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发(作者:)

中国木建筑——古人居所:从穴居到地上宫殿,从檐柱到斗拱

展开全文

2019年4月,第一次不为风景出门,圈了中原几个地方,当作游

学之旅。之前,看过一些空空绉绉的专业文字,到了实地探访才更有

感知:见史、见物、见众生。

郑州市的河南博物院,整修了好几年,仅有少部分实物展出。只

能“抓”着义务讲解员,攀谈起来。奇怪,面对这个人群总有一份特

殊的亲切感,仿佛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在他的推荐下,我去了仰韶

文化的大河村遗址。

后面的行程大致如此:新密市的打虎亭汉墓;登封市的观星台和

王城岗(疑似禹都阳城);巩义市的北宋皇陵(永定陵)、巩义石窟、

康百万庄园;偃师市博物馆、偃师商城和二里头遗址(疑似夏桀斟

鄩);北上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修定寺、灵泉寺、小南海石窟;新

乡市的明潞王墓;最后时间紧迫刷了一下大相国寺和开封博物馆。

行程图

聚落、排水系统与殷墟建筑

河洛地区密布的聚落

历史文化大省河南,上古时代这里密布了大量的人类聚落,历史

遗迹众多,最值得去“朝圣”的地方还是安阳殷墟。张光直先生的

《商文明》记有这样的文字:殷墟小屯遗址中,盘庚以前的主要建筑

类型就是“大量的穴、窖和穴式房屋”,与这些房屋和窖穴相联系还

有一个大型排水系统。

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

从上图可以看见居民分布图,穴式房屋除了住人外,还可以是粮

窖、玉料库、骨料库、青铜料库、兵器库、甲骨档案库等储物库。

殷墟宫殿区里的甲骨档案库 储物库

石璋如先生的总结,发现的这段水沟是小屯半地穴式房屋的排水

设施,在这里定都以前的遗存面积就相当大了。水沟系统的区域南北

长170米,东西宽90米,可以容纳大约200座半地穴式房屋。

殷墟地区的排水沟系统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古人的聚落常常临水而居,如果远离大河,采用

打井、蓄水池和“中霤”的方式来蓄水。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他们

也会自建排水系统,在屋前挖掘一条流水的浅沟,用于排出废水。为

在文献资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前阿水外溜,后阿水内溜”。

了防止室内积水,也会在门边挖掘一个洼坎,房屋中央的积水通过浅

槽流入其坎。

这些穴居的房屋,有的是龙山文化的遗存,有的延续到了商代。

如果说殷墟地上建筑是王室、贵族的居室,那么穴式房屋就应该属于

服务人员、奴仆、手工业者等。

穴居式房屋的示意图

商王族的宫殿采用周人的说法“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建造,夯

土成台,其上搭架四面斜坡,双重茅草檐的屋顶,重檐最大范围保护

了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的损坏。在房基下还有比较考究的

排水系统,或用石板砌成的水沟,或用陶管相通联的排水道。

殷墟宫殿区复建的建筑

殷墟陶制下水管

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引水和排水

关于夏商建筑的一些争议

延安地区芦山峁遗址(距今4400年左右)的大营盘梁院落中,发

现了大量的筒瓦和板瓦,这可能是中国目前最早的瓦件。在相传夏文

化圈的神木石峁、宝鸡桥镇、陶寺遗址也发现了瓦片。不过,疑似夏

都的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却没有发现任何瓦片。

芦山峁遗址

芦山峁 瓦片

宝鸡桥镇 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

板瓦

历史的进程并不是单线发展,尤其上古时期,不同的族群更是不

平衡发展。从瓦片的使用来看,或许,二里头文化就不属于夏文化。

在《周礼·考工记·匠人》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夏商宫殿的设计方

式: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

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

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关于这段文字的解读争论不断,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

简要来说,夏人宫殿是在高台上的四个方位以及中间,各修一间,共

建五所房间,而商人则采用长方形的双重檐的宫殿。目前,二里头宫

殿遗址复原出的式样,正是商代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的夏代宫殿样式

二里头宫殿遗址复原

二里头宫殿遗址复原

古人居所的种类

洞穴方式:

早期人类还不懂得营造房屋,常栖身于洞穴之中,如北京直立人

居住过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后来居住山顶洞穴的山顶洞人;南京直立

人发现在汤山的雷公山葫芦洞;安阳小南海北楼顶山洞穴也是古人类

的遗址。

汤山雷公山葫芦洞-南京直立人

窑洞居住方式:

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在较陡的黄土坡挖掘而成,其结构由门道、

门洞、居室和顶盖四个部分构成,居室成袋状,地表被打破,用多根

立木支撑着草泥顶,在门道处还留有烟道,这样房子冬暖夏凉。

窑洞式居址复原图

半地穴圆形单室方式:

