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发(作者:)
2023广东省广州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
练习题(四)
1.许多关于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几百年前就已经
有了。但是,那些作为断言的人,只要不是在欺骗的条件下,从来
就没有达到过十五英尺的高度。如果漂浮起来是可能的,那么,其
科学意义,甚至更广泛地说,它对人类的意义将是极其巨大的。然
而,那些不如批判的观察,或提出不诚实主张的人,会把人们引入
歧途,并使我们偏离理解世界这一人类的主要目标。这段话中,作
者对于“关于人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的态度是:
A.肯定
B.否定
C.欣赏
D.赞美
2.收藏的功利性并不会削弱收藏作为高雅文化艺术活动的魅
力,反而能够促进收藏事业的发展。从古至今,纯粹的非功利性的
收藏可以说绝无仅有。保值、增值的客观需求,促使人们对各类器
物的鉴定和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如果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来奢谈所
谓纯粹的收藏鉴赏,对于收藏事业来说只能造成观念的混乱。这段
文字意在强调:
A.业界对收藏活动中的功利化不以为然
B.非功利性收藏对收藏事业发展意义不大
C.收藏事业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无可厚非
D.绝大多数收藏活动是在获利驱动下进行的
3.一本好书出了,不过如此,大奖拿上了,响动甚巨。原因是
大奖调动了社会资源,与国家、权力、财力结合在一起,堂堂皇皇
地闯入文学的象牙之塔,以世俗之力去干预有脱俗之心的语言艺
术。这样,各种奖被传媒与大众所十分关注。而单枪匹马的作家,
没有这种实力。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大奖比被奖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更牛
B.大奖能调动各种社会资源
C.获奖的作品更有轰动效应
D.世俗的力量会干预脱俗的语言艺术
4.近来,某省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实行了严管重罚,虽取
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多起被罚者抵触甚至打骂交警的事件。不仅
如此,由于路权分配、法治素养等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加上没有足
够的警力,当“运动式”执法过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便卷土
重来。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成因复杂,一时难以根治
B.光靠严管重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
C.只有变“运动式”的执法为常规执法,才能杜绝“中国式过
马路”现象
D.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取得良好的执法效果,应进
行综合治理
5.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一大发明,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
人类实现了由动物到人的转变的话,那么文字的发明,则使人类从
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上升到文明社会的高级阶段,从而使人们的生
活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人类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不是同时出现的
B.文字发明前人类处于原始社会低级阶段
C.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D.文字是人类社会处于高级阶段的显著标志
6.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
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
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
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
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这段文字主要
表明( )。
A.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B.自古以来,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C.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
D.幸福生活是靠奋斗获得的
7.大部分拖延者都喜欢“时间是幻觉”这种概念。他们生活在
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并一直在其中挣扎。当一件事
或一个目标其时间设定在很远的将来,那么它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
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相反,一些时
间很近的目标则看上去更清晰和紧迫。因此,即便现有的目标没有
长期目标重要,人们往往去做即时的事情,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
事情。这被心理学家称作“未来折扣”。根据这段话,大部分拖延
者:
A.总是贪图即时享乐
B.完全没有时间观念
C.不能客观判断事情轻重
D.不善于设定长远的目标
8.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节能灯的紫外线辐射的总能
量只占节能灯释放总能量的千分之6,即15瓦节能灯的紫外线功率
仅为0.09瓦,而且节能灯里的长波紫外线不会穿透人体的真皮层。
一般来说,只要符合标准的合格节能灯,都能把紫外线辐射量控制
在安全范围内。此外,一个节能灯中仅有几毫克汞被封在灯里面,
只有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环境下,几百个灯同时碎掉,汞全被一个人
吸入才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对文
段的主要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正常情况下的节能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B.人体的真皮层对紫外线具有自我隔离能力
C.权威机构关于节能灯安全的检测结论可信
