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发(作者:)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 NO.3
TERRITORY&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9・
文章编号:1003—7853(2012)03—0029—03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姜志梅 ,刘友兆1,张文新2,彭鹏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 ̄95;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依据含山县1995年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变更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的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相关政策、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与家庭是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含
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发展方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主成分分析法;驱动力;含山县
The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use Change of Hanshan Country
JIANG Zhi—mei et al(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rue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nlis article is based on socio-economic statistics and land ch ̄ge data of Hanshan County since 1995.and making quantita-
itvc analysis on the county's mral residentil laand use change which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show that policies of land consolidation,econon ̄c level and industry structure,population and the family arc influence factors.Finely,
making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identil laand about Hanshan County.
Key words:Rural residential land;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Driving force;Hanshan County
在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下,为了有效保护基本农田,国家 2.2.2线性回归
先后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目标和“占一补一” 线性回归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来确定两种或两
的基本方针和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
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本文
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
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指的是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
核心,其变化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村社会的发展及城镇化
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
进程息息相关。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
3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驱动力做了大量研究 】,本文通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进行
3.1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
定性分析,利用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的农
如图1所示,2003年是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
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定量分析后,得出土地整理相关政策、经济
重要拐点,这是由于在2003年前后含山县人民政府及国土资
水平和产业结构、人口与家庭是影响因素。
源局等部门,加大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整理了大量的
本文以安徽省市含山县为例,结合含山县1996~2007年相 农村居民点用地,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2003—2007年迅
关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及线性回归方 速减少。2009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比1996年减少692.93公
法,分析了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为进一步
顷。其中1996~2003年间,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逐年增
合理规划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提供参考依据。
长,从6705.16公顷增长至7054.63公顷,增加了5.21%。
1研究区概况
2003—2009年,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量逐年下降,至2009年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淮丘陵东南、长江中
农村居民点用地量减少为6012.23公顷,减少了14.78%。
下游北岸,东连和县,西接巢湖,南邻无为,北依全椒。区境介
3.2指标选取
于东经117。53 30”至118。13 、北纬31o 24’至3r 53 之间。
从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演变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自
含山县位于合肥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中间,距这4个
然因素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政策是影响农村居
城市均不超过100公里,县域内交通十分便利。全县总面积为
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经专家咨询,结合现有数据,笔者将
1043平方公里,人口45万,现辖8个镇。
含山县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11922.71公顷,其中农村居
民点用地为6676.18公顷,占总建设面积的56%,到2009年变
为6012.23公顷,占总建设面积47.9%,呈逐步减少趋势。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个具有代表性及可比性的社会经济指标作为分析的原始变
量【5】(表1),z。代表农村人口数量(万人),z2代表人口自然增长
率(‰),Z 代表GDP(万元),Z 代表二、三产业比重(%),z5代
表户均人口(人/户),乙代表非农业人口比重(%),z,代表农
民人均纯收入(元)。
2.1数据来源
含山县农村人口数量在2002年前逐年递增,之后总体呈
含山县历年农村居民点土地数据来源含山县国土资源
下降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其人口自然增长情况比较稳定,从
局,而人口、经济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历年统计数据来源于
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o左右,200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含山县统计局等相关部门。
5.1%o。含山县经济发展势态良好,1995—2007年间GDP增长了
2.2研究方法
296763万元,翻了4.7倍。与此同时,含山县工业、服务业等二、
2.2.1主成分分析法
三产业快速发展,所占比重逐年递增。非农人口比重与农民人
主成分分析,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
均纯收入也持续增加。
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原理是设法将原来变量
3.3主成分分析
一
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同时根据实
采取主成份分析法(PCA),应用统计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际需要从中可以取出几个较少的综合变量尽可能多地反映原
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特征根、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
来变量的信息。
贡献率(表2)以及主成分载荷(表3)等数据。
・
3O・ 姜志梅等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用原始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
适应父母与子女分户居住。人El数量增加,而家庭规模逐渐变
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
小,导致了户数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居民点
表4。
用地需求。
由主成分提取分析表(表2)可知,第一、第二主成份累积
3.4.2 2003—2007时段结果分析
贡献率达到92.6%,超过了85%,符合分析要求。第一主成分贡
2000年以来,随着土地整理的实践工作在全国普遍展开,
献率达到69.089%,是主控因子,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土地整理的有关理论研究日益成熟,早期的实践工作也开始逐
到92.6%,基本代表了前面7个指标的全部信息,可以用来解
渐取得成效。2003年,国务院及国土资源部先后出台了《国务
释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6. 。
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
笔者对主成分载荷矩阵实施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旋转
理办法(部令26号)》《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关于
后的主成分负载矩阵(表3),以便更清晰地看出主成分与各变
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等法规政策,
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由表3可知,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
力第一主成分F。与Z (GDP)、Z。(二三产业比重)、z7(非农人口
比重)、z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度相关,这四个要素代表了社会
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第二主成分F1主要承载了z。(农村人
口)、z2(人口自然增长率)和Z (户均人口)的信息,反应了人
口数量、家庭规模等信息。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含
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分为:经济水平与
产业结构因素、人口与家庭因素两类。
3.4结果分析
利用SPSS软件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将经济水平和产业结
构因素、人口与家庭因素分别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做相关
检验,发现1995—2003年,前两者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存
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而1995~2007年的数据,由于P值大于
