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发(作者:)
农业教育
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研究
高士友 ,梁乃云
( 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东东营25709I; 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办事处,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问题。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
富,但整体质量不高,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显现,农村劳动力弱化、人才资源匮乏。综合分析,造
成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思想、体制、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东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素质
山东省东营市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和中心城
市。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建设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
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动力很少,其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只占9.9%。由于绝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
育和职业培训,他们的职业技术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
水平上,大多数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观望的
态度,农业科技认知及接受能力较弱,能够看懂农业科技
书刊的人很少,农业科技要领难以全面掌握。东营市农
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偏低,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与
转化。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远低于
发达国家水平(70%~80%)。
分。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是东营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主体,也是东营市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主力军。
东营市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无论是对于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对于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
区建设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分析
1.1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2008年末,东营市总人口183.97万人,其中农业人
口107.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2%。据第二次全国农
业普查,东营市农村劳动力资源量75.13万人,其中农业
1.1.3思想道德素质低改革开放后,尽管东营市劳动力
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传统的思想意识仍然
潜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思想道德意识水平低,小农意识
依然比较强,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大局观念和互助精
神,还存在很强的宗族观念。政治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
从业人员52.2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量的69.5%。总
体而言,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农村人力
资源质量不高,整体素质较低。
不强,自觉遵纪守法意识差,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能力
低。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迷信思想在~些地方依然占
有相当市场,聚众赌博、小偷小摸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
1.1.1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是劳动力自身全
面素质形成的基础,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指
标。统计显示,当前东营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
和初中为主,占到80.6%(小学占28.3%,初中占52-3%);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低,仅占12.3%f高中占
11.5%,大专及以上占0.8%);尚有7.1%的文盲。可见,东
营市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农民仍然是一个“知
识贫困”群体。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弱化了人力
资源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能力。
1.1.2科技素质低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通常是指农村
劳动力所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反映在劳动力所掌握的
科技知识的数量、质量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
1.1.4管理经营素质低农村劳动力经营管理素质是指劳
动力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
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封建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
响,东营市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经济意识。多数劳动力
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致使
农村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素质整体较低,主要表现为:市场
意识薄弱,竞争观念不强,信息接收与反馈能力较差,不
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科学管理方法
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
1.2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显现
1.2.1人力资源产业分布不合理东营市农村从业人员过
度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对较少,且
度上。据统计,全市农村中系统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劳
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偏高。据统计,2006年全市农村
第一作者简介:高士友,男,1974年出生,理学学士,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通信地址:257091山东省东营市东城府前大
街77号市委市政府综合办公大楼1202房间,Tel:0546—8381226,E—mail:rsjgsy@163.com。
一
70一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g 5期http://www.caaj.org 地址:100125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O号楼农业部北办公区中国农学会
农业教育
从业人员67.9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4.2%,比
全国高3.4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0.6%,比全国
低5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5.2%,比全国高1.6个
百分点。
政政策,将资源配置到城市和非农产业,致使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缺少必需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支持。即使在农村经
济发展中,也往往是重视农村经济体制的转换、农村物质
资本积累和非农产业发展,而轻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这种认识偏差使得财政投资不能更多地运用到农村人力
资源开发中”】。
1.2.2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失衡根据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
度,可将人力资源分为普通、技能型和经营创新型三种类
型。为便于研究,笔者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划为
2.1.2农民缺乏投资动力农民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投资
主体。从投资意愿来看,农民素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思
普通人力资源;高中学历的划为技能型人力资源:大专及
以上学历的划为创新型人力资源。测算显示,当前东营
市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明显失衡,表现为普通人力资
源比重过大,占到87.7%;技能型人力资源短缺,仅占
11.5%;经营创新型人力资源更为稀缺,仅有O.8%。
想,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定型”为农民,从而不愿意在自己
身上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但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子
女能够跳出“农门”,所以不惜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学。但
是,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他
们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欲望开始弱化。近年来城镇职
工失业现象严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农村劳动
1.2.3人力资源老龄化问题显现据统计,2006年全市农
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的占11.8%;21~30岁的占
15.1%;31~40岁的占25.9%;41~50岁的占19.2%;51岁以
上的占28%。可见,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老龄化问题已
经显现,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1_3农村劳动力弱化,农村人才资源匮乏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东营市
农村劳动力弱化现象日益凸现。目前,留守农村从事农
业生产的主要是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老人、妇女和体弱
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受阻,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人力
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也降低了农民的教育投资意愿u 。
2.2体制原因
2.2.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制约以城乡居民社会地位
和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悬殊差距为突出标志的“二元结
构”,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在计划
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
的劳动力。据统计,2006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52.21万
人,其中男性占46.3%,女性占53.7%。按年龄分,20岁
以下的占3.5%,21~30岁的占12.4%,31-40岁的占
