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发(作者:)
古汉语兼语句结构试析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兼语短语也是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
前一个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后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含有兼语短语的句子即为兼
语句。其常式(基本形式)为:……谓1+兼语+谓2……谓1,由“使”、“令”、“教”、
“劝”、“俾”等表使令意义的动词充当,有人称之为“助动词”。如:
1.王使人来。(《孟子·公孙丑下》)
2.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3.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
4.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梅花岭记》)
5.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谓2:一般也为动词,如是及物动词往往后接代词或名词等充当宾语。如:
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崤之战》)
7.公使阳处父追之。(《左传·崤之战》)
谓2:也可由形容词、代词等充当。如:
8.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9.鞣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古汉语兼语短语的形式非常灵活,除上述常式外。还有几种变式:
一、兼语变位式。这种形式是在常式的基础上把兼语移至谓1前或谓2后,
以强调兼语。如:
1.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齐物论》)
例1前一分句“形”本在“使”后,移至“使”前,且在句首表强调;后一分句中
的“心”亦然。
有时在兼语提前之后,原来的位置上用代词“之”替代。如:
2.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大夫。(《荀子·君道》)
“上贤”、“次贤”、“下贤”分别为三个分句“使”后的兼语,移至句首后,原来
的位置上用“之”代替,这样的“之”可视为“形式兼语”。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自”为兼语,移至“令”之前表强调。
偶有将兼语移至谓2后的。如:
4.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先进》)
“民”是兼语,本应在“使”后,按常式应为“可使民足”。
二、谓语紧缩式。这种形式是指在常式的基础上把谓1、谓2,压缩为一体
——使
动词,后接兼语构成“使动词+兼语”的形式。
由于使动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的灵活运用,古汉语著作一般称之
为“活用式”。王力先生认为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
内容”。笔者认为,如果把常式兼语句看作是“谓1宾”、“主谓2”的顺向套接,那
么“使动词+兼语”式则是“宾”、“主谓2”的逆向叠加。试比较:
在“使动词+兼语”这种形式中,使动词一身二任,它既具谓1的使令意义,
又有谓2的固有意义,似乎也可称为“兼谓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等都
可以活用充当,这就是“使动用法”。这类句子非常简练,它不仅兼语施受集于一
身,而且使动词又是谓1谓2的紧缩。如:
1.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序》)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3.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例1“惊”、“泣”是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带宾语“天地”、“鬼神”后,
分别为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按常式说应为“使天地惊,使鬼神泣”。
例2“斗诸侯”不是指与诸侯斗,而是使诸侯相互争斗。“斗”这一动作的发出
者是诸侯。
例3“富贵”形容词用作使动。形容词不带宾语,用作使动表示“使……怎么
样”。“富贵将军”,即“使将军富贵”。
例4“臣”为名词用作使动。“臣仲尼”即“使仲尼为臣”。
不仅一般名词用作使动,甚至专有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如:
5.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6.是欲刘豫我也。(《上高宗封事》)
“吴王我”,使我像吴王一样被刺杀,吴王即被专诸刺杀的吴王僚。“刘豫我”,
使我做刘豫那样的投降者。
专有名词作使动用法,往往概括某一历史事实,含有比况意义。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词后接兼语,要与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细作区别。试
比较:
吾从众。(《论语·子罕》)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浑邪王率众降汉。(《汉书·张骞传》)
贼以刃胁降巡。(《张中丞传后叙》)
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
瓠丘。(《左传·襄公元年》)
楚师宵溃,晋降彭城而归诸宋,以鱼石归。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例7上句“从”是一般动词,“从众”即“随从一般人”;下句“从”是使动用法,“百
余骑”是兼语,“从百余骑”是“使百余骑随从”。
例8上句“附”是一般动词,“归附”的意思,“附曹”即“归附曹操”;下句“附”
是使动词,“附远”即“使远方的人归附”。
例9上句“降汉”是一般的动宾关系,“降汉”即“投降汉朝”;下句“降巡”是使
动词后接兼语,“使巡降”之意。
例10“彭城降晋”、“晋降彭城”,记载的是同一件事。上句“降”用作一般的及
物动词,下句“降”用作“使令”的意义。
判断是“使动词后接兼语”还是“一般动词后接宾语”主要看动词后面的名词
或代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一般地说,如果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
则动词是一般用法,前后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如果其后是动作的发出者,动词
则往往是使动用法,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是兼语,前后构成使动词后接兼语的形式
即谓语紧缩式兼语结构。
谓语紧缩式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当使动词本为及物动词,其宾语往往出现在
兼语后,从而构成“使动词+兼语+宾语”的形式。“使动词”与“兼语”是动宾关系,
“兼语”与“宾语”是施受关系。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3.晋侯饮赵盾酒。(《左传》)
4.驱民而归之农。(《论积贮疏》)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师说》)
例1“秦”与“曲”不是偏正关系,而是施受关系,“曲”是“负”的宾语,又因“负”
用作使动用法,“负秦曲”即“使秦负曲”——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同理,例2“失孤望”即“使孤失望”。
例3由具体语境分析及相关异文比较可知,并非晋侯饮用赵盾的酒,而是晋
侯让赵盾饮酒。“饮”是使动用法,”赵盾”与“酒”为施受关系,“饮赵盾酒”即“使赵
盾饮酒”。
例4“归”为使动用法,“之”指代“民”,“之”和“农”为施受关系,“归之农”即“使
之(民)归农”。
“使动词+兼语+宾语”形式很容易被当作双宾式理解,须仔细分辨。例5“授
之书”是一般的双宾式,“之”和“书”都是“授”的宾语。而“习其句读”中“习”为使动
用法,“其”与“句读”为施受关系,“习其句读”即“使其习句读”。
三、兼语省略式。这种形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常式兼语句“使”后省略
兼语;二是在谓语紧缩式使动词后省略兼语。前者如:
1.公使谓之曰……(《左传·崤之战》)
2.使归就戮于秦。(《左传·崤之战》)
3.急解令休止。(《促织》)
后者如:
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道》)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例1、例2、例3这种在“使”、“令“等后省略兼语的情况非常普遍,有人认
为“使”就是“派人”的意思,兼语已包含其中。
例4“鸣”用作使动,后本应接兼语,根据上下文很容易补出兼语“之”。
例5“贫”形容词用作使动,其后本应有兼语“之”,这里省略。
例6“可烧而走也”的主语应是“我”,指孙权一方,这里因自述而省。考察“我”
和“走”的关系,显而易见,“我”不是“走”的施事者,不是说自己一方如何逃跑,
而是说如何击退对方。因此,可推断“走”本应接兼语“操军”或“之”,这里省略,
“走操军”即“迫使操军逃跑”。
不难看出,兼语省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很容易补出,并不影响语义的准确,
反而使语言简练利索。
(王志生,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学)
更多推荐
兼语,动词,宾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