

图18 步道连续性被不必要地打断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些现象:城市道路两边的人行道被各种机动车通

道所分断,形成一个个连绵不断的凹陷。被打断的盲道、突起的路沿石,对残疾人、

老人和负重行人的步行或是轮椅的通行都是很大的障碍(图19)。

图19 这种打断给步行带来障碍

我们在解放碑步行街口的人行地道口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发现90%的行人都没

有使用地道而是直接穿越道路过街。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很多城市也比较普遍。因此

我们认为,这不是简单的人的素质问题,而是过去的设计理念出了问题——过街

设施没有对行人发出友善的邀请。

在人和街路口设计方案中提出了5个措施:拉平道路两边人行道;人行过街部分

直接连接两端而不是迂回设置斑马线;过街部分标高与两边人行道拉平,在机动车

道上形成隆起,并设置减速标线;增加红绿灯信号;在两端人车混行的步道上设置

地面标识提醒驾驶员注意行人(图20)。后因路口的地下管网检查井过多,取消

了第三条措施,采用了彩色地面方式(图21-24)。 方案在报审过程中,我们与

市、区两级交警部门、市政部门甚至施工方做了大量的解释和沟通工作,最终方案

获得了通过并付诸实施。

图20 调查发现人们很难接受地下通道

图21 人和街路口改进设计方案

图22 人和街路口改造前

图23 人和街路口改造后

图24 人和街路口改造后效果,画面左边原斑马线已经废止

4 结语

渝中半岛步行系统规划及示范段设计实践是我们首次从行为学的角度探索步行空间

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在重庆首次以步行行为作为邀请对象付诸实施的一个步道

空间改造设计项目。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丹麦扬·盖尔事务所和美国能

源基金会北京宇恒交通研究中心专家的悉心指导和直接参与。扬·盖尔先生几十年

对城市公共生活及空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实

施效果和社会反响也很热烈。

本次步道的设计和改造是围绕当地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习惯,着力改善步道的空间质

量,使用城市有机更新的方式,在较低的建设成本下打造适宜步行和街道生活的空

共空间环境,让步行出行这种绿色出行方式得到更多市民的认可和接受。同时也希

望能以此模式推广到城市其他区域,逐步恢复重庆老城的传统街巷空间和出行特色,

建设更多的人性化的城市步行空间,让更多的步行行为得到邀请,促进城市的公共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欧阳文,徐哲文译.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0: 50.

[2]姜洋,王悦,余军等. 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评估[J].城

市交通,2011,9(5):12-18.

注释:

①图01-02引自何智亚. 重庆老巷子[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33,36.其 余图片

均来自项目实际调研。


更多推荐

空间,城市,步行,邀请,重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