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8日发(作者:)

时政新闻摘抄100字

新闻短篇100字左右

新闻短篇100字左右,时代的日益发展,人们更多的通过新闻的方式来了

解时事热点大事,从而不断提供最快捷,最权威,最全面,最丰富的新闻,体现

出新闻的时效性,我给大家带来新闻短篇,欢迎大家阅读。

新闻短篇100字左右1

太空“新地球”

美国航空航天局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了太阳系-外首颗类似地

球的、适合居住的行星。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言人约书亚巴克说,此次发现的“开

普勒-22b”是从2000余颗候选行星中证实的首颗太阳系外最类似地球的行星,

位于天体“宜居带”的正中位置。除水之外,“开普勒-22b”行星的其他先天

条件都非常良好:它距其恒星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仿,这保证它的地表温度不

会过高或过低,约为21℃;它围绕恒星的公转周期是290天。运行轨道也类似

地球。

零碳建筑

造价达2.4亿的香港首座“零碳建筑”预计于2012年年中落成使用。这座

“零碳建筑”位于九龙湾常悦道,占地13700平方米。连地库共有三层。这座

建筑70%的电由生物柴油产生,其余30%由太阳能提供,平均每小时可回馈电

网80兆瓦,估计在未来50年共可减低排放温室气体8250吨,真正做到零碳

排放。除了使用再生能源。“零碳建筑”还率先使用了“三联系统”的冷气系统,

采用风力大但转速低的风扇。以达环保之效。大楼还通过透明的光伏板,白天室

内完全采用自然采光,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希望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

园能尽快康复。

70亿人口的困惑

随着“第70亿宝宝”在菲律宾马尼拉降生,地球正式进入了“后70亿人

口”时代。然而,地球能够长期承载70亿人甚至上百亿人生活吗?最近,美国

哈佛大学社会科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发表观点认为,地球的最大承载力为90亿

-100亿人。他的估算是这样的:如果把所有的谷物都用来喂养人类而不是牲口,

并且所有人都愿意成为素食主义者的话,现在的14亿公顷耕地可养活100亿人

口。因此,威尔逊认为。从粮食的角度出发,地球养活的人数不可能达到100

亿。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猜

测和估算。无论具体数字是什么,都在传达着一个信号: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

类需要保持警醒。

揭开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

导的科学家小组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

从而预测地震。在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

池塘。在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他们在论

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地震发生前,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

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非

常敏感,可能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看来。通过

研究动物的行为来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也并不是不

可能的事情了。

病毒毒株引发争议

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病毒学家荣费奇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的研究论文

日前引发了巨大争议。据悉,他们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一种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

这种病毒是在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毒株基础上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制成

的`,其致病性大大增强,并且可以轻易在数以百万计的人群之间快速传播。目

前在人类中间发现的H5N1病毒传染力不是很强,其致病性尚不足以引发全球

范围内的疫情。但是这项新的研究中制造的高致病性毒株则完全不同,人们很担

心一旦这些毒株落入恶人之手。将可能会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科学从来都是把

双刃剑。我们应该如果对待和应用它呢?

新闻短篇100字左右2

热点新闻:传播坠楼视频,戳破底线

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吴永宁失手坠楼,对其家人和女友来说,是一件惨痛

的悲剧,对社会来说,亟需加强对类似“极限运动”的管理与引导,既要鼓励敢

于挑战的精神,也要强调人生安全与公共安全。勇于探索不是盲目玩命。

斯人已逝,是是非非却并未随之而去。最近,一段吴永宁失手跌落的视频

在网上流传开来。在这段视频上,清晰记录了吴永宁在生命尽头最后的尝试并最

终跌落的画面,每一个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都不由得心头一颤。不管出于何种目

的,将这样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都是对死者及其家人极大的不尊重。

这个视频,是吴永宁生前最后一次挑战高空建筑的视频,由他自己架在边

上的手机拍摄的。他去世之后,手机到了他爸爸手里。某媒体记者前往采访的时

候,提出来要看一下他的手机,并当着其父的面对视频进行了翻拍,当时家人并

未阻止。随后,该媒体记者就将视频发到了网上,引发质疑。

在眼球经济时代,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吸引眼球和流量。作为社会

运行的基本规则,某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底线不

能破,公序良俗的底线不能破,与人为善的底线不能破,媒体的职业操守不能破。

为了争抢所谓的独家,而悍然破坏底线的行为,是任何辩解都无法洗清的耻辱。

时事素材:是时候和“洋垃圾”说再见了!

由于遭中国拒绝,数百吨垃圾于2015年12月被运回它们的老家——英国。

但这则消息带给中国人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英国环境部门最近承认,该国每

年有1200万吨的垃圾“出口”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其中,

每年运往中国的垃圾约为200万吨。英国方面同时承认,许多垃圾在这些国家

只是被简单埋掉了事。

对于这些垃圾输入国来说,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在遭非法掩埋后,电子和

塑料垃圾往往经过上百年都无法降解;而如果被堆积,它们会随着风吹雨淋造成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并滋生各种病菌。在索马里,每当洪水来袭时,“洋垃圾”

所含的有毒物质就会渗入地下水,这使得渔业资源遭破坏,成为催生海盗活动的

原因之一。

小杂评:当英国政府对垃圾出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

态帝国主义”的影子。然而,这已经不是某个发达国家能够为所欲为的时代。随

着中国环保意识的苏醒,“洋垃圾”被输入中国将越来越困难。

时事新闻素材:运动会的明星效应新闻素材

踏入本届全运会的游泳赛场,有种置身演唱会的错觉。现场轮番播放时尚

歌曲,狂热的粉丝团呐喊声不断。9月3日,当孙杨、宁泽涛两大“网红”运动

员相继登场,现场气氛更是达到白热化。论火爆程度,乒乓球赛场也不遑多让,

此前张继科的助威团引发了本届全运会第一个观赛,简直是“抢头条”的节奏。

尽管一些粉丝团观赛如同追星,但“明星效应”给全运会带来的关注度提

升,对这项综合性赛事未尝不是好事。以往多年,冷清的看台、大量的赠票、缺

少人气的比赛,给全运会打上了“关起门自娱自乐”的标签。而今,新一代运动

员经由新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这种号召力不仅拉动了票房,也在

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全运会的形象。


更多推荐

地球,视频,地震,中国,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