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发(作者:)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
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被誉为是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自由意志的问
题是他整个神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奥古斯丁通过自己的生存经历去体验什
么是自由,并将柏拉图的求善原则与基督教的救赎理论合二为一,从而为自由意
志开辟了新的领域二也为随后的康德、黑格尔等著名的大哲学家的自由理论打下
了理论基础。可以说,从奥古斯丁开始,自由意志问题构成了西方哲学与基督教
神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可见,奥古斯丁作为中世纪基督教发展的一位重要人
士,他的自由意志开启了神学与哲学的对话,也在“自由”的整个发展史中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古斯丁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论自由意志》一书中。该书从“恶"
的概念谈起,但由于万物出于上帝之手,而上帝又是全善、全能的,这使得奥古
斯丁不得不去思考到底谁应该为“恶”负责。由此,奥古斯丁引出了人的原罪,
来说明自己对自由意志的观点。从该书的表层含义看,奥古斯丁是为“恶"寻找
f.’
V饲源头,而实质上,奥古斯丁是在试图找到人类意志的真正自由——即只有得到
、上帝的恩典的拯救,人类意志才能开始真正的自由,人才能自由。
“
本文试图从奥古斯丁基督教思想入手,将其灵魂观与自由意志连接起来,对
●.
奥古斯丫的自由意志进行完整的梳理。同时,也希望能发掘出奥古斯丁自由意志
学说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从奥古斯丁
自由意志学说产生的源头开篇,剖析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深邃,并通过其对
以后的神、哲学家的影响,分析其重要性,唤起被人们忽略的、却被奥古斯丁坚
信的上帝对人的创造及上帝赐予人恩典的目的,即完成对人的改造。使其灵魂与
肉体真正统一起来,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关键词;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灵魂;原罪;恩典
IIlllllllltll
IlllLlll
U
I
Y1
lUl75793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ugustine
isthe
famousRoman
Empire
representatives
of
European
Heisalso
praised
as
Christian
thinker,one
of
the
important
andGodfather
philosophy.
willis
acoro
Middle
Ages
Christian
Theology
themost
significant
thinker
in
West.Free
chapter
in
his
whole
theology
system
whichis
demonstrated
by
hislife
experience.He
combined
Plato’SGood
for
principle嘶tll
Christian
salvation,which
is
not
onlyopenedup
a
new
area
free
willbut
also
paved
the
way
forKantand
Hegel’S
freedom
theory
about
human
natul他.Therefore,free
willisthe
key
po硫for
US
tosortout
Augustine’s
theology.In
Philosophy
and
addition,the
issueoffree
will
began
to
drawattention
by
bo也Westem
Christian
Theology.As
an
expert
ofChristianin
Middle
Age,Augustine’S
free
will
and
philosophy
as
theory
created
the
communication谢tll
theology
well
a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reedom.
Augustine’s
freedom
viewis
mainly
embodied
in
hisworkOnFreeWill.Thisbook
starts
fromthe
concept
of
sin.Due
to
Godis
the
creator
of
everything
foritskindand
almighty,Augustine
has
to
thinkaboutwhois
responsible
for
thesin
of
human
beings.
He
pointed
out
original
sintoillustrate
free
will
theory.Superficially,Augustine
is
try
to
find
out
the
origin
of
sin,butactually,he
wants
to
fred
realfreedomof
will
that
is
only
the
mercy
ofGod’Ssalvationcouldmadehuman
being’S
freewill.
This
paper
attempts
tostart
fromthe
Christian
thought
of
Augustine
andcombined
hissoulvalueandfreewill.Atthesame
time,it
alsointends
to
discoverthe
meaning
of
free
will
in
Western
philosophy
world..11坞book
is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Augustine’S
freewill
Starting
fromthe
the
sour∞ofand
its
significance
SO
that
to
arou..qc
conscious
ofGod’Screation
and
grace
which
has
been
omiRed
by
human
beings.
11地objective
man’ssoul
ofGod’S
grace
isthesecondtransformationsof
man,through
which
body
arc
and
truly
unitedand
get
thereal
freedom.
Keywords:Augustine,Free
will,Soul,Originalsin,Grace
.Ⅱ.
’
绪论
‘
绪论
作为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不仅是欧洲中世纪著名
的基督教神学家,也是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界最
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自由意志的问题是他整个神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他通
过自己的生存经历去体验什么是意志的自由,并将柏拉图的求善原则与基督教的
救赎理论合二为一,从而为自由意志开辟了新的领域。从奥古斯丁开始,自由意
志问题构成了西方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可见,奥古斯丁作为
中世纪基督教发展的一位重要人士,他的自由意志开启了神学与哲学的对话,也
在“自由"的整个发展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论自由意志》一书中。该书从
恶的概念谈起。但世间万物皆出于上帝之手,而上帝又是全善、全能的,这使得
奥古斯丁不得不去思考到底谁应该为恶负责。由此,奥古斯丁引出了人的原罪,
来说明自己对自由意志的观点。从该书的表层含义看,奥古斯丁是为恶寻找源头,
而实质上,奥古斯丁则是在试图找到人类意志的真正自由——即只有得到上帝的
恩典的拯救时,人类意志才能开始真正的自由,人的灵魂才能自由。
纵观对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众多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研究者都以
原罪、上帝的恩典作为其研究自由意志的起点和结点,却忽视了上帝对人的创造
及上帝赐予人恩典的目的,即完成对人的改造,使其灵魂与肉体真正统一起来,
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本文试图从奥古斯丁基督教思想入手,将其灵魂观
与自由意志连接起来,对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进行完整的梳理。同时,也希望能
发掘出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在整个西方哲学的重要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196卜1996年间,Revue
“国内外已有很多人做过研究,据著名的奥古斯丁专家PeterBrown统计,
desetudes
augustiniennes的研究索引共出现了9000
个标题,其中包括对奥古斯丁的生平、思想和处境等方面的研究。一①其中大多数
①周伟迟.现代臭古斯丁研究.现代哲学叨.2005年3月
·.1.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集中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也有部分是对奥古斯丁时间观、
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容易,越
来越多的人着手于对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研究。
目前,国内出版的关于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思想的著作有:《理解自由意志》
(徐向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从自由意志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描述自
由意志发展脉络的同时,揭示了自由意志对我们人类的意义;《自由与生存——西
方思想史上的自由观追踪》,(谢文郁著,世纪出版集团),客观的展示了两种不同
的自由观——以求善原则为基础的自主性自由和以拯救概念为基础的接受性自
由;《幸福就要珍惜生命:奥古斯丁论宗教与人生》(张传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则将自由意志与上帝的预知结合起来,指出上帝赐给人自由意志是为了让人行善,
中善的意志却被人乱用,书中同时也解释了意志的自由与上帝绝对决定的矛盾;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周伟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分别从“横”、“纵"
两条线索,以“恩典论”为特征和核心介绍了奥古斯丁的个人生存体验及基督教
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基督教思想1500年》(赵敦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中通
过对中世纪哲学的全面概述,阐述了中世纪对欧洲思想形成的重要性,通过理性
与信仰统一性、灵魂的不朽性等问题的讨论,使我们明晰奥古斯丁思想产生的原
因和对后世发展的状况;《理性与信仰》(唐逸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指出
奥古斯丁着眼于人的处境,指出一切本质皆为上帝创世计划所预定的,从而提出
了他“本质先于存在一的观点,为人类关于未来的思考起到启发性的作用;此外,
<神圣的呼唤一奥古斯丁的宗教人类学研究》(张荣著,河北教育出版社)也都
?
国内研究奥古斯丁思想的论文还有:周伟驰的“现代奥古斯丁研究挣,从研究
了国内外对‘忏悔录》的研究状况;杨茂明的“奥古斯丁关于罪恶的理论一,运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观,对奥古斯丁这一具有历史影响的理论进行历史主义辨析
.
还有{:神秘与理性的交融——基督教神秘主义探源》(王晓朝著,杭州大学出版社)、
立足于作者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现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层面介绍了现代奥古斯丁的研究情况,进而特别介绍
和批判,以期在善恶观方面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宗教神学的
绪论
。
自觉性和科学性;琚亮的“恶与罪的生成辩证",通过对奥古斯丁个人生存体验来
分析其对恶的看法,从而寻找恶与罪的逻辑关系;吴天岳的“试论奥古斯丁著作
中的意愿(voluntas)概念",从对“论自由意志"和“忏悔录”的分析出发,以
及他在这一观念基础上对人的行为和道德责任的理论进行解析;周伟驰的“好的
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从奥古斯丁基督教思想的角度分析,人堕落所带来的后果,
及其与原罪论的关系;殷雷的“善恶之间自由选择——对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
.
理论的浅析",从原著出发,逐步廓清具有前设意义的善恶概念,进一步论述自由
意志的来源;以及赵林的“罪恶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原罪’理论辨析"等
等。
国外对奥古斯丁思想研究的文献很多,其中涌现出不少资料扎实、有理有据、
观点客观公正的著作。比如,Eugene
Portalie的《奥古斯丁思想指南》,作者从
天主教研究者的角度,对奥古斯丁思想作了全面的、均衡的考虑,反驳了很多对
奥古斯丁的误解:Etienne
Gilson的l: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从“幸福"这
一概念出发,展开对奥古斯丁托马斯主义的解释;PeterBrown的{:希坡的奥古斯
丁》,则是现代最后新的奥古斯丁传记,对奥古斯丁的生平、时代、教牧、思想发
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剖析。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产生背景
怀特海说过,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只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奥古斯
丁之后的基督教神哲学,也可视为是奥古斯丁神哲学的一系列脚注。力∞
奥古斯丁是一位全才,他不仅是神学家,更是一位难得的哲学家。他的哲学
思想是结合并总结了众多前人的思想精华而形成的。这其中就包括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和早期的基督教思想。此外,在一个人思想形成的历程中,他所处
的社会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奥古斯丁的思想也是在吸收了当时的
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我们除了要了解前人的理论思想外,熟悉一下
奥古斯丁所处的社会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节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奥古斯丁生活的时代正属于罗马帝国晚期,而奥古斯丁的思想便是在罗马帝
国的伟大文明破碎之际酝酿而成的。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奥古斯丁思想产生的
社会背景,我们对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宗教,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了解。
一、古罗马帝国的历史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在第一位统治者屋大维的统治下拥有了“奥古斯都一
的称号,直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罗马帝国长达五个世纪的统治才
结束。公元前27年到公元284年间的罗马帝国是公认的繁荣,这与“都市化运动"
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一运动,使得罗马帝国文化有了典型的城市文明的特征。
屋大维是最先启动城市化运动的。他在罗马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的公共设
施和神庙建筑,在他的推动下,罗马城从一座砖坯造的城市变成了一座大理石的城
市,成为帝国尊严的象征。此后的帝王,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都市化
运动的进行。
城市化运动对罗马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统治者在整个城市化运动中,逐渐
①周伟驰.奥古斯T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83页.
.4.
’
第一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产生背景
抹去了罗马公民和拉丁公民、罗马公民和行省属民的差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
族的同化。到了2世纪中叶,罗马帝国的城市化运动基本完成,城市生活成为帝
国居民生活的主要方式,帝国居民的统一公民意识也基本形成。城市得到了稳定
的发展,人们对信仰的追求也随之凸显了出来。
二、古罗马帝国的基督教
罗马帝国不仅是一个国家实体,它还有着一定的宗教意义。几乎各种宗教
的作用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变得越来越强大。但罗马当局对众多的宗教并不排斥,
随着国家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极度渴望一个未来的、更美好的世界,“这是一种
深沉的、强烈的、解放灵魂的要求,是一种超越凡尘的饥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
宗教热忱"①。也正是这种渴望,使大家的希望寄托在了基督教上。
“基督教的产生几乎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同步。公元180年以前,基督教的社
团相对比较弱小,也不太为人所知。"②随后,从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逝世到康
士坦丁大帝的这一百二十多年中,基督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徒在数量和覆盖
面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从以前基本清一色的贫苦大众,发展成了越来越多
有文化教养的人士加入教会,其中不乏著名的学者和官僚。
然而,就在基督教发展成为国教的一个世纪内,西罗马帝国灭亡了。公元410
年,罗马城在蛮族的攻打下沦陷了。这无疑对罗马人日益高涨的基督教情绪造成
了极大的打击。异教徒们趁机到处宣扬:国家灭亡是因为罗马人改信基督教造成
的,这也使得许多虔诚的基督徒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奥古斯丁的思想就是在这
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第二节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的生存体验
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思考,离不开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其中最为真正体会
到自由意志的生存体验当属他对“能"与“愿"的感悟。
①f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商务印书馆,2007.第283页.
