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日发(作者:)

【地理阅读】撒哈拉以南非洲

1

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被太阳晒黑的地方”。埃塞俄比亚2/3

国土位于海拔接近3000米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被称为“非洲屋脊”。

埃塞俄比亚地理位置图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咖啡和保持最古老咖啡文化的国家。据

说“coffee”一词是由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地名卡法演变而来,那里至今

还生长着大片的野生咖啡林。如今,咖啡是埃塞俄比亚出口量最大的

产品,其中80%以上是自然咖啡(或称为日晒咖啡),并出口到世界

各地。

埃塞俄比亚人也喜欢喝咖啡,其咖啡文化独具特色。据统计,该国每

年咖啡产量约为39.6万吨,占世界产量的15%。埃塞俄比亚还拥有

全球超过99%的咖啡豆种,可谓是真正的咖啡基因库。这个不发达的

国家有着1500万人从事咖啡的生产,咖啡树种植面积接近60万公

顷。在埃塞俄比亚生产出的咖啡中,有一半会用于国内消费,另外一

半会出口到世界各地,咖啡出口创汇占埃塞总出口的约24%。

高海拔、低纬度,雨量、阳光适宜的气候,让埃塞俄比亚成为咖啡王

国,能出产世界最顶级的咖啡。埃塞俄比亚谚语说:“咖啡是我们的面

包。”不管你到埃塞俄比亚的哪座城市,总能看见人们在街头地上铺上

草叶,支一张小桌子,放上几个小咖啡杯,用当地的陶壶煮一壶醇香

的咖啡,在点燃的熏香中,边聊天、边品味这美妙的饮料。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产区

该国的南部和东部每年有两个雨季,西部则只有一个雨季,雨季分布

不同,使得埃塞俄比亚一年四季均有咖啡采收。咖啡生长的海拔介于

550-2750米之间,西部和南部土壤属于火山岩,富含矿物质属微酸

性土质,年均温度在15-25摄氏度,是阿拉比卡咖啡绝佳的成长环境。

咖啡属于茜草科常绿灌木,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野生的咖啡树

可以长到20多米高,人工培植为了便于管理一般裁剪到2米以内的

高度。咖啡树有很多个不同的品种,但是作为经济作物常见的主要有

阿拉比卡种和罗伯斯塔种,阿拉比卡品种优异,占世界总产量的65%,

罗伯斯塔是一种低质的品种,但生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故多用于

加工速溶咖啡。

从幼苗长成咖啡树后一般要3年才能开花结果。咖啡花谢后便结出青

绿色的果实,果实慢慢长大,从绿色变成黄色,成熟后变成红色,状

如樱桃,故咖啡果实英语中叫做cherry,红色的果实有一层薄薄的果

肉,剥开果肉里面含有两粒对生的半椭圆状的种子,即咖啡生豆

(green bean)。

埃塞俄比亚咖啡可依种植方式分为三类。

森林咖啡:这类野生咖啡树多半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西南部,周围

通常被众多具荫蔽功能的植物围绕,咖啡树本身也是多个品种混种

而成。繁殖力与产量不如其他人工选育的高产量品种。

庭院咖啡:这类咖啡树通常种植在人畜居所的周围,天然荫蔽物较

少,对这类荫蔽树丛的管理也较为积极,例如频繁整枝,使咖啡树

不至被过度遮蔽。许多生产者会施肥。埃塞俄比亚咖啡多属此类

型。

大型农场咖啡:这类咖啡来自种植密集的大型农地。采用标准化农

耕方式,包括整枝、腐土覆盖,会进行施肥,并选用高抗病力品

种。

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咖啡又可以分为水洗咖啡(Washed coffee)和

日晒咖啡(Sun-dried coffee)两种。水洗咖啡占出口的35%。好品质

的水洗咖啡采用新鲜采摘的完全成熟的果实加工,采摘很仔细且有专

业人员的严密监控。经过挑捡的干净的咖啡豆在采摘当天就要去浆,

然后发酵、水洗、烘干、去皮。加工后的咖啡豆湿度保持在12%左右。

日晒咖啡占出口的65%。主要由家庭采摘,红色的咖啡豆被放置在水

泥地板上或高桌上晾晒至约11.5%的湿度,然后去皮、清洗。

从咖啡生豆到我们唇边的咖啡,其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除了采摘咖啡

果实、咖啡果实加工到咖啡生豆脱壳,还需要咖啡生豆分级、咖啡烘

焙、咖啡原豆研磨、咖啡萃取等一系列过程。这个漫长过程里的每一

个步骤,都会影响到最后我们得到的这杯咖啡的味道,所以咖啡并不是

那么简单的来到你的杯中的,复杂而漫长,这颗豆子可能跨越了大半

个地球,从无数的豆子中与你相遇,并化作属于你的一杯咖啡,这算

不算一种缘分呢?