一般会在居住面先涂抹一层草拌泥,再涂一层白灰面,光滑整洁。

门朝东向,有阶梯形门道;室内有生火处,地面会烧成红色硬面。室

中有一个柱洞,室外坑口周围也残留一些柱洞,共同支撑起屋顶,这

应该是一座圆形攒尖顶式房屋。

半地穴圆形遗址

半地穴圆形示意图

半地穴圆形复原图

半地穴方形单室方式:

聚落里面的最大房子,可采用这样的方形结构,很容易成为议事、

祭祀、婚娶等事务的公共场所。墙体采用附加支柱为骨,外敷泥土堆

筑,泥中掺草茎、树枝等,表面再涂抹细泥层。室内支撑四根中心木

柱,四根横梁绑扎相接,居室内设有火坛。大房子适合分割成多个小

房间,随着财富的积累,这样大房子逐渐成为首领、巫师、贵族的私

产。

聚落中的“大房子”

半地穴方形遗址

半地穴方形示意图

半地穴方形效果图

半地穴方形复原图

半地穴双室方式:

这种建筑由居室和门厅组成,呈“凸”字形。前室略呈圆角方形,

面积不足3平方米;后室呈方形,面积近8平方米。居室有圆形火坑,

用于取暖和烧煮,地面为黄砂硬土。

庙底沟二期房基遗址

地面多居室方式:

郑州大河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由多间相连的长方形建筑群

组成,共有九间。建房时先打地基,竖起木骨,用芦苇束、草绳或藤

类进行绑定,在木骨上外敷厚厚的草拌红土泥,再在表面涂一层细沙

泥,形成光滑的墙面。最后,堆上柴草,用火煅烧,形成陶状,大火

熄灭后再盖房顶,考古学称之为“木骨整塑陶屋”。

火烧后的墙体变得像一整块红砖一样牢固,常年屹立不倒,因此

这座房基也有“天下第一屋”之称。

郑州大河村遗址

郑州大河村遗址

郑州大河村遗址

郑州大河村复原图

郑州大河村出土的陶器

干栏式居住方式:

一些南方人居住在树上,构木为巢,栖木而居。随着积累经验,

发展出干栏式的建筑。

居住在树屋里的部落

在临水地区,利用木(竹)柱构建底架,其上建造出高于地面的

房屋,比如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干栏式建筑。其中还出土了上百

件带榫卯的木构件,这比捆扎的结构更为牢固,尤其是带销栓的孔榫,

加强了梁柱之间的连接,使得房屋更加结实耐用。

直到今天,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东南亚地区还居住在这样

的房子里,特别适合潮湿多雨的环境。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卯榫

河姆渡遗址复原建筑

高台宫殿建筑方式:

在郑州城东北部发现有大、中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该是商代

大贵族居住的宫殿区。基址均用红土与黄土夯筑而成,大形建筑约

2000余平方米,小的约100余平方米。台基平面多呈长方形,表面排

列有整齐的柱穴,间距在2米左右,柱穴底部往往有柱础石。有的台

基表面上,还有坚硬的“白灰面”或黄泥地坪;房基面上,存在两排

长方形柱础槽,大体可以复原为一座多室重檐顶,并带有回廊的大型

宫殿。

宫殿顶有五条脊,把屋顶分割为前后左右四大斜坡,雨水可以从

四面排泄。在基址在台基下或紧靠台基的散水上,立有檐柱,加大了

出檐面积,并且采用的“重檐”,相当于增设了防雨披檐。台基内缩,

尽可能远离檐口,以保护夯土台基和外檐柱脚免遭雨淋损坏。而且还

采用了柱础石,减少雨水对木柱根部的腐蚀。

郑州商城宫殿基址复原图

结语:

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斗拱以及昂构件的技术,撑起了中国

特有的飞檐翘角。通过古代建筑的式样演变来看,早期檐柱式样不断

改进为曲枅,最终再演化出斗拱。它们不断发展组合,变化成稳定的

支撑结构,不断使得屋内获得更多的光照,同时也很好保护了建筑物

的外墙、基台和立柱。

拱的演变过程

斗拱、檐柱、柱础

双杪双下昂七铺作示意图

斗拱与下昂

各种屋顶式样

适合中国人居住的四合院

我们用“墙倒屋不塌”来形容中国木建筑,其实支撑起屋顶的,

根本就不是墙壁,而是由柱梁枋斗拱组成木结构框架,是它们撑起了

中国人的家园。

现存较早的中国木建筑(资料)

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佛殿 唐代建中三年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 唐代大中十一年

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大殿 唐代大和五年

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钟楼 唐乾宁五年

河北省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唐末五代

山西省平顺县天台庵大殿 唐末五代

山西省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 五代

山西省平顺县龙门寺西配殿 五代

山西省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五代

参考资料

《宫殿考古通论》杨鸿勋 著

《夏商社会生活史》 宋镇豪 著

《不只中国木建筑》 赵广超 著

《商文明》 张光直 著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梁思成 著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 巫鸿 著

《营造法式》李诫 编著

《中国早期大木作》——刘江岭 课


更多推荐

建筑,遗址,房屋,中国,殷墟,居室,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