②f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
·
5
·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一、分裂意志的罪性体验
根据‘忏悔录》第7卷的记载,奥古斯丁借助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最终放
弃了他信达9年的摩尼教的“谬论”。但是,奥古斯丁虽然在理智上接受了福音,
行为上却迟迟未做出决断。他虽然不再有名利之心,但对女人的怀抱却仍念念不
忘。在矛盾和彷徨之中,奥古斯丁去找辛普里西安(Simplician)诉说心中的难题。
辛普里西安向奥古斯丁介绍了维克托林晚年公开信奉基督教的事迹,使奥古斯丁
感到在他那几乎已经败坏的意志之中,正萌生着_个新的意志,即完全接受并侍
奉上帝的意愿。但他又没有足够的决心和行动去这么做。这样,他“就有了一新
的灵魂。"o这时奥古斯丁意识到这已不单单是理智的,而是意志的问题,因为他
已经“确切认识真理",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只是迟迟不能发出行动罢了。
在《忏悔录》第八卷第六——斗二章中,详细地描写了奥古斯丁皈依基督并
以及灵魂内部的矛盾冲突。后来他分析当时的心境时说,手足残缺的人愿举手而
的奥古斯丁却迟迟举棋不定地不付出任何行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后来,奥古斯丁分析到:其实肉体迟迟不肯做出实际行动完全是由于灵魂的
这里,我们先简要地说明一下,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的整个观点,前后是
.6-
一旧的双重意志,一个属于肉体,一个属于精神,相互交绥,这种内讧撕裂了我
彻底解除精神冲突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切身体验到了知、愿、能的分裂,
不能,这是意与能的不一致。“但他作为一个健康人,肉体很容易听从灵魂的驱使,
念头一转,手足就动了。"圆因此,只要他愿意,他就能。而决心彻底皈依基督教
不顺从,这就造成了灵魂无法完全地支配身体。这里的灵魂的行动,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意志的选择。我们有双重意志,双方都不完整,一个有余,则一个不足。
这种“双方都不完整"的“双重意志",是灵魂的“病志静,也是原罪的后果。
有变化的。在早期,他相信人能够凭着理性认识上帝,凭着美德达到上帝要求的
事,人可以凭借他完整的自由意志进行决策。当然,这其中就包含是否要接受上
帝。而上帝在拣选某人时,也是因为他预知到某人会有信仰才赐予他恩典。但到
①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第7l页.
@周伟驰.臭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3页.
第一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产生背景
了后期,奥古斯丁却对自由意志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由于人的始祖——
亚当犯了罪,使得亚当之后的所有后人都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完全的自由意志。
而上帝对后人的拣选,也不再来源于上帝对该人会接受信仰的预知,而是出于某
种我们不可猜测的预定。
奥古斯丁的思想之所以由此转变,与他其他的生存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样,
我们不得不再从奥古斯丁偷梨、好友之死、米兰花园等个人经历上,去体会与自
由意志紧密相连的原罪观及恩典观。
=、偷梨事件的堕落体验
{:忏悔录》里记载的他所犯的第一桩罪,就是偷梨。公元369年,奥古斯丁
从马都拉斯回到家乡,父亲忙于为他筹备去迦太基深造的学费,于是奥古斯丁得
以在家乡闲呆了一年。这时他已十五六岁,和其它年轻人聚在一起,制造各种恶
作剧是在所难免的。这一年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一次偷梨事件:
“在我家葡萄园的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的果实,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
们这一批年轻坏蛋习惯在街上游戏,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们把树上的果子都
摇下来,带着走了。我们带走了大批赃物,不是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猪。虽则
我们也尝了几只,但我们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一o
397年,神学思想己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奥古斯丁对他年轻时犯的这桩罪的原因
及心理进行了分析。对奥古斯丁来说,存在即是善,存在本身又包含着一个等级
秩序,普也就有着相应的等级秩序。“最高的存在是上帝,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
界。从天使到人、到动物、再到植物构成了一个存在和价值的等级秩序。一。正是
由于世间万物都是由上帝所生,因此也就都享有了造物者的大小不等的“善"。人
犯罪就是因为其自由意志为了低等的“善",而舍弃了高等的“普一。
让我们再回到奥古斯丁偷梨的事情上,一般人犯罪,是为了得到他渴望的好
的东西。而奥古斯丁则不同,因为形、色、香、味并不可人的梨子,实在没什么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仟悔录p川.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第二卷.
②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II
II
好的。他是为了偷窃而偷窃,这意味着他是为了犯罪而犯罪,他“爱一的是“缺
陷’’本身。①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二卷后七章中找到了两个因素促使他犯罪。一是他
想成为上帝,想模仿上帝的全能:“我究竟爱上什么?是否我在这件事上错误地、
倒行逆施地模仿我的主呢?是否想违反法律而无能为力,便自欺欺人想模仿囚犯
们的虚假自由,荒谬地曲解你的全能,企图犯法而不受惩罚?一。二是共同犯罪的
快乐。“假如我是单独一人,绝不会干这勾当,可见我还是喜欢伙伴们的狼狈为奸,
因此我说我只爱偷窃不爱其他,是不正确的,但也能说是正确的,因为狼狈为奸
也不过是虚无。”。对“群体犯罪心理学"的分析使他意识到,坏事往往是在同伴
的“相互激励"的情况下产生的,而这也许并不完全出于他的本意。
三、生死离别的挚爱体验
在387年至390年短短数年间,奥古斯丁经历了丧友之痛、丧母之痛、丧子
之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人对于尘世之爱的本能的执着,以及失去尘世之爱后的痛
苦。这在他对好友内布利提乌斯(Nebridius)之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忏悔录》第四卷中介绍,这位朋友原是他童年一起长大的伙伴,后来由
于奥古斯丁出外求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但当两人重逢时,发现两人在许
多方面都能聊得很投机,因此成为知己。这位朋友本来信仰基督教,但在奥古斯
丁的劝说下,改信了摩尼教。但不久这位朋友的一次大病,家人为他安排的基督
教洗礼使他改变了其宗教观念,并不许奥古斯丁再拿此事开玩笑。但是没过几天,
这位朋友还是死了。他的死对奥古斯丁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入去楼空,
睹物思人,奥古斯丁不禁痛苦万分,甚至想到了自杀。
在奥古斯丁思想里,“爱"是一个关键的词。“爱嚣是由“意志"发动的,“意
志”则来自于“意愿’’,表示心灵的一种趋向。一个“爱"上帝的人和一个“爱"
尘世之物的人,其存在的品质是不同的。“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区别,就
①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8页.
②【古罗马1臭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第四卷.
@JohnMQIIiIln’Aco呷缸i∞tOtheConfessionsofsLAngest氓pp98-109
·8·
第一章奥古斯一】-自由意志的产生背景
在于他们所爱的对象是不同的。
所以在写《忏悔录》时,奥古斯丁通过多年前的“丧友之痛”认为,真正的
幸福和喜悦是爱上帝,因为上帝是永远不变的,也不会丧失的,自然就不会有丧
失所带来的痛苦。然后再“在爱上帝之中"爱别人。上帝是没有生死变化的,是
不会丧失的,爱上帝也就不用担心上帝会忽然没有了,这种爱所带来的喜乐平安
是永远不会消逝的。而旁人或旁物的死,也只不过是暂时的离别,终有一天大家
会在上帝那里重新相聚,这中间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由此一来,奥古斯丁在丧
母和丧子时就表现得节制了许多。
由于亚当的罪,堕落后的人类不可避免地会“误爱’’,这时上帝便会向他们
施以援手,使他们得到特殊的“提醒”产生“正解",使他们得到恩典产生“正爱”。
奥古斯丁亦是如此。
四、米兰花园的恩典体验
386年夏天的米兰花园,奥古斯丁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哽咽地向上帝发话:
C
“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间?明天么?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
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一正在此时,他听到传来的一个孩子的声音,反复唱
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l力他极力回想是否听到过类似的歌词,却找不到任何
答案。这一定是神的命令,于是奥古斯丁翻开书来,“不可耽于酒食,不可溺于淫
荡,不可趋于竞争嫉妒,应被服主耶稣基督,勿使纵恣于肉体的嗜欲。弦。映入眼
帘。读罢,奥古斯丁顿感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驱散了心中阴霾的笼罩。对
于奥古斯丁来说,这一定就是上帝的恩典,因为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治愈灵魂
与肉体的矛盾,才能完成“能"与“愿”的统一。
至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奥古斯丁的个人生存体验在他整个的自由意志观中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的这些切身体验,奥古斯丁也许会一直站在柏
拉图的求善理论上,继续探索着:如果没有这些切身体验,他也可能会成为奥利
金的追随者,坚信着: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自由的选择并安排着一切决断。
①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田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明页.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表面上看似不相干,实质上却阡陌交错的事件上,我
们也可以看到自由意志在奥古斯丁整个思想中重要的贯穿地位。
第三节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产生的理论背景
一、柏拉图主义
众所周知,柏拉图生活的古希腊文化一直都以能做到“自由、权利、民主"
为骄傲。对于雅典人来说,自由就是凭借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喜欢做什么就做
什么,乐意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其中甚至包括诸如:领导人选举、重大决策的表
决、对犯人的审判结果等重大事件。然而,古希腊赋予雅典人的自由也带来了很
大的弊端,雅典人的许多错误的行为,也引起了很多不满和争议。这样,一个问
题——雅典人的自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么?就摆在了柏拉图的面前。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八卷中问到;“他们不是自由吗?城邦不确确实实充满
了行动自由与言论自由吗?不是每个人都被准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既然可以
这样随心所欲,显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过日子的计划,爱怎么过就怎么过
啦。彦于是他总结说,雅典人的自由就是做想做的事,而人的生存论上的自由又是
被他们的爱好和欲望所驱使的。人的欲望有。必要欲望”和“奢侈欲望”之分:
顾名思义,“必要欲望”就是“凡是我们不能抵挡或压抑的欲望都可以恰当地称为
必要的;这些欲望的满足对我们是有益的。一o;“奢侈欲望",则是指那些超出了
人的基本需要的欲望。嚯柏拉图的分析中,雅典人的自由就恰恰包含了奢侈欲望,
这使得他们的人生被引向了恶的方向,这就违背了求善的原则。
柏拉图从“人皆求善一中总结到,真正的自由是把握住真正的善,并在对善
的追求达到了真正的满足时,才能得以实现的,并且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
谈论自由。而雅典人的“自由"也就只是表面上的自由,这是因为他们对“真正
的善"的无知。
到此,柏拉图研究自由的任务算是结束了。但是,奥古斯丁却继续沿着柏拉
①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年.第八卷.
②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八卷.
.10·
‘
第一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产生背景
图的思路继续思考:按照柏拉图的理论,我们可以说只要是必要欲望驱使我们做
的追求,当我们完成它时,我们就获得了自由。那么这里的搿必要刀是相对谁来
说的呢?柏拉图的“本性"又指的是什么呢?柏拉图的“善一和奥古斯丁的“善”
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样,奥古斯丁就不得不转向柏拉图另外的哲学思想,即柏拉图的灵魂观及
“洞穴理论"。继续探讨柏拉图的自由观,也力图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灵
魂观与自由意志。
柏拉图在《菲德罗篇》中说,如同世界有可见与不可见之分一样,人也有可
见和不可见两部分。可见的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是人的灵魂。按照不可见的理
念统摄可见的有形物的原则,灵魂统摄肉体。在他看来,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部
分组成的,而灵魂与肉体又是相互分离的两个个体,灵魂就是人的本性。
关于灵魂,柏拉图曾经通过一个故事进行了讲解:“宙斯率领诸神去赴宴,次
等的神和灵魂跟随在后面。装载他们的马车由一些顽劣的马牵引着,驭马者也缺
乏高超的技巧,所以在经过陡峭天路时失去对马车的控制,诸神被顽劣的马摔落
到地上·灵魂被折断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领域,只得附着于肉体作为暂
居之处。灵魂在未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拥有着天赋的知识。灵魂
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
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有了学习的意
义。"o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次对灵魂作了区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
这说明灵魂包含着人的行为必须服从的三个原则:理性控制着思想活动,激情控
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这也正是柏拉图反对雅
典人错误的自由观的原因所在。
在柏拉图看来,人虽生活在现象世界,但是人的灵魂却来自于理性世界。人
的灵魂是善的,人的恶完全是因为肉体沾染了恶而造成的。但由于灵魂是向善的,
即便肉体是恶的,只要通过灵魂的“回忆",人还是可以认识并追求善的。柏拉图
①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
ll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认为灵魂是通向至善的唯一途径。灵魂在“回忆"的过程中,可以带领人们走出
现象世界,走入理性世界。在柏拉图早期的著作中,他的灵魂观并不是很明确的。
但在后来的{:蒂迈欧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谈到,造物主在创造灵魂时使
用了数学原理和概念的普遍性,从而使它内在拥有理性作为灵魂运动的原则。这
便是灵魂的命运:当它被肉体限制而导致混乱后,凭着这内在的理性原则,灵魂
可以渐渐地回归理性,回归至善。国
人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自我,肉体的欲望必须要在灵魂的控制之下。灵魂是真
正的自我,是向善的,人只有在顺从灵魂的需求下才能按其本性行事,才能走向
真正的灵魂自由。o
奥古斯丁正是接受了柏拉图的灵魂统摄肉体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
的灵魂观,他把人定义为灵魂,即“一个使用不朽及世间的肉体的理性灵魂"@。
此外,奥古斯丁关于灵魂和身体是有主从关系的两个实体,两者的结合是“不相
混的联合"的观点也是对柏拉图灵魂观的改进。
其实,从哲学思想的层面上来看,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对奥古斯丁的思想
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一理论却对奥古斯丁时期的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一理论的启迪,使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思想和基督教教义有
机的结合了起来。因此,对“洞穴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有助于我们理解奥古
斯丁将两种思想结合的过程。
假设你生活在黑暗的山洞中,你见到的客体只是真实事物的影子,真实事物
对你来说,只是不准确又虚幻的理想形式。当你离开山洞时,会发生什么?表面
上,你重见了光明,但是由于你在黑暗中生活得太久了,你的眼睛已经习惯了洞
中的黑暗,所以你暂时无法看到真实的事物,无法看到真正的太阳。但这只是开
始。如果你能够停止恐惧,继续停留在这刺眼的光下,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将呈
现出其自身。然后呢?如果你是智慧的真正追求者,你将不会独自一人呆在洞外,
享受着光明带给你智慧的快乐,而是回到洞中去启蒙那些仍呆在洞中的人。当你
①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阴.基督教学术(I-海),总第三期.
