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追访慰安妇,为历史送行
作者:陈成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2015年第11期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2015年
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
在讲话中18次提到“和平”。
也就在这天,中国第一部以女性视角撰写、关于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的报告文学《女
殇》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作者是云南女作家段瑞秋。
几年来,从介入调查开始,段瑞秋的生活轨迹完全被改变。2015年4月,她成为“云南省
十大新闻人物”。
凄美故事背后的残忍真相
段瑞秋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性情洒脱,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曾发表数十万字的作品,
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获得云南文艺创作基金奖和滇东北文学奖。
一年春天,段瑞秋听朋友讲起一个凄美故事。说当年,有个日本佐官迷恋一个中国慰安
妇,却出于尊重,从未碰过她。三个月后,佐官战死沙场,慰安妇就此爱上了他,在山坡上垒
了座坟,把佐官留下的纪念品埋了进去,每天对着坟头说话。文革期间,红卫兵铲平了坟,还
剁掉了慰安妇的一根手指。
段瑞秋马上赶到腾冲采访,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段生馗告诉她:“故事违背历史真相。女
主人公是荷花乡的杨美果。她的手指是日军小头目南沿大武发情时咬掉的。她疼得昏死过去,
对方依然不停地糟蹋她。去年年底,老人去世了。”段瑞秋目瞪口呆。
之后,段瑞秋查阅资料获悉,14年的侵华战争中,75%的亚洲慰安妇死于日军蹂躏,总人
数近30万,相当于一次南京大屠杀。在腾冲和松山,日军就建立了三十多个慰安所。朋友寄
来的滇西战争图书中,四个慰安妇赤着脚,头发凌乱,神情沮丧。最右边的女人疲惫地斜靠着
身后土坡,目光垂落在隆起的腹部……她怀的是日本兵的孩子。拍摄时间:1944年9月3日。
段瑞秋想,如果只是简单探寻事件,不对史料透彻地调查,自己就是历史的罪人。
她寻访到了二战研究专家戈叔亚,对方说,图片里的孕妇是朝鲜人,叫朴永心,是被日军
从平壤南浦骗来,带到南京慰安所的。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又把朴永心带到缅甸,后来来到
云南。最后,朴永心从大垭口慰安所逃出。当时,她肚里的孩子已经死了,子宫因感染被迫摘
除。回朝鲜后,她没结婚,和养子生活,直到去世。段瑞秋决定先去松山,到大垭口慰安所原
址看看。
龙源期刊网
2012年6月,段瑞秋来到龙陵县龙山镇董家沟28号。这所董家大院曾扣押了23名慰安
妇,包括朴永心。有两个被骗的姑娘见势头不对,要求离开。“老鸨”阿云婆威逼利诱未果,便
叫人捆起她们,当成赠品,送给了日本兵。被几名醉酒士兵数次侵犯,两个姑娘昏迷了过去。
日本兵还用皮带抽打,要她们快快醒来。翌日,路人在水沟内发现了她们的尸体,下体都被插
进竹筒,灌满凝固的污血……
旅馆里,段瑞秋梦中被狰狞狂笑的日本兵持刀追杀,无路可逃。慌乱中,她从床上滚落在
地,惊醒了。黑暗中,她摸到了头上的细汗,干脆把被子扯过来,裹住身体,疲惫地斜靠在床
头。看看时间,凌晨4点多。她摸到了手机,却不想把恐惧传递给任何人,只能掩被而泣。哭
够了,才吃力地爬上床去。
800个日夜的追寻
朴永心生前曾回过董家大院,她不敢相信自己在82岁生日时,还能走在腊勐街的青石板
上。
侥幸逃脱者还有云南保山龙洞村的李连春。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趁看守疏忽,她翻出围
墙,向潞江坝拼命飞跑,躲进一个偏僻村子。她请人带信给妹妹,说自己还活着。这口信却被
埋藏多年,成了一个秘密。后来,李连春被藏身的人家卖给一个姓赫的土匪头子。再后来土匪
遭围剿,李连春逃进山洞,成了“白毛女”,被上山砍柴的村民领回家,成了亲。
2013年第一期的《中国作家》发表了段瑞秋的报告文学《董家沟28号》。她以为,自己
的寻访到此结束了。
7月9日,云南省龙陵县滇西抗战遗址保护座谈会召开,段瑞秋受邀参加。中国慰安妇问
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对她说:“目前,我国还有27位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在世。你想采访
