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发(作者:)
丹霞山岩石成分
丹霞盆地岩石地层由什么组成?
丹霞地貌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地貌与外
力共同作用的影响。丹霞地貌的岩石主要由
层状红色砂岩、砾岩、页岩、泥岩等沉积岩
组成。白垩纪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
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
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
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
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
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
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物中的铁离
子不断进行交替的氧化还原,因而形成了色
彩不同、岩性各异的层状地层,并且大面积
分布,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
物质基础
构成岩石属于沉积岩,由陆相红色砂砾
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
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
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
型发育而得名。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
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
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
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
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
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
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
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
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
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
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
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
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与众多的名
山相比,并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大,但它集
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一身,具有
一险、二奇、三美的特点。
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
量石膏,呈红色,是红色砂岩地形的代表,
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沿层次可以划分为上、
中、下三层以及锦江风景区、翔龙湖和被誉
“为天下第一奇景”的阳元山风景区。
丹霞山的上层是三峰耸峙,中层以别传
寺为主体,下层以锦石岩为中心。上层有长
老峰、海螺峰、宝珠峰,阳元山和阴元山。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
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
方面的研究,在全国的丹霞地貌区是最为详
细和深入的,向来都是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
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基地。
丹霞山地貌几乎包含了亚热带湿润区
所有的种类,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
差,错落有序。山间的高峡幽谷,古木葱郁,
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
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
柔情。
更多推荐
形成,红色,地貌,地层,岩石,崩积,沉积,锦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