2

纳米布沙漠——海岸边为何会有干旱之地?

海岸,意味着潮湿的海风、充足的水汽;大沙漠,则意味着干旱不毛。

两种极端怎么会并存呢?

这是因为雨水的形成依赖于冷热交汇,吹到海岸的潮湿海风如果没有

机会上升降温凝结,或者遇到冷锋的影响,则潮湿的空气始终只是潮

湿的空气,而不会凝结为水滴,自然也就不会降雨了。

世界上这种景观并不多见,最典型的就是非洲的纳米布沙漠。

海水与沙漠握手——纳米布沙漠

纳米布沙漠在南部非洲的西部,南大西洋东岸,沿着大西洋沿岸南北

延伸2000多公里,或者说整个纳米比亚的海岸线都被纳米布沙漠所

占据。此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

持续了最少8千万年。

纳米布沙漠的形成有三个。第一个是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含有水蒸

气的空气下沉,越下沉温度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不容易饱和,越不

饱和越不容易形成雨水;第二是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影响,东南信风出

来的是非洲大陆的干燥气流,空气的湿度小,水蒸汽含量低;第三个

则是流经附近的本格拉寒流,寒流从南部温带过来,使得沿岸地区温

度降低、湿度降低,难以形成降水。

带你涨一点点沙丘的姿势。

图片来自星球研究所

3

塞伦盖蒂大草原

——充满野性光彩熠熠的动物帝国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东非大裂谷南部,坦桑尼亚北部,面积近1.5

万平方千米。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动植物的天堂,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生活着约70种大型哺乳动物和500种鸟类。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这片大草原处于湿润的雨季,万物丰茂,尽

显生机;而其他时节非常干旱,动物们不得不开始迁徙,寻找水源与食

物。塞伦盖蒂的动物迁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动物迁徙,极为惊心动

魄。此外,草原上还生活着士著居民马赛人。

东非大草原上的雨季和旱季不断交替,带来了这里不同地区水源和食

草的枯荣变换。依草而生的食草主力军斑马,角马和羚羊也跟随着这

些变换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以及肯

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间不断地迁移, 构成了壮观的\"东非动物大

迁徙\"景象。

\"东非动物大迁徙\"的地图

上图中, 草食动物们在塞伦盖蒂-马赛马拉-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之间

顺时针方向如同割草机一般移动. 吃干净一片就向下一个地点前进!

它们几乎全年都在草原上绕着圈子地迁徙!

但它们的天敌: 狮子, 猎豹, 鳄鱼以及大型动物-大象,犀牛等, 却是几

乎不会长途迁徙, 而是选择长年固守在自己的领地内。

我们在全年中的大部分季节踏入塞伦盖蒂公园, 都可以看到这些动物

们,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全年都可以在塞伦盖蒂-马赛马拉草原看到\"

动物大迁徙\"。

一般来说, 迁徙中, 最精彩部分是\"天河之渡\"-横渡马拉河. 这些精彩

场景往往就发生在7, 8, 9, 10月之间。

4

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

提到非洲知名的山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乞力马扎罗。确实,它的

名头很大,被称为“非洲屋脊”;它海拔5895米,是当之无愧的非洲

之王;虽然跟地球上最高的那些山峰比起来,它完全排不上号,但它

却是地球上最高的孤峰。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发表,也使得

它更加有名。

因为海拔较高,从山脚到山顶,气温也有发生着明显变化,分别生长

着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物。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寒带气候区,乞

力马扎罗被冰雪覆盖,全年积雪,考虑到这里地处热带,这真是令人

难以置信。这也是非洲唯一有雪的地方(当然,也出现过一些例外情

况)。乞力马扎罗位于赤道附近,因此也被称为“赤道上的雪山”。

然而,受到这些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就像男

人的发际线一样,随着时间的增长缓慢上移,下雪的区域正在逐年减

少。201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份报告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顶

的融化的积雪85%是在过去100年(1912年到2011年)融化的,

科学家预测这些积雪将在2060年消失。

报告同时也指出,气候变暖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也有其他一些因素

同样会导致山顶冰川消失,比如越来越干燥的区域大气,它们减少了

云层的覆盖,导致更多的阳光照射冰面。

5

海盗扎堆,几内亚湾遭了啥诅咒?