D.使用我国生产的节能灯不必担心安全问题
9.在讨论留守儿童问题时,有些学者将其归咎于个体和家庭层
面的因素,强调亲子分离,但无论是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之类
的人口国内迁移,还是下南洋形成的人口海外迁移,都曾产生大量
留守儿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大量外出经商,其家乡也存在大量
留守儿童。而由城市化产生的留守儿童,在近代的浙北、苏北等地
也早就初具规模。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
一个公共议题呢?这不仅因为其规模日益庞大,更因为乡村社会发
生嬗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育人环境。在通往现代化、城市化
的路途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衰落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B.乡村社会的衰落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C.探讨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找原因
D.历史上有留守儿童却并未产生问题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引人
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
跨越国界,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导致生产力快速发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现象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11.在一个环境和经济都面临挑战的高度技术化的时代,提高我
们的理解能力和辨析科学证据与科学观点的能力至关重要。而要想
做到这一点,出路之一就是需要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
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鼎力合作。比如,对于像地球气候变化这类复杂
的问题,需要科学家去挖掘并阐述其根本原因,但与此同时,人文
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同样需要去评估气候变化之于人口与社会
的影响,而新闻工作者则需要把这类信息完整地传递给社会大众,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把科学的新发现及其与社会相关的联系
向社会大众解释得更好更清楚。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不同领域专家分工协作的方式
B.不同领域专家分工协作的目的
C.提高公众理解科学能力的途径
D.提高大众理解科学能力的意义
12.由于环境公益诉讼所针对的是众多个体,受污染者与排污方
之间的博弈有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在先前缺乏环境公益诉讼渠道的
情况下,受污染方其实很难在高交易成本条件下获得赔偿,也就是
双方之间不可能形成合作型博弈。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可能发生的
变化在于,排污方考虑到遭受公益诉讼的可能而更多地采取合作立
场,就此而言,围绕环境问题,双方更有可能达成合作博弈,也就
是排污方将部分污染收益分配给被污染方。从福利结果来看,交易
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合作的总福利比不合作的福利来得更大。这段
文字意在说明:
A.受污染者如果不走法律途径很难得到赔偿
B.环境公益诉讼能促使受污染方和排污者达成合作博弈
C.新的法律措施使污染收益合理分配成为可能
D.交易成本是受污染者和排污方达成合作博弈的前提条件
13.古埃及时期,不论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人物风格总是神
圣不可侵犯,这是因为在雕塑或描绘人物时,创作者运用了标准的
几何格子来确定作品的严谨性。而拜占庭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则
采用了另一个独特的测量体系,即“拜占庭同心圆图解法”,三个
同心圆形成了一个光环,这是一种数学性的测量体系,用一个固定
的张开两脚的圆规,在画面上组装每个人物。这种“构造性”的使
用,使得作品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总之,不论是几何格子的使
用,还是拜占庭同心圆图解法,都有数学原理的体现。这段文字意
在说明:
A.艺术创作与数学有紧密联系
B.美术与数学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
C.绘画技法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D.数学的进步促进了绘画技术的发展
14.如今,图书信息浩如烟海。表面上看,读者具有无限的自由
度,可以在茫茫书海中自由选择。但事实上,他们无形中成了大众
媒介的俘虏。大众媒介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通过图书广
告、阅读排行榜、书评人推介、对图书进行定向推送,最后呈现在
读者眼前的,往往只是一个狭窄的阅读菜单。在新媒体环境下,这
种定向推送就更为稀松平常了。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巨
型的图书搜索引擎,大家都在利用新媒体这张网捕捞图书,结果收
获的多是同质化的东西。即是说,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很容易沦为
“格式化”的阅读:不仅所选择的阅读内容被格式化,甚至连阅读
方式、阅读趣味也会被“格式化”。而且这种“格式化”阅读带有
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众媒介和新媒体对阅读产生强烈影响
B.格式化阅读容易使读者形成思维定势
C.图书市场应为读者提供多元的阅读选择
D.读者应理性看待媒体推送的阅读菜单
15. 苏州曾经是经济兴盛、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之地。明末清
初以后,苏州士绅除少数人发生身份和观念转化外,多数人的传统
观念仍根深蒂固。而作为社会主流的士绅观念和意识往往通过各种
渠道浸润展延,严重影响一般民众。正因如此,晚清苏州民风靡弱
闲散,生活节奏缓慢,缺乏早期现代化必需的紧迫感与开拓精神。
清末及民国初期,苏州人很少愿意将资本投入到现代实业中,以至
于苏州钱庄吸收的存款在当地难以消纳,不得不转向外埠寻求出
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清末苏州资金消纳的途径与方式
B.苏州民众在士绅观念影响下的转变
C.民国初期苏州实业发展衰落的原因
D.士绅观念制约了近代苏州的现代化进程