0.O5,不能通过相关性检验。这主要是由于政策因素,具体分析
如下。
3.4.1 1995~2003时段结果分析
1999年1月1日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在第41条中明确
提出“国家鼓励土地整理”,2000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
项目,国家每年投资数十亿元用于建立土地整理示范区。但是
此时,土地整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概念理论、规划设计、
运行模式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土地整理相关政策法规不完
善、实践经验缺乏、管理缺失以及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之下,
农村居民点用地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粗放式利用方式,布局零
星分散、结构散乱、户均占地面积多、一户多宅、基础配套设施
不全、居民点侵占耕地等问题普遍存在【8】。在此情况下,农村居
民点用地主要受到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及人口与家庭两大因
素的影响。
根据SPSS默认的正规化标准化后的变量数据及主成分分
析,同时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进行正规化标准化后的
值SLand,得到表5。
(1)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因素
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该主成分与农村居民点标准化后的数
值(SLand)得到图2,R2达到O.862(图2),说明在此阶段含山
县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高度
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1995 ̄2003年期间,含山县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逐
步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得农村兴
起了“盖房热”,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农村
居民点用地规模不断增大。因此,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因素是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2)人口与家庭因素
人口与家庭因素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又一影响因素。
如图3所示,人口与家庭因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成正相
关,相关系数为O.7268。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教育水平
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也
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逐渐改变了家族聚居的风俗习惯,开始
保护耕地,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提出了“城镇用地增
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原
则,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坚决贯彻“一户一宅”。这
些政策法规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有了更充分的根据,促进
了土地整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使得之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散漫
无序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含山县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局等部
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加大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投入
力度。2006年,安徽省在全省开展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
工程,使农民过上宽选择1000个左右的村、100个左右的镇开
展试点示范,通过培育特色经济、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发展公共
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等措施,实现产业发展形成新
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
现新变化的目标。含山县陶厂镇、环峰镇及其它乡镇也建立了
多个农村居民点示范区,整理了大量农村居民点用地,也改善
了农村居民点规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各乡镇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工作中,最大的限制因素就
是财政补偿。近年以来,含山县工业逐步发展,形成了建材及新
材料业、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酿造产业、陶瓷产业
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工业强县,建立了省级含山工业园、含山经
济开发区、含山道口工业园和五个镇级特色工业项目集中。含
山县工业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50%的贡献,带动了当地的经
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提供
有力的经济保障。
在宏观政策对农地的管理、控制和引导之下,含山县农村
居民点用地发生了由增到减的重要变化,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
及人口与家庭等因素对其的影响与政策因素相比甚小。因此,
2003年之后,土地整理相关政策与政策执行力度是影响农村居
民点用地面积的决定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上述定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土
地整理相关政策及执行力度是影响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
化的决定因素,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因素、人口与家庭因素是
影响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
展,含山县国土部门在充足的经济保障下,根据国家政策严格
控制及规划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规划政
策的实行,减少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提高了农村居民点用
地效率,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加快含山
县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居民点整
理进入良性循环。
4.2建议
4.2.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产业,继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含山县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进程的前提条件是政府
拥有充足的整理资金。在乡镇调查时,发现目前农村居民点用
地整理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足够的补偿资金,无法满足农民的补
姜志梅等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31・
表1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表
表2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表5两大主成分的分值表
第一主成分FI=O.269ZI+O.329Z2+0.415z O.302Z4-0.412Z ̄-0.447Z ̄+0.432Z7
第二主成分F2=一0.562ZI+O.461Z2+O.263Z3+O.540Z4+0.242Z ̄-0.086Zd-0.212Z7
蠢蠹 Itt l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
3
图2 1995--2003 ̄-F1- ̄SEand关联图
一 y—u・ U .kI五 、L uI
Component
7200
_.—
R。=0
.
8662
1 2
堕7000
I、
2
位6800
.
一
, 一\
…
6600
l
一
/・
■
6400
\
0
>
6200
2 4 e
—
6000
1
,●
●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
图3 1995—2003年F2与SEand关联图
和村集体将采取的措施,强制贯彻一户一宅的政策,保障农村
2
y= U. f廿'J-X— U.1上j
居民点用地的合理使用。
=0.7268 ・
参考文献:
1
.
/.
f1]lf ̄义华,姜廷宪,邱道持,周林,魏薇,谭力.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及
/・
驱动力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2(3):146.
0
[2惆飞,陈士银,钟来元,吴明发.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及
驱动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2).
/
l 3 5
[3]陈海索,伍世代.福清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宁夏
—
1
。/。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
【4]汤永鸿,杜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一以石家庄市为
—
2
例【J】.2010,38(25).
偿需求。含山县应根据各镇实际情况,继续实行优惠政策招商
【5】李晓刚,欧名豪,许恒周.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
引资,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一些低污染高产的优质企业入驻,势
以青岛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
必会带动经济发展,为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土地整
【6】胡贤辉,杨钢桥,张霞,邱杰.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驱动机制
理提供资金保障f91。
研究一基于湖北仙桃市的实证【J】.资源科学,2007,29(3).
【7】张文新,赵俊峰,梁进社,庄立.大城市近郊区耕地流失的驱动机制
4.2.2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
与保护策略一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9,8(1):
目前,含山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大约为180m2,高于
10~12.
国家150m 的上限,尚有人均30m:的整理空间。因此,在资金
[8】葛雄灿,张三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地理,
充足的前提下,含山县在现有的整理成果上,需要进一步加大
2002,12(22)增刊.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力度,继续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
【9]彭鹏,姜志梅,冯松松.含山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J】.小城镇
终使含山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
建设,2011(7):63.
之内。
作者简介:姜志梅(1987一)。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土地
4.2.3坚决杜绝一户多宅,强化农村居民点“建新拆旧”的管理
信息系统。
签订“建新拆旧”协议的方式在江浙一带得到了较多的应
(2011-09—12收稿S编辑)
用。这种方式要求村民在获得新宅基地的同时签订一个“建新
拆旧”的协议,明确了拆旧的时间限定和宅基地退还的状态,
并特别强调了村民如果不按照协议退还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更多推荐
农村,居民点,用地,含山县,整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