26.9%,41~50岁的占21.4%,51岁以_l卜的占35.8%;按文
化程度分,文盲占9.6%,小学占35.7%;初中占49.6%,高
中占4.9%,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2%。农村劳动力弱化的
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治格局。在国民
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家没有及时调整
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以农补
工”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
乡二元结构”。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主产区
的东营市是一个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城乡差距较为突
出:城市现代化步伐很快,而农村发展缓慢;城镇居民特别
胜利油田从业人员收入高,而地方农村居民收入低,城乡 总体而言,东营市农村人才资源比较匮乏。据统计,
2006年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3797人,仅占农业从业人
员的0.7%。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更是奇缺,分别只有
690人和130人,仅占农业技术人员总量的18.2%和
居民收入比率多年来一直居山东省首位。城乡“二元结
构”体制,造成了不同的户籍制度、身份制度、教育制度、
就业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
的城乡差别,它使农民失去了平等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3.4%。由于农村生活及工作环境差,人员政治经济待遇
低,严重影响了对人才的吸引。东营市农业科技人员少,
严重障碍了作为生产要素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2.2.2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近年来,东营市农村教育发
展迅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农村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教
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不够。
2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的原因探寻
造成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思想、体制、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1思想原因
育观念落后,人才开发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国民教育、
轻培训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农科教统
2.1.1政府投资理念上存在偏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除了
市场手段外,主要是靠政府宏观财政政策的直接和间接
支持。但长期以来,政府和理论界认为,只有把有限的资
金首先集中用于城市和工业,才能达到发展的最佳途
径。这种理论体现在发展战略上,就是政府通过宏观财
地址:1o0l25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农业部北办公区中国农学会
筹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
业教师严重短缺,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工作淡化;农村教育
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机构覆盖不全,课程设置
不合理等。这些问题致使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实
际,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农村人力资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年第5期
.
http://www.caaj.org
71.
农业教育
源的利用上,只重视对外转移,忽视了农村内部人才的培
养,致使优秀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但 。
2.2_3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没理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科技、农业、人社、组织、科
协、工会、财政等多个部门,至今东营市没有明确的牵头
单位及执行办事机构。由于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
理体制没理顺,各部门政策不协调,导致管理上的滞后
性、组织落实上的分散性、培训开发上的盲目性。如“绿
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燎原计划”、农村
科普基地建设、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等,这些培训项目
通过建立一系列法规政策,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的有效实施。如韩国从1970年起,相继颁布了《产业教
育振兴法》、《促进人才开发产业振兴法》、《职业培训法》
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从而保证了韩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的良好运行。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于2O世纪90年代中
叶相继制定和完善了有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法规
政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一套完整的法规政策是农村
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保证。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些有关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
意见,但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
法律法规 。东营市也没有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出台
专门的政策措施,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强有力
的法规政策支撑。
3建议
基本上分头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财政投入相对分散,
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育培训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
有真正做到制度化、法制化,存在严重的形式化、表面化和
随意性问题。因统一综合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尚未形成,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
2.3经济原因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
东营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经济原因主要表现
在教育培训投资方面。一是政府投资不足。这是农村人
力资源存量缺乏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东营市地方财政
增长较快,财政投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部分虽然逐年
加大,但仍无法满足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需要。2008年
东营市教育经费总支出23.11亿元,占GDP的1.13%,而
投入农村教育培训的资金就更少(资料根据东营市第二
次农业普查数据整理)。主要发达国家美、英、德、法、日
等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5%,以色列甚至高达12%,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
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问题。人力资源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关键在于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
质。新形势下,东营市应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进
一
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优
生均教育经费达4000美元,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教育经费
先发展农村教育;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引进高
素质人才,着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消除影响人力资
占GDP的比例也达到3.4%E 。二是农民投资教育的能
力有限。近年来,东营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
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自身投资人力资
源开发的部分在短期内也无法实现较大的增长。1985
源开发的制度壁垒,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激励长效机制,积
极探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为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
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
年东营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8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
为2.07:1,城乡收入绝对差为408元;2008年东营市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上升为
2.93:1,城乡收入绝对差为12827元。2008年东营市农
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4160元(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参考文献
[1】 高士友.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石油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1—25.
[2] 梁乃云.论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_科技和产业,2009(5):
50—52.
的33.5%),其中食品支出1581元,恩格尔系数达38%(比
城市居民高9个百分点)(资料根据《当代东营概览》有关
数据整理)[4]。农村居民人均收人低,收人增长缓慢,加上
[3】 姜居波.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路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8(8):1l5一l17.
教育费用又在不断攀升,极大限制了农民投资人力资源
开发的能力。另外,企业、个人、社会投资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的寥寥无几。总之,目前东营市多元化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2.4政策原因
[4】 东营市统计局.2008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东
营日报,2009.2—26(3).
[5] 向朝阳,邹超.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中期目标与政策措施[J】.中国
农学通报,2008,24(6):497—501.
[6 高士友,6]杜玉媛.新形势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
和产业,2009(11):52.55.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都
.
72一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g 5期http://www.caaj.org 地址:100125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农业部北办公区中国农学会
更多推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东营市,教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