②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m.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第一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产生背景
跌跌撞撞地回到黑暗中,试图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时,他们却认为你是傻子。因
为他们希望你能证明你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智慧,比如说能预测出墙上阴影的图案,
而重返黑暗的你却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甚至笨拙地撞东撞西。得到光明启蒙的
你在黑暗中是“瞎”的,而洞中的人却称这种黑暗为“光明"。
我们通过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对“洞穴理论"的介绍,不难看出
柏拉图把真理和光等同起来,市把错误和黑暗放在一边。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人
皆求善,那么,把握住真正的菩就是人生存的关键。把握真正的善,就如同一个
人从黑暗的洞穴走出洞外,走向光明的过程。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只要在理性上
不懈的追求至善,人就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自由。这也便是柏拉图的自
由之路的精髓。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提出“求善原则”表面是在于纠正雅典人对“善”的
正确理解,实质是希望推动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认识、寻求至善。而对灵魂来
说,回忆起什么是“善一就成了包括柏拉图在内的所有人寻找自由之路上至关重
要的转折点,这也为奥古斯丁在探寻自由时提出“善胗的理论指明了理论方向。
二、新柏拉图主义
在米兰期间,奥古斯丁接触到了普罗提诺的<九章集》。普罗提诺建立的新柏
拉图主义中有许多引起他注意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普罗提诺提出的“恶"
不是肯定的实在,而是一种“善"的缺乏。
新柏拉图主义关于“恶是善的缺乏"的观点帮助奥古斯丁在某种程度上开启
了解决“恶一的来源问题:世间万物都是因为“善”而存在着;当这个事物丧失
了它身上所有的善时,它也就不再存在了。由此,奥古斯丁得出恶并非是实体的
结论。因为如果恶是实体,它便是善,这无疑是矛盾的——“一切可以朽坏的东
西,都是‘普’的;惟有‘至善’,不能朽坏,也惟有‘善’的东西,才能朽坏,
因为如果是至善,则是不能朽坏,但如果没有丝毫‘善’的成分,便也没有可以
朽坏之处。"o
①【吉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D咽.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第十三卷.
-1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I●
安布罗西乌斯(Ambrose)认为人之所以作恶的原因来自于自由意志,犯罪的
原因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被迫行恶则是来自上帝对人类始祖的惩罚。奥古斯
丁接受了安布罗西乌斯的想法,并结合新柏拉图主义关于恶的观点,得出如此的
结论:“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
本体,即是叛离了你天主,而自趋于下流,是‘委弃自己的肺腑’,而表面膨胀。"
①这样,奥古斯丁认识到,恶就是人类自由意志对上帝的背离行为,人类滥用自由
意志去追求分有低等的“善"的身外之物,而放弃了对真正“大善’’——匕帝一
一的追求。所以新柏拉图主义的“恶是善的缺乏’’理论为奥古斯丁点燃了希望:
即将恶的问题与人的自由意志直接联系起来。
此后的奥古斯丁放弃了摩尼教的教义。新柏拉图主义也纠正了奥古斯丁从摩
尼教那得来的用物质主义思考的思维方式,“懂得在物质世界外找寻真理"。这真
理就是上帝。由此,新柏拉图主义最终使奥古斯丁真正地接受了基督教,并且能
付出实际行动。他在新柏拉图主义中看到了基督教的哲学表达。他说,“我确信,
在柏拉图主义者中我将找到和我们的宗教不相反对的教导。"至此,奥古斯丁在哲
学理论上完善了其自由意志观。
三、早期基督教的拯救概念
就在人们按照柏拉图的“求善原则”追求善时,问题出现了。人们发现,有
些事情是无法仅靠自身的努力能实现的。于是,以“善"为中心的追求灵魂自由
的方式受到了冲击,有些人将视线转向了早期基督教的拯救概念。
拯救概念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始祖的堕落使得人缺失了对“善一的认识的
理性,然而上帝却主动把自身启示给予人,使人虽被动,却也能得到关于善的认
识。。从这个思路上看,拯救概念包括了一个前提和两个因素,前提是人是有罪的:
两个因素则分别为:一是人的生存是一种罪的生存,罪引导人们选择恶,从而破
坏人的生存,人不能依靠自己来摆脱罪;二是要走出罪的生活,就不得不依靠,并
①f古罗马1奥古斯丁.仟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第四卷.
②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14·
第一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产生背景
I
d'暑iii萱■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盲iii■iiiiiii葺i宣i|
需要外在上帝的拯救,并在上帝的恩典中清除自己生命中的罪,从而走向善。
基督教的拯救概念认为:人的本性已经堕落,这使得人的本性有罪,有罪的
人是没有善性的,所作的一切都是恶的。耶稣说:“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没有良
善的。’’这就为人与善明确了关系:上帝就是善本身;人们要想获得善,唯有接受
上帝的给予。《约翰福音》中规定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的
名的人,他就此给他们权柄,作上帝的:JL女。"所以,因为上帝是善本身,接受了
上帝,就成为他的儿女,自然就分有了上帝的善。
上文中我们介绍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是把真理与光结合起来,启示人们
走出“洞穴",去寻找“光明’’的真理。但是,《约翰福音》却与柏拉图的观点正
好相反,虽然两者都是要人们“寻善”。《约翰福音》认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
是无法知道什么是光明的,即便是光明来到了人们的面前,黑暗中的人们还是会
拒绝光明。真理亦是如此。所以,人们想真正的获得真理,依靠自身的努力是徒
劳的。但是如果真理本身来到了人们面前,并向人展示自身,人们还是能够认识
并把握它的。这便是《约翰福音》所说的“拯救概念"。然而,奥古斯丁却将这两
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发展出了自己的自由观。这也就是奥古斯
丁理论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自由意志理论。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产生的背景,分别为其社会背景、生
存体验和理论背景。
奥古斯丁生于基督教徒和异教徒组成的家庭,几乎用尽一生忍受着“灵魂"
与“肉体”的矛盾。奥古斯丁生活的罗马帝国有着公认的繁荣,城市发展逐渐趋
于稳定,这也促进了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尽管罗马帝国中充斥着各种宗教信仰,
基督教却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晚期的奥古斯丁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
奥古斯丁比较成熟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当然,影响一个人思想形成的众多因素中,社会因素只能占其中的一部分,
更多的还是他的切身体验。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是从其分裂的意志体验中开始的,
.1S.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观上皈依,身体上却迟迟不作出行动,成为始终困扰奥古斯丁思想的主要问题。
由此,他开始反思自己年轻时的偷梨事件,产生了他的原罪思想:回忆与知己、
母亲、孩子的分离,来体现他从人间“小善”到上帝“大善"的转变;直到米兰
花园里的觉醒,奥古斯丁终于完成了“灵魂’’和“肉体"的和谐统一。
然而,奥古斯丁作为一名神哲学家,他的思想不会只是由简单的社会背景和
人生体验组成,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合了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早期基督教
的思想。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奥古斯丁主义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某些思想,因此
人们也称奥古斯丁主义为“教父的柏拉图主义"。而希腊晚期的新柏拉图主义代表
人物普罗提诺,更是用自己“恶是善的缺乏’’理论帮助奥古斯丁质疑了摩尼教,
回归基督教,由此开始了对早期基督教教义的研究,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而这一切又恰恰成为奥古斯丁神正论中自由意志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噢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解析
通过对自由意志产生的追溯,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与基督教对自由意志的
态度是相对立的,但奥古斯丁却通过其个人的生存体验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自
己对自由意志的独特见解。在本章中,我们将对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进行完整、
系统的梳理。
一
第一节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内涵
一、自由与意志
在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整个个人经历中,几乎总是被罪、恶充斥着,
皈依基督教后的他更是对“恶"的产生百思不得其解:全善、全能的造物主上帝,
怎能允许“恶"的存在?于是,他在《论意志的自由选择》一书的一开始,就提
出了:“请告诉我,上帝是不是恶的原因?一其实,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的思想并
不都是有着理论或概念的完整性的,奥古斯丁也如此。他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对
生存困惑的关心上,去寻求“真"和“善”的出处,以及人们如何能真正得到它
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奥古斯丁展开了他对自由观的思考。
如果我们从上帝创世的角度上说,上帝作为创造者应对一切创造物负责。上
帝是善的,他所创造的一切也应是善的,这样的话,“恶”又是从哪来的呢?于是,
自由意志既能产生善,又能产生“恶弦的“矛盾"就成为了奥古斯丁谈论自由的
关键所在。他关心的自由观自然也围绕着这些问题开展起来。
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定义是在柏拉图“求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在第一章中介绍到,柏拉图的“自由"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必然愿望的能力。
对于人来说,拥有追求并得到善的能力就是自由,并认为这样的自由是人与生俱
来的。在这一点上,奥古斯丁与柏拉图对于自由的观点产生了分歧。
奥古斯丁认为,单靠人的能力是无法求得善的,从而,人如何获得善成了奥
古斯丁自由观的落脚点。在上一章关于奥古斯丁个人生存体验中,我们看到,他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屡次亲身经历的失败,使得他无法完全赞同于柏拉图的“求
善原则”,因而转向了基督教的“拯救概念"。正是这样的生存情境下,奥古斯丁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通过上帝的拯救,他才能实现他对自由(即善)的向往。
因此,在他的意识中,真正的自由就在于上帝的恩典。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奥古
斯丁个人的生存体验,使得原本无法相容的两种思想:柏拉图的“求善原则"和
基督教的“拯救概念"在奥古斯丁的自由观中合二为一。
因此,奥古斯丁意志的自由,不再单单是人对善恶的选择,而是人在上帝的
一
●
爱中,接受上帝的恩典,并在恩典中得到善,从善出发,满足自身对善的向往。。
奥古斯丁在《论意志的自由选择》第2、3卷中,区分了亚当的“自由"和后
人的“自由"。亚当在堕落前是有着择善的自由,而在实际中他却轻信了蛇的诱骗
滥用了这种择善的自由,为了低等级的小善而放弃了最高等级的上帝的大善。为
了惩罚他,堕落后的亚当及其后人就受到了“无知”、“无能"的束缚,失去了可
以择善的自由,只留下只能作恶的自由意志。这样,奥古斯丁就又将“堕落前的
自由"和“堕落后的自由胗区分开来。但,随着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不断的深入,
他对“自由意志"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的理解。
二、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前后变化
奥古斯丁对自由观在前、后期有着不同的理解。奥古斯丁在前期时认为,人
有对善恶进行选择的自由,即,是选择还是拒绝神的恩典全凭人自身的决定,此
时的“自由"也是作为一种选择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即便是没有神的恩典,人
也能够分辨出善恶。后期的奥古斯丁则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人接受神的恩典的结
果,只有人接受了上帝赐予的恩典,才能重获辨别善恶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对
善的选择。“在第二种自由观里,奥古斯丁对人在恩典中的接受意识进行了深入的
反思,认为接受恩典乃是使人走向自由的出发点。一。
开始时的奥古斯丁接受教会的一般说法,认为自由意志就是面对神的恩典时,
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即是选择神还是拒绝神。当人拒绝神时,就意味着人选择
①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明.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18-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了罪恶。这便是罪恶的起源,也是自由意志的滥用。这样的说法也许说明了自由
意志是恶的起源。然而,随着生存经验的丰富,当他反思自己早年追求‘‘真理"
和“善”的历程时,他不得不要对“恶"这一生存事实作出说明。一方面,他深
受柏拉图自由观的影响,即,“自由乃是对人的自然本性向往的满足,人的自然本
性是向善的,因而只有追求并得到善时人才是自由的。"o另一方面,在基督的教
义中,奥古斯丁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善"的追求,却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从而得出结论:人类无法单单依靠自己来追求并获得善,必须是要依靠神的恩典
来引领人类走向真理和善,也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经过奥古斯丁
的修正,自由就不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中性的状态。“当它得到神的帮
助时,能向上、向善而实现自由;同时,若无神的帮助,它就是惰性运动而丧失
自由。也就是说,自由是善进入人的生活的结果,而不是起点。"o这一自由概念
有一潜台词:如果人有自由,人就应该选择善;现在善(即神的救恩)已经昭示
于人,而且人也知道这是善的;这两种自由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由是一种
选择性的能力,它面对着“善"和“恶”做出选择。当人的意志选择了善,善就
进入人的生活:当意志选择恶时,人就生活在罪恶中。这样看来,人的任何选择
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概念的改变,但是,人类
的“自由意志一到底从何处来,就要从人的起源谈起,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从奥
古斯丁始终追随的<圣经》中寻找答案。
第二节自由意志的起源:从基督教的人之受造谈起
一、基督教中人的起源
.
