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发(作者:)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及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理解各项措施的作用。

3.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一、起用王安石 ┄┄┄┄┄┄┄┄①

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②

(2)内容

(1)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④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

地主也不例外。

⑥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2)内容

(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①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马,可减免部分赋税。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 ┄┄┄┄┄┄┄┄③

(1)目的:为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等。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设置武学、医学、律学,培养专门人才。

③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中下级官员。

①[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积极开源,增加政府的收入,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和对内

镇压的能力,巩固封建统治。

②[思考] 李常见到李定时,问他:“君从南方来,人民对青苗法是怎样说的?”李定说:“人民感到便利,

无有不欢喜的。”

人民为什么感到便利欢喜?

提示:青苗法规定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所以农民感觉方便;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

的盘剥,所以农民感到欢喜。

[点拨] 市易务具有平抑物价、提供商业贷款、推动商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能。但也存在着为追

逐贷款利润而沦为高利贷机构的可能性。

[点拨] 王安石采取富国之举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质是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发

展生产。

③[点拨] 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

定的借鉴作用:一是培养和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二是注意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

[小结]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

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来挽救统治危机,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主题一

[核心必记]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2.免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加。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

[史料印证]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

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

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

该法实施的目的是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

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

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

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

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

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

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

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

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

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

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

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

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

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

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

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

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

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对点巩固]

抑制土地兼并。

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主要表现

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提示我们:

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

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

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

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思考: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

是什么?

提示: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了

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

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解析:选A 题干材料指出了国家财政困难的原因,提出国家财政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并指出财政收入

与国家安危的关系。但没有提出改革经济制度的思想。

主题二

[核心必记]

1.理财措施的特点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

者和大商人。

(2)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2.整军措施的特点

(3)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1)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2)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3)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史料印证]

材料一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

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

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

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

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

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

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

矣。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

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

用民兵,乃立保甲”。

材料二说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初衷是解决

国家财政困难,但图片中的内容反映出保甲

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兵役负担,引起了

一些人的不满。

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的理财主张:国家控制

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材料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

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

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对点巩固]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重大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有( )

①发展农业生产 ②实行富国强兵

思考:材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

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

科举考试的?

提示: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

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③选拔实用人才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 ①②③是两次变法的共同点,④加强思想控制只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一、选择题

1.“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选C 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由政府按每户富

人物

王安石

苏辙

A.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

解析:选A 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

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

苗法,故A项正确。

3.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

足”。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 )

A.免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解析:选D “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

政府的收入。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打击了

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

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

A.市易法 B.募役法

C.均输法 D.青苗法

裕程度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2.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言论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解析:选C 准确理解材料,尤其是抓住关键词“运输”进行理解分析。

5.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解析:选A 保甲法规定:农民十户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

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故本题选A项。

6.铠甲(如图)在作战过程中对保护将士的人身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铠甲的质量,王安石规定

武士的铠甲和武器必须由下列哪一部门监督制造( )

A.户部 B.度支部

C.军器监 D.盐铁部

解析:选C 王安石强兵之法中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7.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他在改革中实行“贡举新制

”,主要新在( )

①废除明经科

②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③加大诗赋在考试中的比重

④设明法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D 王安石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③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

8.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他希望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

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

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

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

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

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措施。指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3)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存在的问题。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导语和材料信息,从政府收

入、农民负担、土地兼并等角度分析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业”相关措施即

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进程、用人、农民利益等方面分析。

答案:(1)首要措施:理财。

主要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

(2)举措: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3)问题: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更多推荐

变法,政府,农民,增加,材料,改革,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