她们,就要快。几乎每个月都有人去世。”一席话,把她心中消匿的想法重新点燃。
段瑞秋忘记了之前的阴影,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拿着受害者名单,她从韦绍兰开始了
抢救式采访。
10月29日,她飞赴广西桂林。如果没有韦绍兰,她恐怕不会注意到中国地图上有个叫荔
浦的地方。
韦绍兰和“日本仔”罗善学相依为命。老人伸出骨节粗大的双手,紧紧握住段瑞秋。她90
岁了。被抓那年,她只有20岁,背着不满1岁的女儿,怕日本兵杀了女儿和自己,屡遭强暴
她都咬紧牙根没哭,也没喊。
后来,韦绍兰怀孕了,把“孽根”生了下来。
龙源期刊网
自从韦绍兰的事公开后,她的小儿子要砍罗善学的头,骂他是日本人;小女儿也赌气,不
愿回来看母亲。罗善学说:“那个日本爹,就是畜生。他害了我妈,也害了我啊。”段瑞秋的泪
水夺眶而出。
12月5日,段瑞秋到达海南澄迈,寻找李美金。土龙村中心两棵大榕树下,90岁的李美
金坐在粉色塑料椅子上,讲述往事,“整夜都疼,日本崽走掉都不知道。天亮了,我睁开眼,
看到身上的血污,放声大哭。隔壁也不断传来痛哭声,直到日本兵叫我们起床,去铲草皮。”
现在,她依然害怕黑夜,只要天不黑,她就坐在榕树下。
采访中,段瑞秋发现一个问题。对话的状态下,她无法对着老人们拍照。采访完毕,面对
镜头,老人们往往又会紧张,抓拍不到真实状态。在澳大利亚求学的女儿段苏夏得知后,说:
“妈妈,我把研究生课程申请延后三个月,帮您采访。”女儿力挺,让极度疲惫的段瑞秋再次有
了力量。
2014年4月23日,到武汉寻找毛银梅之前,段瑞秋让回国的女儿紧急学习著名摄影家的
作品,力争拍出老人的面部表情、身体特征与生存环境。
毛银梅在朝鲜被日本人拐骗,充当了慰安妇。在汉口日本租界一位黄包车夫的帮助下,她
逃到湖西村,嫁给当地农民。她讲到逃跑时,勾出了段瑞秋的恐慌感。正好风吹进来,段瑞秋
见女儿秀发飘逸,不自觉地将她的头发绕到自己的手指上,似乎这样能确保孩子不会离开她。
其实她明白,如果战争来了,她肯定保护不了女儿,也保护不了自己。
毕竟是孩子,面对老人们遭受的心灵创伤,段苏夏经常听呆,痛哭流涕。段瑞秋就要控制
自己的情绪,适时提醒女儿拍照。段苏夏的出现,让老人们感到很放松,内心特别柔软,几十
年埋藏的秘密往往顷刻间倾泻出来。
到山西采访曹黑毛时,段苏夏甜甜地喊了声“奶奶”,老人高兴地将她拉到身边,问这问
那,然后敞开话匣子,“像你这么大,日本兵就把我抓去了,去了就有个孩子回来……”讲完故
事,曹黑毛抹去泪,拍拍段苏夏,“闺女!”指指段瑞秋,“娘。”段苏夏马上学着声调喊“娘”,
大家都破涕为笑。
女人之痛女人写
2014年夏,段瑞秋母女从黑龙江飞到海南继续寻访之路。段苏夏把压岁钱分装给每个奶
奶,那可是她攒着想买相机镜头的钱。
寻访归来,段苏夏的皮鞋张开了大嘴巴。段瑞秋让她去买两双新的,说商场正打折。段苏
夏只买了一双。换新房后,段苏夏的小床单没法盖住大床,但她坚持不买新的。看过苦难、贫
穷,她长大懂事了。
帮妈妈拍完照片后,段苏夏幸运地收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
龙源期刊网
2014年7月6日,段瑞秋打开电脑,开始创作《女殇》。
稿子杀青的日子,她接到韩国著名摄影家安世鸿的电话,“何玉珍大娘去世了。我用相机
记录了葬礼。”她的心不停地下沉,哽咽着道谢,并请他转达悼念。之后,她呆坐在沙发上,
看着纱窗外的天光一点点变暗、逝去,如同生命的谢幕。
《女殇》首发式举行当日,段苏夏发来微信,“感谢妈妈让我参与其中,让我直面战争的
创伤,面对凄苦和悲凉。正因如此,我才更加懂得了珍惜。”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受伤害的女性早已老去,最年轻的刘凤孩也85岁了,风
烛残年。每采访完一位老人,都意味着永别。截至发稿时,段瑞秋母女采访过的老人中,又有
4位离世……
曾有段时间,段瑞秋放下手头的一切,到西双版纳度假,试图调整状态,可她进入不了先
前的生活。那个时尚、前卫、随遇而安的段瑞秋,离她越来越远。27名慰安妇,带给她的是
一次灵魂的彻底洗礼。
原本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等生活内容,变成了对战争的研究,即使旅游,她手
头正在看的,也是渊田美津雄和奥宫正武合著的《中途岛海战》。她知道,更多未知的历史,
在等待着她。
(作者声明: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上网。)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
更多推荐
日本,女儿,慰安妇,采访,生活,人们,中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