《:圣经》中记载:第六日,上帝看到万物并作,生灭有继,就说:“我要照
着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派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
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虫。一于是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①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②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川.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1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中介绍说“造人,是上帝最后的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最初的时候,天
上尚未降下雨水,地上却有雾气蒸腾,滋生植物,滋润大地。上帝便用泥土造人,
在泥坯的鼻中吹入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
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
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根据《圣经》的记载,人类第一个人——亚当的灵魂是上帝赐予的,而对于
后人的灵魂,给予我们灵魂的神是怎样做的,是通过吹气,一个一个的创造各自
二
一
的灵魂,还是从各自的父母那里继承过来,《圣经》并未提及。这也使得灵魂的由
来成为奥古斯丁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一。
《圣经<创世纪>》第二章第七节中说道:神向第一人脸上吹口气,“他就成了
有灵的人"。奥古斯丁就用这样的话反问道:“人若不知道怎样讨论、断定自己的
品质和本性,那与没有理性的野兽有什么分别呢?"
沿着奥古斯丁的这一问题,我们发现,上帝创造的第一个全人是按照上帝的
形象和样式创造的,也正是如此,这个第一人分有了上帝的形象和样式的同时,
也分有了上帝的“善"。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全人”,就是因为他拥有着上帝赐予
他的理性、知识、自由和永生。他不仅有肉体,也有灵魂。此时的肉体与灵魂是
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肉体服从于灵魂,灵魂服从于上帝之道的方式,人敬拜着上
帝,此时的人是一个“有灵的、完整的活人一。
二、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奥古斯丁曾认为:研究哲学的两大前提,一是灵魂,一是上帝,由此,关于
灵魂的关注就成了研究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一。而“灵魂论糟也一直是早
期基督教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圣经》将“灵魂"与“魂”区别开来对
待。从奥古斯丁众多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古斯丁本人也主张将“灵弦与
“魂一进行区分。但从某个方面来说,“灵魂一一词也能更好的表达人既有“灵"
又有“魂"的双重含义。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用“灵魂一一词来表述奥古斯
丁的灵魂观。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li
I}
首先,奥古斯丁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魂是单纯的非物质的或
精神的实体,在本质上和肉体完全不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肉体与灵魂简单的结
合,也不是将一个肉体与一个灵魂安放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人。灵魂只是人的
肉体,特别是大脑产生的一种意识机能。组成人灵魂的材料是物质,而不是精神,
否则人就不能感知灵魂,也就不能接受灵魂的指挥。至于人灵魂的内容,则是上
帝站在人的角度,根据外界实际情况为这个人创造的。人的灵魂是由物质构成的,
灵魂的内容是上帝创造的,在奥古斯丁看来,这就是人灵魂的本质。
‘
奥古斯丁认为“肉体不是灵魂的牢狱,不是邪恶”。o这是奥古斯丁正确的看
法,他在这方面比持相反看法的人进步。人的肉体也是上帝创造的,没有肉体也
就没有灵魂。
奥古斯丁认为“灵魂未同肉体结合以前,不能预先存在。"“至于灵魂是怎么
产生的,奥古斯丁未作定论,这也是他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
即上帝为每一个降生的婴儿创造一个灵魂(灵魂创造说);灵魂犹如肉体产生肉体
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和在同一时间内由双亲的灵魂所产生(灵魂繁殖说)。他自己
也很难决定赞同其中哪一种观点。"o
关于人的灵魂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认为“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
的一面,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就正确和完整了。从灵魂的内容来看,是“上帝
为每一个降生的婴儿创造一个灵魂(灵魂创造说)一;从灵魂的构成材料来看,“灵
魂有如肉体产生肉体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和在同一时间内由双亲的灵魂所产生(灵
魂繁殖说)一。如何正确理解“上帝为每一个降生的婴JI,tltl造一个灵魂”呢?不能
简单地理解为上帝创造一个灵魂安放在婴儿身上,应该是上帝亲自操作人的大脑
以及身体的相关部位,产生人灵魂的内容,这就是上帝创造人的灵魂。对于“灵
魂繁殖说刀,需要纠正的是,不是双亲的灵魂产生婴儿的灵魂,而是双亲的卵子与
精子结合,产生婴儿的身体,包括大脑等思维器官,这就成为了上帝创造人灵魂
的物质基础及上帝的操作平台。
①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②同上,第155页.
·2l-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奥古斯丁认为“灵魂必然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当然是神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可以按这样的方式设想,神周围有一定的空气,他先吸进一些空气,然后又
呼出来,当他把气吹在人的脸上的时候,就形成了人的灵魂。一。而至于后人的灵
魂是如何起源的,奥古斯丁始终犹豫未决,他只能说:“灵魂是灵,而不是体一、“灵
魂来自神的恩赐,并且它与神自身的本性是不同的"、“人的整个本性当然就是灵、
魂和体”
但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圣经》就是他思想的宗旨。因此,奥古斯丁支持
基督教对灵魂的看法:即,灵魂是好的,因为它与上帝的气息相关联着,并分有
着上帝的善。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产生了:什么是“善"?“善"又从何而来呢?
三、奥古斯丁“善”的理论
摩尼教用二元论来理解创造,即将宇宙和历史理解为光和黑暗、善与恶、灵
和肉的对比与矛盾。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时不仅创造了善,也创造了恶。离开摩尼
教后的奥古斯丁则从一元论(monism)入手,提出上帝创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
世界,里面没有恶的存在。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存在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有形式,一旦失去形式,
便即灭亡。这形式上的生灭变化,使得一切存在皆倾向于无(消亡)。然而一切存
在物的存在都是依照上帝赋予的形式,它们分有着上帝的善,反过来说,一切的
善都源自上帝。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表示,“所谓善,便是指存在之物得以
存在,以其存在完成宇宙整体,宇宙存在是善,存在比虚无更好,存在本身是善。”
那么恶是什么?恶从何而来?怎样能说明恶的存在呢?奥古斯丁的回答非常
明确。他解释说,恶为善的腐败(privation)、堕落(1ackness)、缺乏(absence)
和丧失(corruption)。奥古斯丁认为是“善的天使路西弗(Lucifer)的堕落丧失
了善,成为恶魔,以蛇的形象出现,导致了恶的出现。一因此他认为从本性
(Substance)上来说,即便是恶魔,其本性也是善的。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M1.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卷第4章.
·笠-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四、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善"
正如上文提到的,世间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它们都因分有了上帝的善而存
在着,自由意志也是这样的存在物。那么上帝创造的人的自由意志又怎会被滥用,
既然被滥用,还能够称为善么?奥古斯丁的回答是:能。“譬如人的器官四肢,本
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普,但却可以被滥用,为非作歹,然而这却丝毫没有改变它们
善的本质。∞
奥古斯丁将“善一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上善、中善和下善。美德之类的属?
于上善,如正义、勇敢、坚忍、谨慎。这些善,不可能被滥用去为恶,因为任凭
“谁也不能用正义去做非正义之事。而没有这些上善,人类不可能正当地生活。
肉体之美,属于下善,因为没有它们,人类也可以正当生活。精神的能力,如理
性、自由意志,属于中善。没有它们,人类不可能正当生活;但有了它们,人类
却可以滥用它们去为恶。一o
“既然自由意志可以被滥用,又何必创造它?只创造正确的完美的世界岂不
更好?这种想法是对上帝意志的过分推敲。上帝创造的秩序自然完美。中善(理
性、意志)是人正当地生活的必要条件。自由的灵魂是完美世界秩序的组成部分。一
。
然而我们说,既然上帝是全知的,能预知一切,而人的自由意志来自于上帝,
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选择,这不是矛盾的么?奥古斯丁的回答是:不矛
盾。唐逸在‘希坡的奥古斯丁》中分析道:“上帝预知,故预先知道人有自由意志,
人有能力行使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己的抉择,并对这抉择的后果负责。一“预知的
知,是‘知道’,不是‘决定’。糟。而做出决定的是人自己,人必须为自己的决定
负责,这一切都是上帝预先知道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秩
序的世界,人也生活在这个秩序中。受到自由意志抉择的影响,人有了自己的选
择和相应的行为。选择了善,并按善的要求去行事,最终的结果必将得到永福。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l川.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一卷第4章.
②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J】.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③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J】.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④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J】.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反,如果人选择了恶,那随之得到的也必将是应得的惩罚。人犯罪,不是上帝
的安排,而是人滥用自由意志的结果。也正是由于自由意志的抉择,有了相应的
惩罚和奖励。如果人犯了罪却不受到任何惩罚,上帝创造的完美世界的秩序将被
打破,只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才不失为保持良好秩序的最佳方法。
自由意志作为一种中善,是可以被误用的。然而,我们换个角度说,如果人
类能正确地运用自由意志,终将获得的必定是真正的自由。误用自由意志的必然
结果最终是罪:背离神圣,不顾永福,只求沉溺于现世的当下快乐。“现世快乐既
包括物欲,也包括精神的欲望,如权力欲、自大欲、自比上帝式的傲慢。背离神
第三节自由意志的堕落:奥古斯丁的原罪观
尽管人类始祖沦落的神话中甚至已经包含着人类滥用自由意志的隐喻,但是
虽然奥古斯丁把人的沦落归咎于自由意志,但是,在他的观念中,自由意志
-
自奥古斯丁之后,自由意志说在解释“神义论"和“原罪”问题时成为一个
.24·
圣而转向存在物,实即转向虚无,转向灭亡。刀①这就是亚当原罪的深远影响。
一、原罪论与自由意志
直到奥古斯丁,人的自由意志与沦落和犯罪之间才明确地建立起了一种因果关系。
并不等于罪。原初的自由意志作为上帝的创造,乃是禀有善良公义的性质。所以,
上帝在最开始赋予人以自由意志的能力,只是作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本能而已,
或者说是给人以行“善"的馈赠,因为没有自由意志,“善"的举措无法实施。然
而问题就出现了。由于人类始祖误用了上帝赐予他作行善之用的自由意志,将其
用于作恶:“自由意志——人们没有它就不能生活——必须是上帝所赐予的一种
善,而且你必须承认,我们与其说,将它赐予人的上帝,不应将他赐下来,毋宁
说,将它误用的人应当被定罪。一。
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创世纪》前三章并没有关于自由意志的明确规定或描述,
最多只能说隐含着自由意志的内容。不过,奥古斯丁以降的基督教教理却莫不以
①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J1.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②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M】.成官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十八卷.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
自由意志说来沟通神义论与原罪论。在天主教教理和新教教理中莫不如此:
“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并让人享有他的友谊。作为有灵的受造物,人
只有自由地服从天主,才能维持这种友谊。这就是禁止人吃知善恶树果子的意义,
‘因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创2:17)。“知善恶树"象征性地指出不可跨
越的界限,作为受造物的人必须甘愿服膺,并怀着信心予以尊重。“人隶属于造物
主,应服从创造的规律和伦理法则,因为这些规律和法则引导人使用自由。"。这
里的关键乃是人对上帝的自由服从,人委身上帝,听从上帝的安排不是出于强迫
或强力,而是必须出自人的自由抉择。无疑,人之禀有上帝的形象乃是自由的保
证,因为人不是一般的受造物,而是有灵的受造物。自由使人处于与上帝的特殊
关系之中,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人与上帝的关系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自
由使人冒险跨越那条不可跨越的界限,而一旦如此,人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将难以
和好如初。自由乃是上帝馈赠的珍贵礼物,只不过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知道如
何恰当地运用这一礼物。亚当就是如此。
奥古斯丁曾经认为,所有人都拥有自由意志,而且每个人的意志都具有理智
●
的判断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即使没有上帝,人自己也能做属于上帝的事。
相反,人的自由意志意味着,他只能做属于世俗世界的事,其中既有善也有恶。{:协
和信条》也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来说明“自由意志"。它把人的意志分为四种情
况:即第一,堕落以前;第二,堕落以来;第三,重生以后;第四,身体复活以
后。所以它相应地提出的问题就是:“人自从始祖堕落以来,他于未重生之前,在
属灵的事上有什么能力么?他在被上帝的灵重生之前,能够藉着固有的能力把自
己准备好,去祈求神恩,接受神恩(就是在道和神所设立的圣体中藉着圣灵所赐
给他的)么?挣由此,可见《协和信条》所要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下人的意志和
能力,即原罪中的自由意志。
二、何为原罪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对于不可说的事情就应当保持沉默。"然而,
①中田天主教主教团委员会.天主教教理.中田天主教主教团委员会出版.第96页.
