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发(作者:)

两个穴居原始人 环境法

我们祖先选择住宅的历史,开始于人类的原始时代。据史料记载,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的居住形式是穴居。

穴居有利用天然岩洞和掘地为室两种。又据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

确认,古代人选择穴居的方法是很讲究的,所选定的岩洞都是朝阳光、

避风雨、躲猛兽、防火灾、近水源、利走路的地方。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创造了一种“半穴式”屋。这种房

屋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两室相连的布局方式。这种双间房子,内室

做成圆形,外室做成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中间连以狭窄的门道,

整个建筑平面作吕字形。外墙中还挖一个小龛作灶,有的灶旁还设置

小型窑穴。说明内外两室,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分工作用。这种两室的

半穴式房屋,在保温上比单室房屋要好。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窑居”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窑居”

半穴式房屋,多选择在土肥水美,地势较高,水患较少的区域且大

多数坐阴迎阳。

在同一时代,居于我国南方多水潮湿地带的先民们,则在地面上

立起木桩,并在上面建造“干栏式”房屋,也就是史书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窑居”

干栏式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作杂物间、

储藏室。这种干栏式房屋,居高临下,朝阳通风,一般建在较高的地势

上,并靠近水源和道路。

这种房屋格局一般为横长形,仅少数为纵长形。楼梯置于室内或

室外,不拘一式。

上层住宅,前部分为宽廊及晒台,后部分是堂与卧室,堂云南干栏

式住宅内设火笼,或设祭神台。这种干栏式住宅有的面阔可以达到五

间,高度也可达到三层。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窑居”

目前,在中国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还在继续使用和建造这种干

栏式住宅。只不过在建造材料上和设计施工上较古代先进而已。

最近,去甘肃陇东庆阳地区考察,曾到过泾川、镇原一带,这里的

土窑洞就是在古人半穴式房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黄土高原的

土质干燥而疏松,历代的老百姓就在这里挖穴为居,逐渐形成了今天

的窑洞模式。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窑居”

这里的窑洞大多数依山面阳,门窗为南向、东向、或东南向。另

外,因为地势原因,门窗也有开在西南向的。总之,是尽量迎纳阳光。

陇东的窑洞和陝北的窑洞一样,冬暖夏凉,防火防寒,且施工简单,

取材方便。每个窑洞的规模不大,一般进深(深度)在4米至5米左右,

宽度则因地势而定,或宽或窄,一般在3米左右。人住在这种窑洞里可

以长寿,甚至连鸡鸭住在里面也可以多下蛋。

窑洞式住宅有三种:一种是靠崖窑,在天然土壁上开凿横洞,常数

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

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窑洞式住宅,还在崖外建房屋,

组成的院落被称为“靠崖窑院”。另一种在平坦的冈地上,凿掘方形或

长方形的平面深坑,并沿着坑面开凿

这种窑洞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面。如附近有天然崖面,则掘

凿隧道与外部相通。较大型的地坑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坑相连,

这种地坑院可住二、三十户。还有一种在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

材料建造的一层或二层的“拱券式”房屋,补称为“锢窑”。用数个锢

窑组成的院落为“锢窑窑院”。

明代文学家谢肇涮,为福建长乐人,做过广西右布政使,熟悉河流

水利,曾作笔记《五杂俎》,多记录掌故风物,其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了

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居住的特点,写道:南人有无墙之室,北人不能为

也。北人有无柱之室,南人不能为也。北人不信南人有架空之楼,行于

木杪,南人不信北人有万斛之窑,藏于地中。地密,燕都虽有之,不及秦、

晋之多,盖人家颛以当蓄室矣。其地燥,故不腐,其土坚,固不崩。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窑居”

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穴居、巢居、干栏之居,以及窑洞之居,

均是因地制宜的产物。《易经·大壮》卦词曰:“适形而止。”这正是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很大,土质、地貌也不一样,但是使人与

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的作法,正是中国所有民居的营造特点。


更多推荐

穴居,房屋,居住,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