16.如果我是一株树啊,我要做一株高大粗壮的树,把我的顶际
插入云端,把我的枝干伸向辽远。当着太阳沉下去了,我用我的全
心来迎接四面八方失巢的小鸟,要他们全部栖息在我的枝干间。这
段话,作者的感情和下列诗歌中相仿的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现在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智商不敌情商。一个人能走到哪
里,取得什么成就,关键在于情商,这种“情商决定论”甚嚣尘
上,令人生疑。在我们身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只要一
个人的事情没做好,都会跟情商不高挂起钩来。事实上,我们都夸
大了情商的作用,忽视了智商、实力、勤奋,以为只要玩转情商就
能步步高升,其实不然。人在职场,情商固然重要,但决定性因素
还是智商和才华,玩情商可以让你八面玲珑,但毕竟玩不出实际业
绩,也玩不出科研成果来。一个人有真才实学,本领过硬,工作勤
奋,那么情商其实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这段文字,作者意在说
明:
A.在职场中,智商比情商更加重要
B.情商只是锦上添花,智商方能决定成败
C.“情商决定论”并不正确,情商的作用不应夸大
D.成功靠的是真才实学,过硬本领,而不是玩转情商
18.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安全和产品安全两个基本要
求,因此,农业污染防治应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
同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农业污染涉及面广而隐蔽性强,评估难
度大,不适合建立惩罚型机制。同时,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
低,不可能进行“污染收费”。所以,必须建立激励型经济补偿机
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防控污染的积极性。这种补偿机制实质上是
对生态建设与保护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
补偿。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农业污染防治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B.治理农业污染与工业污染的方法有所不同
C.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治理农业污染的前提
D.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治理农业污染的前提
19.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
护、社会治理模式、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矛盾,建设智慧城市是大势
所趋。我国在智慧城市的很多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像网
约车、共享单车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顶层设计不足、缺乏体
系性规划与创新等。另外,智慧城市建设有许多方面没有考虑到与
市民切身相关的问题,市民的感知度并不明显。如何把城市建设和
市民利益结合起来,注意群众需求,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解决智
慧城市落地问题的关键。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走在世界前列
B.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许多综合性问题
C.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建设诸多矛盾
D.建设智慧城市要接地气与群众需求相联系
20.我们有走向国际舞台的好导演,也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作
家,但是世俗社会的艺术趣味并不如艺术家那般乐观,或者说饮食
众生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怀还不够。这样的情形是否提示我们不妨多
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即使
对于那些专攻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人也还是有意义的。想一想,人
们除了吃喝拉撒的本能以外还是应该有些别的奇妙的东西,而这些
人们可以从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获得。这段文字
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A.人们应当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
取人文营养
B.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人们别的奇妙的
东西
C.不读诗和散文的人恐怕得不到奇妙的东西
D.阅读诗和散文、品味诗情画意、能关注生存状态的人气质与
众不同
参考答案
1.B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态度理解题。作者先指出在几百年
以前就已经有了关于人能漂浮起来的断言,接着“但是”后面转折
引出事实“只要不是在欺骗的条件下,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十五英尺
的高度”,即摆明了自己的观点:在真实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漂浮
起来,由此可知作者对漂浮观点持否定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
2.C解析:首句提出观点,即收藏的功利性不会削弱收藏作为
高雅文化艺术活动的魅力,反而能够促进收藏事业的发展。后面运
用例子来加以论证,总体强调收藏的功利性的好处。结合选项,C
项表述与文段观点相符。A、B、D三项均为无中生有。故正确答案
为C。
3.A解析: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文段首句介绍了要讨论的现
象,对比好作品与大奖的反响落差,第二、三句对这一现象的原
因、过程进行了分析:大奖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来干扰对语言艺术的
评判,于是奖项为大众关注而获奖的作品“没有这种实力”,文段
的核心议题就是:大奖比获奖的作品和作家更受关注,影响更大,
A项表述与之一致。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B项只概括了文段
中关于“大奖”影响大的原因,没有全面涵盖文段的主要意思,故
排除;C项偷换概念,“获奖的作品”与“大奖”不是一个概念,