-2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整个基督教的思想发展史上,对于“罪"的概念确实让人难以说清楚,却更难
以让人保持沉默。事实上,对于罪恶的问题,不仅贯穿着整个基督教的发展,也
成为了各大宗教尤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由此,这样一个问题产生了:“对于‘罪’,
既然我们如此难以为之下定结论,难以接受,那为什么还要津津乐道地讨论呢?"
对于这个问题,帕斯卡尔回答道,“尽管‘罪’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人们必须接
受的一个现实,因为没有对于‘罪’的洞察和反省,入就根本谈不上对自己有所
理解。刀
纵观基督教神学的历史上,对于罪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大的问题。解决这个
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罪"的根源进行一番探究。
在《圣经》中,探寻罪的本源始于人类始祖的沦落。《创世纪》第三章为我们
生,这其中自然包括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强调罪的根源不是在别处,而是在于人
的自由意志之中。人类始祖犯罪的根源不是由于外物的诱惑,而是在于始祖自身
的自由意志。意志自由乃是上帝所赐,它既包括服从上帝的自由,也包括违反上
奥古斯丁创造了“原罪"这一概念。在他之前,并不存在“原罪"(peccatum
的一致,认为亚当所受的惩罚作为有死性在其后代的肉身上继承了下来,而婴儿
的灵魂是无辜。一o“到了396/397年‘致辛普利西安的信》时,奥古斯丁造出了
‘原罪’这个词,首次将‘原罪’一词引入了基督教传统。一。
虽然“原罪一一词来源于奥古斯丁,但是对于原罪进行定义和界定的却不限
<基督教要义》中认为:原罪即“遗传的堕落和我们天性中的腐败……一。布洛切
1页.
·26-
讲述了一个对罪之根源的神话解释。后世基督教神学的种种原罪论也都是由此而
帝的自由,否则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自由。奥古斯丁还通过对婴儿施洗的教义来
证明罪的遗传性质,并认为人类始祖在犯罪之后便将罪孽遗传给后人,因而人生
下来就是有罪的。这也就是“原罪”。
originale)。据一些学者的考察,“在396年之前,奥古斯丁保持与东方教父传统
于奥古斯丁。在众多的神学家中,尤其以加尔文的定义最为简明扼要。加尔文在
①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l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10页.
@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第21
‘
‘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Henri
Blocher)认为,加尔文的定义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原
罪是普遍的罪性;二、原罪属于人类的天性,因而又称为。‘天生的罪’(peccatum
natural);三、由于原罪属于人的天性,所以它是遗传而来;四、原罪来自亚当。"
但是,原罪的本质是什么呢?现代学者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原罪
是指亚当的骄傲(superbia),由于亚当的后代与亚当的合一(solidarity
with),
他们也就由于灵魂的死而分有了骄傲;第二种认为,原罪指从亚当那里遗传来的
贪欲之罪责,它是对亚当的骄傲的一种惩罚;第三种则力图将这两种看法结合起
来,认为亚当的罪导致了其灵魂的死,灵魂的死通过生育被传给了后代,即便是
刚出生的婴儿,也因原罪而没有完整的人格,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先天地背离上
帝。
由此观之,原罪是万恶之源。它因为亚当的背弃上帝而进入上帝创造的世界,
并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代代相传。
三、奥古斯丁的原罪观
对于原罪是什么,奥古斯丁讲的非常清楚:“原罪——就是那从一人入了世界,
又传给众人的罪(罗5:12),也就是那使婴儿也必须受洗的罪,——虽然为数只
是一个,但若把它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许多不同的罪包括其中。其中有骄傲之
罪,因为人会选择处于自己的管理之下,而不在上帝的管理之下。在其中又有亵渎
之罪,因为他会不信上帝。在其中又有杀人之罪,因为他会自招死亡。在其中又有
心灵上的淫乱罪,因为他心灵的清洁会被蛇的诱惑败坏了。在其中又有偷窃之罪,
因为他会把上帝禁止他触及的东西拿来做了食物。在其中又有贪婪之罪,因为他会
贪求需要以外的东西。在其中也有别的可以由仔细反省所察觉"∞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不是凭空想象的理论,而是在自身的生存体验的基础上,
受到了《圣经》的强烈影响,并在奥利金、德尔图良、齐普林、安布罗斯以及希
腊人的思想上,提炼而成的。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可以说在整个基督教史上有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基督教神学增加了一个模棱两可、却广为后世流传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十八卷.
-2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词汇,而且对神学和教会教义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义史学家洛兹曾经这
样描述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在神学史和教义史上的贡献:“是奥古斯丁首次从神学上
澄清了罪、恩典和恕罪等重要问题。也正是奥古斯丁看到了,基督徒一再堕入罪
中,因而在尘世根本不可能过一种无罪的生活。然而,最重要的是,他一反此前
广为流行的、暧味的倾向,确立了教会在赦罪问题上的权威。在奥古斯丁看来,
不可饶恕的罪并不在于某种已然的行为,而是对恕罪的可能性缺乏信仰。"
尽管奥古斯丁神学具有浓厚的心理学倾向,但是原罪论,并不只是他个人体
验和冥想的结果,而是他对《圣经》和教父神学以及他之前的教会教义中关于“沦
落"与“罪"问题的继承和发展。原罪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神学理论和教会教义
学背景。
奥古斯丁之前的神学家普遍认为受造物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而虚无
又总是和“恶"紧密相连,这就成为一种解释受造物为什么是不完美的方法。其
实,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奥古斯丁,这也是导致年轻时期的奥古斯丁转向摩尼教
的重要原因:倘若上帝全善,为什么他会创造一个有恶的世界呢?倘若上帝对于
“恶"毫不知情,那他就不是全知的;倘若他知道“恶’’的存在,却全然不理,
那他就不是全善的;倘若他知道“恶"的存在,想去处理,却无从下手,那他就
不是全能的。“恶修的存在,几乎对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进行了颠覆性的否定。
在早期,奥古斯丁对于平常人们所认为的“恶",进行了整体上的分析:一些
在我们看来是“恶"的东西,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或是从一个更广范围上看,则
是“善劳的。这是它的“恶一的体现,构成了世界整体上的和谐。
既然受造物是上帝创造的,全善全能的上帝是不会允许他的创造物中有恶的。
那又怎会有恶呢,它是什么呢?奥古斯丁在《教义手册》中较为集中地谈了这个
问题:“受造物本出于‘虚无’,被至高的‘是者’上帝赋予了或多或少的‘是’。
它们处身于‘时间,..之中,其‘是’有坠入‘虚无’的危险,其‘善’也有坠入
‘朽坏’的危险。如果说‘虚无’是‘存在’之缺乏,则‘恶’乃是‘善’之缺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
乏。恶并非是实体,却有着杀伤力、破坏力。"①奥古斯丁就这样承认了恶的真实
性及其破坏性,同时又以不可知论的方式,指出我们只能知道它不是上帝创造的
实体,因为上帝所造的都是好的,·它只是善的缺乏、存在的伤口。∞
善的产生,再加上上帝赋予了人和天使自由意志,选择了恶的行为,从而开
始了堕落。
奥古斯丁认为堕落就是指始祖吃禁果。果实是好的。然而上帝却不许他们吃,
原因不为别的,只是想由此证明始祖对上帝的服从是一种精神上的全面服从,而
不是某种利益程度上的顺从。然而撒旦却以蛇为化身,对始祖进行诱惑。它先选
择了夏娃单薄的理性为诱惑对象,诱骗她吃禁果,使她悖离上帝的命令而犯罪。
夏娃不但这样做了,还教唆亚当一样就范。而亚当犯罪的理由只是因为他爱夏娃。
表面上看,亚当也好,夏娃也好,他们的犯罪都是被撒旦诱骗产生的,是被动的。
然而,实际上,从他们有了吃禁果的念头那一刻,心里就开始了对恶的选择,也
开始了自身堕落之旅。分析始祖的堕落,奥古斯丁将人的堕落归结为是受了撒旦
的欺骗,追溯根本原因,就必须要回到天使的堕落上去。
“奥古斯丁在<<创世纪>字解》里认为,恶天使是在受造时自由地堕落的,
但后来他在<上帝之城》中修正了这个看法,认为恶天使起初一度是无罪的,只
是后来才犯罪堕落,没有保持住无罪的状态。他们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意志堕落的,
但其意志之由善到恶这一转向本身却没有有效因。嚣。
我们可以讲始祖的堕落归结为撤旦外在的诱惑,然而正如上面说到,始祖在
受诱惑前就,内心就已经有了动摇。人不谨记上帝的要求,妄图获得所谓的智慧,
以达到和上帝平起平坐,这实际上就是骄傲。这种骄傲不但使他们无视上帝的指
令,也使得他们在明知自己犯错后,不去恳求上帝的原谅,不想根本上改正自己
的错误,只是一味的推脱自己的过错,就像亚当将过错推给夏娃,夏娃将过错推
给蛇一样。表面看来,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过错找到原因,原因甚至听起
来很合情合理。可是,实际上,违抗上帝的禁令却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只要他
①周伟驰.好的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J】.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②周伟驰.好的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J】.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周伟驰.好的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J】.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们付出了行动,他们就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只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始祖的堕落带给后人,也包括他们自己惨重的后果。人类不再生活在伊甸园,
不再真正的自由自在,不再享受着长生不死。相反,‘人们必须要饱受着人间的疾
苦,终生忍受着灵魂和身体的矛盾和折磨。更严重的是,人类从此只有作恶的自
由,被贪婪捆绑一生,终生沉迷在对金钱、权利、暴力这样有限的善上,而忘记
了去追求大善的上帝。堕落的天使失去了真理,而人却将对物质的满足作为精神
上的追求。始祖堕落的同时扭曲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理智不再能正确的
分辨是非善恶,甚至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使得世界充满了谎言和欺骗,就连
人自己的意志,也不再自由的被支配,而是与灵魂做斗争,这也就自然成为了奥
古斯丁最开始精神上皈依基督教,肉体却不愿离开人间的诱惑的原因。
此外由“原罪”引发出的“预定一、“恩典"、“自由意志"则又构成了奥古斯
丁神哲学主要范畴的另一条线索链。
奥古斯丁本人的“原罪"概念并不好把握,因为他总是根据敌手的责难而加
以修正。他自己也没有对原罪下一个最终的、明确的定义。但有的学者还是将奥
古斯丁成熟的原罪论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亚当的罪及对他的惩罚是会遗传的;婴儿的灵魂是有罪责的;婴儿的罪是
真实的、严峻的,是通过生育而遗传的;洗礼是一切人,包括婴儿,得救的必要
手段。刀。
至此,原罪的结果是:有死、无知、邪欲。原罪的原因是人滥用自由意志。
“要么意志是罪的第一因;要么罪便没有第一因。罪不可能归于别人,只能归于