当地时间12月22日,加蓬政府表示,首都利伯维尔港口4艘船只遭到

海盗袭击,致1名加蓬籍船长被杀,另有4名中国籍船员被绑架。

12月2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4名中国籍船员在加蓬被

绑架一事提问。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驻加蓬使馆已经要求加方

迅速查明情况,立即展开营救,全力解救中方人员,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

有关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非的几内亚湾已成为海盗袭击、抢劫和绑架事件

频发的中心地带。CNN报道援引国际海事局的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

到9月,全球73%的绑架案发生在海上,92%的海上绑架事件都发生在

几内亚湾。可以说,这小小一片海岸,几乎包办了当今全世界绝大多数

的海盗事件。

几内亚湾这是遭了什么诅咒了吗?为何海盗都扎堆往这里跑?

如果熟悉历史,你会发现,如果硬要说几内亚湾遭遇了什么诅咒,那也是

“资源的诅咒”,那里的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反而弄得社会治理一塌糊

涂。

几内亚湾地区最初成名是早在中世纪时期,公元十三世纪,马里帝国在

这一区域崛起,由于当地富产黄金,马里帝国最富裕且最出名的国王是

曼萨·穆萨,他于1324年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外交朝圣,7000人的朝

圣队伍仅在开罗一地就豪掷了一吨黄金,直接让阿拉伯世界因为突如

其来的通货膨胀而市场崩溃。这个故事传到欧洲以后,马里帝国成了土

豪的代名词,成为冒险家们最想去的地方,几内亚湾也从此得号“黄金

海岸”。

而等到欧洲人自己有实力来到这片区域,他们发现当地富产的可远不

止黄金这一种产品。几内亚湾附近区域产出的象牙、奴隶,都成为欧洲

各国构建自己的贸易体系不可或缺的产品。尤其是奴隶,欧洲商人们习

惯将欧洲出产的枪炮、甲胄、工艺品等贩卖到当地,换取奴隶,运往美洲

开采资源、种植作物,再将它们运回欧洲,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三角贸易”。

但在这个三角贸易当中,最关键的几内亚湾地区却也最倒霉,由于欧洲

人需要拿自家出产的枪炮刀剑换当地人抓来的黑奴,挑动当地各部族

之间开战就成了一项势在必行的策略。所以,在整个近代历史上,几内

亚湾地区各部族的仇杀、争斗,在欧洲殖民者的教唆下就没有停息过。

各部族争相将其他部族的人口卖给欧洲人,换来先进武器以抵御对方

的报复,由此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由于奴隶贸易需要维持这种打成一锅

粥的局面,欧洲列强都没有心思在当地搞建设,所以几内亚湾地区虽然

被殖民开发得很早,却一直一穷二白。

殖民时代过去后,上帝依然没有抛弃几内亚湾。20世纪60年代以后,

几内亚湾沿岸各国相继独立,偏巧就在此时,这里先后探明石油储量超

过800亿桶,占全球比重超过10%,其中仅尼日利亚一国就约有360亿

桶,为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因此,壳牌、道达尔、埃尼、雪佛龙等外国石

油公司均在几内亚湾有大量的利益存在。

然而,“资源的诅咒”却在此时再次出现。在建国初期,普通国家的政府为

了扩大自身的财源,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优化社会结构,

提振经济活力。但几内亚湾沿岸各国却不然,由于同时期欧美正在闹石

油危机,各大石油公司甘心情愿为获得石油开采权奉上巨款,当地各国

政府发现自己只需靠出售开采权就可坐收资本分红,而在一个不成熟

的政府当中,这种意外之财势必加剧腐败,民间则处于失序状态,再加上

殖民时代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部族恩怨,腐败横行、内乱不止成为几

内亚湾区域各国的通病。

近几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几内亚湾地区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

过,这就导致了不少人铤而走险干上了海盗的营生。根据“海洋无海盗”

组织的报告,仅2017年几内亚湾遭海盗及武装抢劫的海员数量就高达

1726人,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8亿美元。

中世纪有黄金、殖民时代有人力、工业时代有石油,如果单从资源禀赋

上说,几内亚湾可算是天眷之地,但这为其招来了悲惨的命运。归根结

底,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并非资源本身,而是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


更多推荐

咖啡,几内亚湾,埃塞俄比亚,迁徙,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