排除;D项与B项一样,只概括了文段中关于“大奖”影响大的原
因,比较片面,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D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严管“中国式过马路”引起抵触甚至
打骂交警事件,即提出“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存问题,接着通过
“由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故文段行文脉络为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故应该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对策,应该解决路权分配、法
治素养、警力不足等多方面问题,即综合治理,对应D项。A项,
“难以根治”属于问题表述,非重点,排除;B项,仅仅提出严管
重罚的方式不行,相比于D项不明确,排除;C项,强调“常规执
法”的必要性,与文意相悖,文段想说“运动式”执法不能解决问
题,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一大发明,
后文将语言和文字对人类的不同影响进行对比,强调文字对于人类
社会的作用,即让人类上升到文明社会的高级阶段,从而使人们的
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对应C项。 A项:对应文段首句,非重点,
文段重在强调文字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排除。 B项:“文字发明
前”无中生有,排除。 D项:“人类社会处于高级阶段”对应文段
尾句结论词“从而”之前的内容,非重点,且“显著标志”无中生
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D解析:文段开篇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通过革故鼎
新、自强不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尾句引出结论,即世界上没有
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故文段重点强调奋斗对于幸福
生活的重要作用,对应D项。A项对应首句的表述,为结论前的内
容,非重点,排除。B、C两项均没有体现出“奋斗”的重要性,偏
离中心,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7.C解析:文段先提到拖延者喜欢“时间是幻觉”、生活在主
观时间与客观时间冲突中。接着指出当时间设定远时,事件将给人
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拖延者感觉其不那么重要,用“相反”引
出另一种情况,时间设定近的目标看上去更清晰紧迫,通过列举两
种情况说明拖延者看不清事情本身的轻重。最后用“因此”表示总
结,强调这会造成“人们往往去做即时的事而不做重要的长期目
标”的结果,可知拖延者不能客观判断事情的轻重,对应C项,当
选。A项中的“贪图享乐”、D项中的“不善于设定长远目标”无中
生有,排除;B项中的“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文段并未说明
拖延者完全没有时间概念,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8.A解析:文段首先通过列举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中节能灯
紫外线辐射的数量,强调“能把紫外线辐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
内”;接下来通过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此外”,论述汞含量
少,对人造成危害的概率十分小。故整个文段为并列关系,进行全
面概括,即通过紫外线安全可控和汞伤人几乎不存在可能性来论述
节能灯对人体比较安全,对应A项。B项“人体真皮层的隔离能
力”对应“此外”之前内容,表述片面,排除;C项“权威机构的
检测结论”对应“此外”之前内容,表述片面,排除;D项“我国
生产的节能灯”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A。
9.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有些学者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归为个体和家庭,随后介绍了人口迁移、商人外出和城市化都会产
生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疑问——为什么留守儿童问题在20世纪
90年代以后会成为公共议题。后文对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递进关联
词“不仅······更······”强调乡村社会的嬗变是产
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尾句对前文提到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故文段
重在强调乡村社会的衰落这一主要原因,对应B项。 A项:“对乡
村文化的破坏”为解释说明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C项:“不能
仅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找原因”表述不明确,排除。 D项:无中生
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0.D解析: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讲的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生
活出现了新现象,即越来越多的活动跨越国界,世界经济逐步融为
一体。材料的语意重点在后边,所以表面主旨应该是“世界经济逐
步融为一体”。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A、B、C选项均未抓住
主旨。故正确答案为D。
11.C解析:本题考查中心理解。材料首句说到“提高我们的理
解能力和辨析科学证据与科学观点的能力至关重要”,接下来指
出,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出路之一就是……”即给出了对策,之
后又进一步举例来说明这一对策的具体情况,因此材料强调的是提
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方法、途径。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A项只
是举例子中具体描述的内容,不是重点;B项对应的是文段最后一
句话,“才能把科学的新发现……”即目的,也属于例子当中的信
息,没有抓住重点;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提高理解科学能力的