犯罪者;也不能归于犯罪者,除非他意愿之。"。既然自由意志构成了人犯罪的可
能性,上帝为什么还要赋予人这样的能力呢?“因为人本身是一种善,当他按本
性意愿时,他能够达致正确的生活:故自由意志是人完成其本性之善的必要条件,
因此上帝赐给人自由意志。人犯罪必受上帝惩罚,可知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并非
①李校平.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一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唐逸.希坡的臭古斯丁·原罪与自由川.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30·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为使人犯罪。"o
“人类堕落之后,从此失去了永生、知识、不犯罪的能力,这便是蒙罪后人
类的处境。原罪由亚当传给后代的方式,按早期教父德尔图良的学说乃是亚当的
灵魂传给后代,故罪性的遗传与气质的遗传相仿佛,这是基于斯多亚派灵魂观的
一种解说。奥古斯丁则主张,在每个人出生时,上帝单独创造其灵魂。此说更符
合肉体复活等教义,却更难说明罪性的遗传。"o
第四节自由意志的拯救:奥古斯丁的恩典论
正如上文提到的,《协和信条》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来说明“自由意志一,
其中的第三阶段是重生以后,也就是人类得到上帝的恩典,使自由意志得到拯救
之时。
一、自由意志与恩典的逻辑结果:奥古斯丁预定论的产生
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可以说是其自由意志论和恩典论的逻辑后果。人如何能
获得上帝的恩典呢?“奥古斯丁认为人本身无力走这一步,因为蒙罪的、扭曲的
意志不可能倾向上帝。只有上帝的恩典在人心中工作,改变人心的倾向,使人的
自由意志与之合作,方能朝着称义走出第一步。在既信之后所行的善功,也是恩
典的工作以及人与之合作的结果。"。既然使人得救的恩典根本不靠人的功劳,那
么谁能得到上帝的恩宠就只能由上帝来决定了,这也就奥古斯丁所谓的“预定"。
尽管始祖堕落,可仁慈的上帝却并没有完全放弃人类。全人类由于本性的堕落而
破坏了世界的秩序,进而受到惩罚乃是理所当然之事,体现着上帝的公义。上帝
的仁慈将某些人从受谴的人类中拣选出进入天国;未被拣选者,则由于原罪永远
的留在罪恶的团体中。
奥古斯丁首先区分了“预定"与“预知"。他认为,预定之前必有预知,但预
知并不一定伴有预定。奥古斯丁这么区分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如果预定即预知,
①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们.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②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J】.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③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IJ】.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IIIIII
那么上帝肯定会预知到有人干坏事,那么是否上帝也预定人干坏事了?所以,缩
小预定的范围,只预定好事,而不预定坏事,就是必要的了。他还说过,预知就
跟我们的记忆一样,我们记得过去的事,但过去的事并不因为我们记得它们就有
所改变。同样,上帝虽然预知到我们将做坏事,但我们之做此事却并没有受到干
扰,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这样,在奥古斯丁的预定论神学里,人类就被分为三种:
“外面的是‘愤怒的器皿’,处于原罪之下,并且得不到上帝的怜悯;中间的
是称义了但没有坚持到底的人,也即没有得到保守恩典的人——他们一度免于沉
沦,但最终又沉沦回去了;核心处是‘怜悯的器皿’,从一开头就被挑上了的选民,
他们不仅得到了称义的恩典,还得到保守的恩典,直到今生的最后一口气。"o
归根到底,本来一样的人类,这时却一分为二:得救者和依旧沉沦者。这实
际上就暗示了“预定论"的存在:上帝预定了一部分人得救,另一部分则继续保
留着只能作恶的意志。
奥古斯丁的预定论虽然看起来过于严峻,却可用来解释经验事实。因为在现
实的生活中,基督徒虽然只有一部分,其中“真正的基督徒"即圣徒,显然只是
一个极少数。由这个经验事实,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得
救?很容易由此推到极端,推出预定论。对于其它宗教来说,也面临这个问题:
为什么听闻我这个宗教的只有一部分人,信的更是一小部分?因为宗教产生出来,
必然要依据其“规则"或“标准"对人分出高低好坏。从理论上说,所有宗教都
会强调自己的“普适性",让所有人看到自己得救的希望,但在实践上,又都不得
不承认现实的严峻:“有的人就是没办法得救的",“人是有等差的’’。
奥古斯丁在早期讨论原罪、预定、恩典时,有他自己的生存体验上的原因。
当他在服膺保罗神学后,回顾自己皈依基督的过程时,感到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
无不是处于自己的虚无本性和自由意志,而上帝所遣来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一步
步领受了真理之光,并于一个戏剧性的事件一米兰花园中,突然之间得到了上
帝的旨意。也正是这一亲身体验,使得奥古斯丁感觉到他的命运在上帝那里早已
①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口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o∞5.第227-228页.
·32·
‘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Ill
预定,就算他有什么美德,那也都是出自上帝之力,应当归功于上帝。
可是将这种个人的体验和感觉,作为客观的逻辑推及全人类,则必然削减了
恩典与自由意志间的关系,也使得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在当时便引起争议。
二、自由意志与恩典的合作状态:奥古斯丁恩典论的产生
奥古斯丁的恩典论并非突如其来,它不过是当时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的一个
集中反应。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不再仅局限于极少数的圣徒、殉道者、道德楷模和
英雄人物身上,而是扩展到了普通信徒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善意、善念和善行。奥
古斯丁的恩典论里,让上帝恩典的光荣对一切人都开放。在一个无人能自我光荣
的时代,他让以上帝为根基的光荣敞向了每一个人。他认为上帝在每一颗心灵里
都放置了“极重的荣耀”。
虽然“恩典"是和“预定"紧密地连在一起,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论圣徒的预定》中说:“在恩典与预定之间只有这个差别:预定是恩典的准备,
而恩典是赐予本身一。上帝的“预定"和“恩典",是三位一体集体的工作。其中,
圣灵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使它接受恩典,从而实现预定。上帝预定得救的人,
会得到什么样的恩典呢?这个人原本是处在罪性状态中的,被无明和无能束缚着。
虽然他有自由意志,能够进行自由选择,但那只不过是在各种不同的恶之间进行
的选择,而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上帝的福音出现了,圣灵
对人心的禁区,赋予了人类消除“无明’’的能力,帮助人们寻求真理,而这一切
凭着人的能力是无法做到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预定一个人得救,就会先让这个人听道,召唤他,并
让他产生感动,赞同那召唤,服从那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圣灵从一开始就在人
的心里运行,使他注意那召唤,喜欢那道,并赞同之。如果没有圣灵的帮助,人
便会无动于衷,或者有始无终。那些未得到恩典的人,就是如此。因此,圣灵乃
是心志改变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忏悔录》中可以看到,奥古斯丁本人的皈依就生动、如实地体现着
如此完整的过程。原先处于罪性状态中的奥古斯丁,在理智上不能正确地认识上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帝,总是将上帝等同于时空中的受造物,以时空物质的样式来设想上帝,也不能
理解三位一体,在意志上陷于情欲中,肉体与精神相争,人格也呈现出分裂状态。
但上帝借助于柏拉图主义哲学,让他对上帝、基督和三位一体有正确的理解,并
通过安布罗斯、辛普利西安等人和米兰花园的“巧遇",克服他意志的分裂,令他
幡然醒悟。当奥古斯丁回过头去打量他的思想历程时,发现他的每一个正解,每
一个善念,都无不是上帝圣灵工作的结果。他所犯的一切错误,都归于出于“虚
无’’的自己,为此他要“忏悔”自己的罪;他所行的一切善事,都归于创造万物
二
二
的上帝,为此他要“赞美一上帝的伟大。他的存在、理智、道德方面的“更新",
莫不最终处于三位一体上帝的力量。他的理智得到真光基督的“照耀”,除掉了“无
明刀:他的意志得到了圣灵的规劝,除掉了“贪婪",他的存在除掉了“骄傲’’,由
虚弱的“小是"渐成坚强的“大是"。
因此依据自己的生存体验,和对保罗神学的反思,奥古斯丁逐渐形成了他自
己的恩典论。他的恩典论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恩典,即上帝对人的恩典是通过对
人内在灵魂的作用,使人的每一个善念和善行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实则一切的善
皆来自上帝。真正的恩典,也正是这种上帝对人内心的改变。他认为上帝不只是
外在地通过圣经、律法、基督的言行来影响人,还内在地作用乃至主宰人的内心
思想,使人遵从他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人本身的“意志一是“自愿"的,人
之“爱上帝"的“意愿"是在圣灵的帮助下产生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自由的糟二
当然,上帝也是会影响人的意愿的,其步骤为:1)使人产生意愿,产生做某
件善事的意念;2)帮助人进一步产生“达成这意愿"的意愿,并且和人一起工作,
帮助人度过难关,做成所意愿的事,第一步是意念的准备,第二步是行动的帮助。
第一步是提供“愿",第二步是提供“能"。由此我们看到上帝影响人的意愿,也
是出于要替人出主意、帮忙办事的角度的。
奥古斯丁曾经以朋友关系来比喻人和上帝的关系,所谓“知己"就是深知我
们的心意的人,也能够影响我们的决定的人。常常,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知己心意
相通,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另一个人的想法。在知己的情况中,一人对另一人完全
信赖到“言听计从静的地步,也就不奇怪了。不过,从意念的发生,尤其是善念
‘’
第二章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解析
的来源及其运作来看,在一个信徒的眼里,仍旧是上帝的主权高于人的主权,是
“上帝的恩典占了上风"。
“后来,奥古斯丁的恩典论在中世纪发展为对恩典进行繁复分类的教条,同
时中世纪神学亦逐渐退到半皮拉鸠派的立场,即恩典并非先行而与善功同时,既
经蒙罪的人性之中仍有善根。对此的反动,便引导出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预定论。
这些神学自称师承奥古斯丁的预定论,然而奥古斯丁主张思典在人心中工作的一
个不可或缺的过程乃是改变人心的倾向,令人的意志自由地与恩典合作。此种对
人类自由的较多肯定,实较宗教改革派神学更为乐观亦更注重教会圣礼的功用。"
’
国
本章小结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环节,因为它是解释上帝与恶
并存的关键所在。
恶的存在证明了不会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存在,然而这对于虔诚
的基督徒来说,简直是无法容忍的“歪理邪说”,于是奥古斯丁引入了自由意志。
他说:恶是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他在‘忏悔录》中说道:“我意识到我有意志,
犹如意识我在生活一样。因此,我愿意或不愿意,我确知愿或不愿的是我自己,
不是另一个人;我也日益看出这是我犯罪的原因。打那么,为什么自由意志可能背
离善而趋于恶呢?
这涉及到奥古斯丁对恶的理解,那是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立场。在上帝那里,
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都分有了上帝的善,而这善却有着或
多或少的缺陷,这种缺陷就是恶。恶就是善的缺失。当人误用了自由意志的时候,
他没有选择善,那就是选择了恶。而这种选择却是人类始祖留给我们的,也就是
所谓的“原罪"。
上帝创造了亚当,并给了他自由意志,这时候的人类具有选择善恶的自由。
然而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误用或滥用的自由意志,违背了与上帝签订的契约,
①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田.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3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IIIII
犯下了“原罪"。从此以后,人的意志也就失去了自由,只有作恶的自由,没有行
善的自由
人类如果能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原罪"呢?奥古斯丁提出了恩典论:只有
接受了上帝的恩典的人,才能摆脱原罪,重获行善的自由。
‘
第三章自由意志理论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
葺iiiiiiii暑暑i置置眚宣昌葺置iiiiiiiiiii宣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暑置F
IIn
第三章自由意志理论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一、对神学的影响
历史地看,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尽管挣扎,却是富有渗透力的。如何理
解人生存中的自由问题,如何处理基督教徒生存中关于上帝恩典的认识问题,特
别是如何看待基督徒信仰在认识上帝恩典中的作用问题,等等,奥古斯丁都深深
涉足其中。他的思想足迹对于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尤其体现在,
在西方思想史上,曾经出现了一场影响力极深的关于自由概念的论战,即:路德
与伊拉斯谟之间的自由概念之争。
路德在阐述他的思想时,非常清楚自己的奥古斯丁立场。从文字的角度看,
路德在{:论意志的被奴役》这一长篇论文韵中心论点便是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尽
管这样看来,路德和奥古斯丁的思想是相反的,可我们知道奥古斯丁在晚期的时
候,在关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中已经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所以,路德也在他《:论
意志的被奴役》中说:“奥古斯丁……完全与我一致。"而另一方面,伊拉斯谟极
力反对路德否定自由意志的立场。他认为,路德的想法是一种不合传统的想法,
而他自己则坚持着基督教大公传统。因此,为了论证他关于人拥有自由意志的说
法,他求助于教父们,这其中就包括奥古斯丁,他们都支持人拥有自由意志这一
教会传统立场。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思想在这次论战中的深刻影
响力。我们不谈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对伊拉斯谟的影响,就单谈其对路德的影响,
就可看出奥古斯丁的思想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路德是基督教整个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他与罗马教皇主义的斗争
主导了他的生活,而他与伊拉斯谟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则使他在思想史上占据了
重要的一席地位。路德的神学也是在这些论证中提出来的。路德遵循奥古斯丁晚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著作在恩典、信仰和自由问题上的讨论思路,继续从恩典概念出发来理解和说
明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必然会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他在奥古斯丁的基础上进一
步对恩典进行了划分:已显明的恩典和承诺中的恩典。也正是这一划分,使他能
够认识到,信仰是辨识和接受恩典的唯一途径。
作为奥古斯丁主义者的路德,从晚年的奥古斯丁的思路出发,在和教皇主义
者的争论中,反对自由神学从理性出发来认识上帝的恩典,进而指出,人只能通
过信仰才能和上帝发生关系,认识并接受上帝的恩典。路德是这样推论的:“人的
堕落本性驱动人远离善。人既然无法依靠自己而到达善,人就没有自由而言。"①这
也就是说,人的任何选择都是遵循着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却只是堕落后的人的
本性,这样,无论人的选择如何,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恶。这样看来,仅凭自己的
能力,人是永远不会得到善的,也就更谈不上自由了。由此,路德明确地否定了
人有自由的能力,并肯定说,只有依靠上帝恩典的帮助,人才能重获自由的善的
本性。路德甚至更进一步地肯定,只有基督教徒才有自由的可能性,因为只有基
督教徒才能辨认出上帝的恩典,并得到上帝恩典的拣选。
但是这样,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只有基督徒才能辨认上帝的恩典
呢?打沿着这个问题,路德开始深入反思基督教神学的两个关键概念——恩典和
信仰,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一方面,从上帝的角度来说,对谁进行恩典,什
么时候恩典,都是上帝的自由,上帝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人类实施恩典;另一
方面,从人的角度上说,恩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已宣告的恩典"o,顾名思义,
“已宣告的恩典"就是上帝通过让人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堕落本性,也认识到通
过自己的努力是无法向善的,只能祈求上帝的恩典。这样,人就必须认罪,皈依
基督教,仰望上帝的拯救。二是指“神秘的恩典"o,或称承诺中的恩典,因为在
路德看来,就是说这种层面上的恩典是人们无法想象,更不可知的。恩典是上帝
的主权,人们对恩典的实施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等待其降临。否则的话,一旦
上帝的恩典为我们所把握,它就失去了其神秘性,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说,人类就
①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田.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②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m.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田.基督教学术(I--海),总第三期.
If--—————————————————————————————————
‘
第三章自由意志理论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I
能自然而然的与上帝平起平坐了。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路德说基督徒的信仰是建立在已宣告的恩典之
上的了。因为只有人通过上帝的恩典才能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而之后想摆脱罪,
也只能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自然而然,信仰才是得救并获得自由的唯一源泉。
谢文郁在《自由的概念》一文中也分析道,“信仰所指向的是承诺中的恩典,是现
在看不见但将来会实现的恩典。由于这恩典的主权在于上帝,因而人无法知道上
帝以何种方式或在什么情境中给出恩典。同时,当我们接受到上帝的恩典时,我
们也无法判断这就是上帝的恩典的全部。这是一种等待上帝恩典的信仰,其根本
特征是一种接受态度。"
基督徒的自由就是在这样的恩典和信仰中实现的。路德认为,基督徒只有通
过信仰才能和上帝交往,这也就是为什么信仰是基督徒区别于其他人群的主要标
志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信仰的人是无法知道上帝的存在的,更不用说恩典了。
上帝的恩典是在承诺中给予人的,而人也只能在绝对的信任和信仰中去接受它。
正如基督徒称心里恩典是“看不见的东西"。路德总结说,“人的堕落本性把人完
全束缚在罪恶之中,无法向普。这是违背人原始的向善本性的。因此,人必须在
信仰中接受上帝的恩典而获得善,进而满足人的求善本性。只有这样,基督徒在
信仰里领取上帝的恩典,得到上帝的善,获得自由。"①
二、对哲学的影响
由于奥古斯丁的思想已经成为西方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
这样说,在西方哲学家中几乎很少有不受他的思想影响的,诸如笛卡尔、斯宾诺
莎等人都在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上发展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奥古斯丁的自由意
志也成为了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我这里不打算全面细致地讨论近代思想家
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深受奥古斯丁影响的路德的良心意识转
变为近代的自由意识的具体体现上。
近代哲学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开始。“‘我思故我在’传递的中心
①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3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是主体理性在真理判断上的终极性。"o“主体理性被归为思想的起点和判断;
它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他者。或者说,作为判断者,它自己决定自己。这便是所谓
的自主性自由概念。一。
人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意志可以是随意的。今天的你会选择这个,明
天可能就更倾向于其他选择。如果人作为主体理性,可以去判断真理和善,那么
这种随意性就会导致真理和善的混乱,就无法为真理和善定下一个唯一的标准。
斯宾诺莎的“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康德的“绝对命令",黑格尔的“自由
乃是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一,以及马克思的“按照必然性改造世界"等等说法,都是
对这一自由概念的不同侧面表达。圆
’
当然了,只是在形式上服从必然性的自由只是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
是根本上的自由。
在世俗哲学家中,受奥古斯丁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康德了。康德出生在德
国,当时的德国到处都充斥着路德教的思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古斯丁
对康德的影响是在路德的直接影响上间接产生的。尽管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
判》中对基督教的学说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中世纪以来神哲学家对上帝证明的
方法进行了反驳,同时也表明自己对神的态度。但是,他却在《实践理性批判》
中又重新引进了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死和意志的自由这三项基督教的基本信条。
这说明,基督教,特别是深受奥古斯丁影响的路德新教作为德国文化的底蕴,还
是深深地影响着康德。
首先,体现在人本性的问题上。在康德的眼中,人的本性无善恶之分,而是
由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才导致了行为上的善和恶,这一点,康德完全继承了奥古斯
丁的想法。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康德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人的自由意
志之所以能够做出善恶的区分,是因为在人的本性中潜藏着善和恶,这潜藏的善
和恶导致了意志的选择。然而,意志是如何选择善与恶,又如何区别他们的,康
德也不知其所以然。
①张志伟.西方哲学史【l咽.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8页.
@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I-海)。总第三期.
@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阴.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一
,
。
第三章自由意志理论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其次,康德继承了奥古斯丁原罪的观念。认为亚当的罪传给了后人,人人都
有,无一例外。他批驳了某些人认为有些人是没有原罪的思想,认为对原罪的忽
视或否定,就是证明他们有罪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因为罪从骄傲中来,认为无罪
的人,就是骄傲之人,他们无视上帝的存在,企图和神平起平坐,而这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罪。
最后,在主张人有自由意志的问题上,康德也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他们都
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
代价,也只有这样,对人的惩罚才有意义。但是在自由意志决定人行为这点上,
康德和奥古斯丁还是存在着差异的。在奥古斯丁看来,人的意志并不自由,它只
有选择作恶的可能,也由此成为了恶的来源;而康德却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可以
在善恶两者之间进行自由选择的,这里完全没有神的参与,而且,对于善的奖赏
和对于罪的惩罚,都是人类自己的事。由此可见,康德虽然受到神学理论的影响,
但他绝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对现代基督教的影响
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自耶稣、保罗以来形成的福音人
道主义的巅峰。他改写了古代希腊和希腊化时期关于人的定义:重新规范了人与
上帝、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世俗生活与人的信仰生活的关系;他在
新的维度上解释人的理智与信仰的关系。通过奥古斯丁的改造,希腊思想与基督
教信仰几乎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的基督教文明,同时把人道主义思
想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体现在完成了西方人道主义史上的逆转。
奥古斯丁时代的基督教已经从一个备受迫害的宗教团体变为罗马帝国的国
教。对于上帝的信仰不仅合法,而且十分荣耀。奥古斯丁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
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的结合。与他的前辈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奥古斯丁哲学体系中,
已经没有了理性君临天下的威风,理性与信仰最终结合的结果是上帝君临天下。
此外,奥古斯丁的原罪说,第一次把人拉在同一水平上。所有的人,无论是
贵族还是平民,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是人,就都有罪。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要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信仰才能洗清自己的罪孽。原罪说去掉了人们在世俗世界的特定身份,把人
拉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在他面前,每个人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每
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罪人。是否信仰上帝,与人在世俗社会的身份没有关系,
而与如何做人相关。人指每一个人,无身份的人。人可以是奴隶,可以是贵族,
可以是官吏,可以是平民,可以富有,可以贫穷,这些都是世俗世界的身份。然
而,在这个身份之下还有一个更根本的东西,这就是人。信仰至上取代了理性至
尊,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逆转。奥古斯丁认为,如果不能争取恶的解
决如何做人的问题,罩在人之上的有身份的种种名称,例如:公民、战士、英雄、
元首等等,不过如同一个参加假面舞会时的面具而已。越是痴迷于这个面具,人
就越深深地陷入世俗社会沉沦之中,沉沦的人生是苦难的人生。
第二节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的局限性
一、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理论自身的矛盾
皈依前的奥古斯丁,曾一度拒绝接受耶稣。因为他认为,人既然有选择的自
由,那就可以选择接受上帝的恩典,也可以选择拒绝上帝的恩典。他进而分析到,
虽然人的本性已经堕落,但是人还是有进行自愿选择的权利的,人们也往往把这
种自愿当作是一种自由。然而,实际上,就像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的自由依据的
是人类堕落的本性。人的本性已经堕落,怎么可能认识到善的存在,他的任何选
择也就无法满足人求善的目的。因此,这种自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要
想重获自由,唯一的方法只能是等待上帝的拯救。因此,上帝的恩典才是真正的
自由之路,而拒绝上帝的恩典,其结果只能是始终在堕落中生存,根本谈不上自
由。
然而,让我们自信地分析一下奥古斯丁的这种解释,不难发现它在概念上其
实是矛盾的。我们可以这样想一下:当一个人面对上帝的恩典时,如果这个人可
以分清好坏,那么自然就会清楚地看到上帝的恩典带给他的好处,也就自然而然
的选择上帝。也就是说,此时的他是根本不会去拒绝上帝的恩典的。相反,如果
第三章自由意志理论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他拒绝了上帝的恩典,就意味着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坏。由此看来,奥
古斯丁所谓意志的“自由”就变成了空谈。因为只要人知道恩典的意义所在,自
然就会选择恩典;拒绝恩典,只是因为人不知道恩典的好处。按照这种说法,无
论人接受还是拒绝上帝的恩典,人都是没有自由的。因为人只有一个选择,即接
受恩典。
当然了,奥古斯丁作为一位影响着众多哲学家的著名主教,随着其思想的不
断发展,他也渐渐意识到了其中的矛盾。于是他继而谈到,人堕落的同时,丢掉
了意志的自由,也丢掉了善,因此人无法辨认出是非好坏,面对上帝的恩典,自
然也是无动于衷。这就是说,我们辨认上帝的恩典是需要一种能力支持的,这种
能力就是对善的认识,而只有人类重获了这种能力,才能重获自由。“奥古斯丁
认为,人依靠自己是无法恢复这种能力的。但是,上帝的恩典降临到人而把信仰
给予人时,人就能在信仰中辨认好坏,并自由选择上帝。信仰不是人的选择。信
仰本身是上帝的恩典的一部分。"①
但是,奥古斯丁的自由观又一次地把人和上帝的关系问题推到极端:“是人自
由地选择或拒绝上帝的恩典(善)?还是上帝的恩典给人以信仰从而使人能够自
由地选择善?一圆或者我们用一种简单的说法,即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到底是先有
上帝的恩典,还是先有信仰?奥古斯丁的回答是先有上帝的恩典。不过,他又说,
人是通过信仰来认识恩典的。但是,当人的信仰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上帝根本
不存在,又何来的上帝的恩典呢?