方法、途径,而不是意义,并没有讲到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
12.D解析:文段首先提出环境公益诉讼无法形成合作型博弈的
问题,随后提出“在新的法律环境下”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即可
能达成合作博弈,收益分配亦会更加合理。结合选项可知,C 项为
文段表意中心的同义替换。A 项并非文段重点;B 项与文意完全相
悖;D 项的必要条件关系为无中生有。故正确答案为C。
13.A解析:文段先介绍了古埃及时期,运用“几何格子”来雕
塑或描绘人物,随后又介绍了拜占庭时期,采用同心圆图解法进行
艺术创作。尾句利用结论词“总之”总结前文,指出前文所述的两
种艺术创作方法,都是数学原理的体现。故文段为分总结构,意在
指出数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项“紧密联系”符
合文意。B项,文段没有比较美术与数学的历史,排除;C项,缺少
主题词“数学原理”,排除;D项,文段没有体现出数学“促进”
了绘画技术的发展,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4.D解析:文段开篇说表面上可以自由选择,之后通过转折
“但事实上”提出读者“成了大众媒介的俘虏”的问题,并指出其
原因为媒体推送的是“狭窄的阅读菜单”,读者收获的多是“同质
化的东西”,然后通过“即是说”再次强调“阅读格式化”的问
题,并分析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故整个文段均在论述目
前“大众媒体”推送的阅读菜单同质化的问题,则选项应针对问题
给出对策,对应D项。A项,文段论述的是“同质化阅读”的问
题,“影响”可好可坏,表述不明确,排除;B项,“形成思维定
势”对应后文“阅读方式、阅读趣味也会被‘格式化’”,为不良
后果中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图书市场”非文段重
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5.D解析:由文段中“正因如此”可知其为典型的因果类文
段,所以前面的内容是原因,结果为晚清苏州缺乏早期现代化必需
的紧迫感与开拓精神。后文的“苏州人很少愿意投资现代实业而使
苏州钱庄吸收的存款不得不转向外埠”是对结果的进一步举例说
明。由此可知,D项既包含了“士绅观念”这一原因,又得出了
“制约苏州现代化进程”这一结果,表述最为全面,正确。A、C两
项均为解释说明的内容,不是文段的重点,排除;B项只是结论前
的内容,没有体出结论这一重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6.C解析:本题为中心理解题。解答本题应首先推断出诗歌的
隐含主旨,然后再在选项中找出与之相同的选项。通过材料中“我
用我的全心来迎接四面八方失巢的小鸟,要他们全部栖息在我的枝
干间”可知,材料传达出一种忧虑他人、勇于奉献的精神;C选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
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体现了忧国忧民,为
他人着想的崇高思想,与材料一致。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A
选项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情爱于万一,后亦用以比喻一个人难
以报答祖国的恩情;B选项表达了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
理;D选项表达了作者招才纳贤的诚心。故正确答案为C。
17.C解析:文段首先介绍“情商决定论”甚嚣尘上,通过“事
实上”转折,强调“情商决定论”夸大了情商的作用。接着通过
“其实”进一步指出情商不能带来实际业绩,也不能带来科研成
果,说明情商的作用不应被夸大,从而证明“情商决定论”并不正
确,对应C项。A项,文段除了强调智商的重要性,还强调了才
华,表述片面,排除;B项,文中强调了“智力、实力、勤奋”因
素,选项“智商决定成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文段尾句
强调了真才实学,本领过硬和工作勤奋,表述片面,排除。故正确
答案为C。
18.D解析:文段开篇指出农业发展不能脱离生态安全和产品安
全两个基本要求,所以要对农业污染进行防治,接下来分析了一些
现实的具体情况,进而通过“所以”一词引出防治污染的具体方
法,即有效对策“必须建立激励经济补偿机制”,尾句对这一做法
进行解释说明。D项契合文段中心,当选。A项,对应文段首句“因
此”之后提出任务的表达,非重点,文段的重点在“所以”之后的
对策,且“重要任务”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重要任务之
一”;B项,对应文段中“所以”之前解释说明的内容,非重点,
排除;C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文段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
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19.D解析:文段开篇论述当下城市建设面临很多矛盾,智慧城
市建设是大势所趋,引入“智慧城市建设”这一话题,后文出现转
折词“但”引出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考虑到群众
的需要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考虑注
重群众需求,对应选项,D项为同义替换,当选。A项,为转折前的
内容,非重点,排除;B项,为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非重
点,排除;C项,对应开头“城市建设面临多方面矛盾,建设智慧
城市是大势所趋”,故为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故正确答
案为D。【文段出处】《接地气 治城市病 才能让智慧城市更有智
慧》
20.A解析: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第一句话指出“饮食众生
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注不够”这种情形,然后提出观点即“人们应多
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接
下来是对该观点的解释。由此可知,材料整体上属于“现象铺垫—
提出观点—解释原因”的分—总—分结构。因此,材料的核心观点
就是中间的“总”,A项表述正确。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
B、C项属于后面的“分”,是对核心观点的解释;D项过度引申,
其表述在材料中缺乏依据,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更多推荐
问题,发展,社会,阅读,强调,文段,文字,污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