奥古斯丁没有处理这个问题,但这也构成了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学说构建
时的另一个局限点——对信仰的过分依赖。
二、对信仰的过分依赖
文到此处,我们不难看出奥古斯丁的整个思想都是建构在对上帝的信仰上的。
他认为,人的生活要想有意义,就必须有信仰。“寻求天主吧,你们的灵魂将活着。"
①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阴。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②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4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帝的“道是永恒的源泉,不会消逝"。奥古斯丁凭借着对上帝的信仰吸引灵魂
的视线,使之把视线转向上帝,从而完成心的重建。人通过信仰上帝完成灵魂的
转向,进行心的重建以后,虽然还生活在世俗世界中,但是,人已经不是昨天的
人了。奥古斯丁强调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把它提到人类生存的首要位置。在
他看来,人如果没有信仰,世俗生活就没有意义,不仅如此,它还使人堕入邪恶
之中。有了信仰,不仅可以使人摆脱邪恶,而且可以使人的灵魂成为善的,并且
沐浴在永恒的、绝对存在的光明之中。
人爱自己超过爱上帝,人相信自己的意志超过相信上帝的意志。人进入世俗
生活以后,由于没有信仰,自由运用自己的意志而造成的进一步堕落。是人成为
自己意志的奴隶的后果。奥古斯丁从自己的心路历程出发来解决理性和信仰的关
系,从信仰与理解的先后关系入手区别了三种不同的思想对象。第一种是只能相
信,不能或者不需要理解的东西,如历史事实。第二种是相信和理解同时起作用
的对象,如相信数学公理和逻辑规则的同时也是理解它们。第三种是只有先信仰,
然后才能理解的对象,这些就是关于上帝的道理。“有些对象必须在相信上帝之前
被理解;但是,对上帝的信仰帮助一个人理解得更多。……因为信仰来自聆听,
聆听得自基督的布道,人们若不理解布道者的语言,何以能够相信他的信仰呢?
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必须先被相信,然后才能理解,正如先知所说:‘除非你相信,
否则你将不会理解’,因此,心灵由相信进而理解。"圆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
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
根本的却是“理解为了信仰",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在奥古斯丁的思想转变过程中,自由意志的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解决
了恶的存在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体现出了奥古斯丁对信仰的过分依赖。奥古
斯丁发现恶的存在几乎完全颠覆了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然而作为虔诚的基
督教徒,他必须要坚持并维护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的形象,这样他就不得不
为恶的存在找寻突破口。其实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矛盾多处可见,然而他对矛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仟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第309页.
②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44-
第三章自由意志理论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盾的解决并不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分析的,而是先设定了一个先决条件一上帝
的全知、全善、全能的,然后顺着这个前提,从其他角度来解决矛盾。
一个人有信仰是好的,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精神上的依托,就像奥古斯丁
在处理挚亲、挚友去世上的态度,信仰缓解了他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痛苦。可是
作为一名著名的哲学家,站在信仰的角度去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则显得不太严
谨。
二
本章小结
::
’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虽说只是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小环节,可对于他之后的
哲学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像路德这样的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出现,
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的结合,也将理性与信仰成为众多哲学家关
注的焦点。
在13世纪以前的经院哲学中,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13世纪时,虽
然托马斯改奉亚里士多德主义并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奥吉斯丁主义的传统并未因
此而中断。它不仅表现在弗兰西斯教派的哲学中,而且在托马斯本人的哲学中也
可以发现它的痕迹。文艺复兴期间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回到奥古
斯丁"看做是改革教会的一个途径。甚至在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流派中,也经常见
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子。由此,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到了近代,笛卡尔“主
体理性被归为思想的起点和判断,即它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他者。或者说,作为判
断者,它自己决定自己。这便是所谓的自主性自由概念。一o,康德也在一定程度
上继承并发展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的贡献固然巨大,然而在他的自由意志思想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性——“自由"概念的矛盾,以及对信仰的过分依赖。
①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明.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4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本文围绕着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对其思想进行了简单地梳理。通过对奥古
斯丁生活的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和宗教的分析,清晰地呈现了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
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又通过奥古斯丁个人的生存体验,如分裂意志的罪性体验、
偷梨事件的堕落体验、生死离别的挚爱体验和米兰花园的恩典体验,重现了自由
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定义是在柏拉图“求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是从上帝创造人开始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创造了人,
的自由,只保留有作恶的意志。由此,自由意志就成为了奥古斯丁用来解释上帝
历史地看,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问题尽管挣扎,却是富有渗透力的。如何理
意志是如何与奥古斯丁个人经历相融合的;作为一名哲学家,仅靠个人体验和社
会环境就建构自己的思想,自然不切实际。在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思想产生之
前,柏拉图就已经对自由的问题发表了言论。奥古斯丁在此基础上,融合了普罗
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及早期基督教思想,建立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观。
但奥古斯丁与柏拉图却对于自由的具体观点产生了分歧。在奥古斯丁的意识中,
真正的自由就在于上帝的恩典。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奥古斯丁个人的生存体验,
使得原本无法相容的两种思想:柏拉图的“求善原则”和基督教的“拯救概念"
在奥古斯丁的自由观中合二为一。
使得人分有了上帝的善,然而人类始祖违反其与上帝的誓约,受到蛇的引诱而偷
食了禁果,于是包括始祖在内的后人就有了罪。这种罪使得人类失去了选择行善
与“恶一并存的关键所在。人类始祖在堕落之时,也丢掉了对善的认识,只留有
作恶的自由意志,其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承受上帝的惩罚。要想摆脱这种伪自由,
唯一的方法就是等待并接受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给人以重生的机会,接受上
帝恩典后的人,将真正地完成灵魂与肉体的和谐统一。
解人生存中的自由问题,如何处理基督教徒生存中关于上帝恩典的认识问题,特
别是如何看待基督徒信仰在认识上帝恩典中的作用问题,等等,奥古斯丁都深深
结语
‘
涉足其中。他的思想足迹对于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如路德与伊
拉斯谟之间的自由概念之争。
由于奥古斯丁的思想已经成为西方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
这样说,不仅在宗教界,是在西方哲学家中也几乎很少有人不受他的思想影响,
诸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等人都在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上发展了自己的观点。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引发的自由观也成为了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当然,奥古斯丁的思想也是有着矛盾和局限性的。我们可以这样想一下:当
一个人面对上帝的恩典时,如果这个人具有辨认好坏的能力,那么就会清楚地看
到上帝的恩典带给他的好处,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上帝。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
下,他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恩典。相反,如果人拒绝上帝的恩典,这只能说明他没
有明确地意识到恩典的好处。由此看来,奥古斯丁所谓意志的“自由"就变成了
空谈。
此外,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生活要想有意义,就必须有信仰。“寻求天主吧,
你们的灵魂将活着。”上帝的“道是永恒的源泉,不会消逝"。然而奥古斯丁却过
分强调了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把它提到人类生存的首要位置。在他看来,人
如果没有信仰,世俗生活就没有意义,不仅如此,它还使人堕入邪恶之中。有了
信仰,不仅可以使人摆脱邪恶,而且可以使人的灵魂成为善的,并且沐浴在永恒
的、绝对存在的光明之中。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古罗马】奥古斯丁.独语录【M】.成官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古罗马】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明.成官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2.
一
[4]【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5]【古罗马】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M】.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
[6]【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M】.周伟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上下卷)【M】.王晓朝译j匕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古罗马】奥古斯丁.恩典与自由——奥古斯丁人伦经典二篇[M].奥古斯丁著作
翻译小组译.江西:江西出版集团,2008.
[9][法】弗朗西斯·费里埃.圣奥古斯丁【M】.卢思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0]【英】汤姆·华森.系统神学【M】罗维伦,钱曜诚译.基督教改革宗出版社,
1998.
[11][德】古爱华博士.赵紫寰的神学思想【M】、.邓肇明译.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
版,1999.
[12]【英】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潮【M】.何菠莎译.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
版,1999.
[13]【美】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奥古斯丁IM].周伟驰译.北京:中华书
店,2002.
1992
[14]车铭洲.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5]王神荫.简明基督教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参看文献
[16]张荣.神圣的呼唤一一奥古斯丁论宗教与人生【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9.
[17]王晓朝.信仰与理性:古代基督教教父思想家评传【M】.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1.
[18]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张传有.幸福就是珍惜生命——奥古斯丁论宗教与人生【M】.湖北: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1.
[20]麦格拉斯.基督教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1]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三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4.
[22]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唐逸.理性与信仰【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许志伟.督教神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孙毅.<圣经>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6]宋希仁.西方伦理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7]张映伟.普罗提诺论,恶------<九章集>卷八章解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28]刘宗坤.原罪与正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0]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1]谢文郁.自由与生存——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观追踪[M】.上海:it纪出版集
团,2007.
[32]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3]李思凡.奥古斯丁的入学思想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
[34]琚亮.恶与罪的生成辩证——论奥古斯丁恶的观念[D】.2008年.
[35]唐逸.希坡的奥古斯丁·原罪与自由【J】.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36]杨茂明.奥古斯丁关于罪恶的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张晓华,李柏玲.奥古斯丁基督教世界观的特质【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6
期.
[38]谈洁.基督教原罪论·,自由意志·道德田.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9]黄裕生.原罪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田.浙江学刊,2003年第
2期.
[40]吴天岳.恶的起源与自由意志:从存在论的恶道生存论的恶——从尼撤的格列
高利<论人的造成>到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J】.西学研究,2003年第1辑.
[41]张荣.语言、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的真理之路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
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42]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J】.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3]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J】.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4]阿肯.奥古斯丁【J】.追寻,2004年第6期.
[45]吴友军.康德“自由意志"的不自由实质——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明.
求是学刊,2004年第5期.
[46]黄裕生.康德论自由与权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7]高岸起.论意志在实践中的作用川.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2月.
[48]夏洞奇.“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两分倾向叨.现代
哲学,2005年第3期.
[49]吴天岳.试论奥古斯丁著作中的意愿(voluntas)概念一以<论自由意志>和<
忏悔录>为例哪.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50]周伟驰.好的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J】.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51]周伟驰.现代奥古斯丁研究叨.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52]赵林.罪恶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原罪一理论辨析阴.世界哲学,2006年
第3期.
[53]何耀斌.基督教的罪及其在悲剧中表现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C54]裴黎黎.自由意志与善恶决断:论奥古斯丁的自有决断阴.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
[55]殷蕾.善恶之间的自由选择——对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学说理论的浅析【J].高等
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56]张严.奥古斯丁“信仰寻求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解读【J】.世界哲学,2007年第1
期.
[57]冉晓丽.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
3期.
[58]周丽璇二浅析奥古斯丁对恶的问题的处理【J】.伦理学研究.
.
[59]谢文郁.自由概念:从柏拉图到齐克果【J】.基督教学术(上海),总第三期.
(二)英文文献
[1]Hannah
Arendt.The
Lifeof
Mind:Two
Willing【M】.London:Secker&Warburg,
1978.
[2]G
R.Evans.Augustine
on
Evil【M】.London:Cambddge
UniversityPress,1982.
[3]Charles
Kahn.Discovering
the
Will:From
Aristotle
to
Augustine,The
Questionof
'Eclecticism’【M】.Berkeley
an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4]Eleonore
Stump
and
Norman
Kretzmann(ed.)the
CambridgeCompanion
to
Augustine
Cambrid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三年前,我从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考入了外国哲学专业,除了有通过考试的
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对哲学这个浩瀚世界的迷茫。
奥古斯丁是我踏入哲学殿堂时接触的第一位哲学家,也是我在毕业之际最熟
悉、最喜爱的哲学家,所以能以他为选题开展我的毕业论文,既是告别,也是为
了新的开始。这其中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导师罗跃军副教授。从选题到搜集资
料,从开题报告到最后的成稿,倾注了罗老师太多的心血,他的悉心指导,帮助
我理清思路,为我指点迷津。借致谢之际,我不仅想表达罗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
更想对罗老师教我为人处事,教我治学严谨的精神,说一声“谢谢老师!”
三年的学习中,我不单单得到了罗老师的莫大关爱,也得到了黑龙江大学外
国哲学专业的王晓东老师、卿文光老师、赵海峰老师、韩红老师等诸位老师的巨
大帮助。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三年的时间是短暂
而有限的,可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导却使我终身受用。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只
能化作一句谢谢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各位同学和朋友们,特别是袁小修同学,他们的关心
和帮助也无形中成为我顺利完成论文写作的动力,因为其中的滋味,只有我亲爱
的老师和朋友们最了解,也最能彼此产生共鸣。
最后,我永远亏欠我的父母多年来对我的无私支持。他们多年如一日没有终
止的爱和支援,我难以回报,带给我的快乐,更支撑我度过各种艰难岁月,我不
知道如何借言语表达,仅想以这篇毕业论文献给父母,期待能够些许减轻我这些
年来对他们的愧疚。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我最最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正是你们的帮助,使我本
不精彩的人生多姿多彩,值此毕业论文答辩之际,谨祝各位老师、朋友们和我们
的家人,身体健康,永远幸福l
更多推荐
上帝,意志,恩典,灵魂,思想,信仰,人类,产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