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微的英文译语怎么说-supply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桌子的英语单词)学教育
2012.11
语言研究
从英文诗歌和日语俳句翻译看诗歌翻译中的律韵与意韵
王杏云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摘要]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是按原文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是按原文韵
律翻译还是按国人作诗习惯译成五言、七言等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俳句翻译和英诗翻译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分析探讨,主张在翻译上遇到音韵和意蕴难以并取时,采取意韵为先更符合人们的欣赏需求。
[关键词]意韵;一仆二主;俳句;英诗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对国外文学作品做翻译时,尽
可能做到贴近创作者的原意,风格也
尽可能接近原著者的风格,也就是在
意韵上尽可能忠实于原文。这是很多
翻译者非常费工夫也不容易解决的问
题。因为不同的国家,语言和文化的
差别的存在,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这
就使得完全对应原文原意的翻译基本
不可能,那么就只有尽可能接近原文。
中国吸收外来文化比较显著的两
个时期,一个是汉魏时开始的佛经翻
译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吸收。文化的吸
收必然伴随文献典籍的翻译。在中国
的文字和文学发展过程中,从印度来
的佛经对中国起了非常大的影响。而
佛经想要在中国传播,则必须翻译成
让中国人易懂的内容。在印度佛经为
方便人们的诵读和记忆,一般都有很
强的韵律,而梵文本身属于多音节文
字,它的韵律主要通过音步来体现。特
别是需要咏唱的部分,一般会行数固
定音步固定,为了方便人们记忆有些
地方反复咏唱,类似汉语中的排偶句。
那么对于有韵律的咏诗,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 在翻译成汉
语既要照顾到原来梵文的含义,又能
做到汉字与梵文的音节对应才能方便
咏唱,这样,就出现为了照顾音节上
的对应,出现很多凑字,使得文章看
上去繁琐,而且很多梵文的原意都消
失了。
所以有鸠摩罗什高僧传本传说:
什每为(僧)论西言辞体,商略
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
商体约,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
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
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
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
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也就是说,由于语言文字不同,诗
歌表达所用的音律,句法构成完全不
同,将梵文翻译成汉文,虽然意思表
达出来了了,但有嚼人剩饭,令人作
呕的感觉。
但是在佛经中的咏唱部分,翻译
成汉文,音节不对,歌唱时就不那么
朗朗上口,包括诉衷情古诗 现在流行歌曲的翻唱,
人们一般采取音韵对仗的方式。例如:
日文歌曲中的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
该句译成汉文可以有多种译法,但
是我们从传唱的歌词可以看到译者有
意照顾到音节对应:
任时光勿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ときのながれにみをまかせ
忠实原音节的翻译,使得歌词押
着韵脚,更是朗朗上口。
在古梵文中比较常见的咏重阳节手抄报简单易画 唱文大
多为八音节,十音节,十一音节,十
二音节,对应音的节拍翻译时,像经
中偈颂部分,则易翻译成汉化诗的四
四对仗,五五对仗等形式,很多情况
下也出现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的情况,所以有唐代七言律诗的繁荣
与佛经翻译有很大的渊源的说法也不
无道理。
但是如果做不到音节的对应,那
么一般的译者就会选择意译。从东晋
的高僧到现代的翻译者大都采取这种
方式。
近代是我国加速吸收外来技术和
文化的时代,在近代翻译大潮中,除
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典籍需要翻
译,文化思潮方面典籍的翻译也是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时所从事主要的
翻译为西文和日文的翻译。
中文是单音节文字,而所面临的
西文和日文都属多音节文字,音节上
不同导致语言的韵律上有很大的区别,
另外文法构句上也有极大的区别,比
如说汉字注重单字的结构,而动词的
使用相对来说比较自由,而西语几乎
78
都是以反映音节为主,文法的构成大
同样的翻译反映在日文的俳句上,
都属印欧语系,每一种语言虽然相似,
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俳句翻译中影响
但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严密的逻辑从
较大的当属周作人。周作人曾经说到
属结构在支持,因此,助词,副词,介
日本俳句的三种境界:“一是高远淡雅
词,特别是动词的使用普遍不像汉字
的俳境,二是诙谑讽刺,三是介在这
中的动词那么自由。而日语则在主要
中间的蕴藉而诙诡的趣味。而他自己
的语序上与汉字有着比与西文更大的
显然是更倾心于融“雅趣”与“谐趣”
区别,有点类似汉魏时期翻译佛经时
为一体的第三种境界的。但是,要把
的所谓“胡语尽倒”。除此以外,多音
俳句的意境翻译出来,还要兼顾俳句
节的日语与单音节的汉字在翻译对应
的韵律,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勉强
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反映在诗文的
把俳句译成汉化的五言或七言诗,俳
翻译方面,更是原文和译文难以并重。
句原有的意蕴基本也就失掉了。
在近代诗歌中,以兰德的一首诗
以芭蕉的俳句的翻译为例,当时
为例,这在英文中是有韵律的,采用
诗坛上对松尾芭蕉的《古池》「古池や/
的是典型的五步韵。也就是按英文的
蛙飛びこ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翻译 む/水の音」一诗有几种译法:
轻重音确定的五步韵,但是翻译时如
田汉采取传统“五言”的句法,曾译
果照顾音律,翻译成汉语,很难保留
为“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周
其原来的音律,那么可能有加一些汉
作人译为:“古池——青蛙跳入水里的
字来凑成汉文风格的五言诗或七言诗,
声音。”成仿吾则认为应该保留俳句原
诗中原来的意蕴可能就丢掉了。而取
有的音节,译为:“仓寂古池呀,小蛙
义的话,跟雪有关的古诗 则可以散文诗的形式最大限
儿蓦然跳入,池水的声音。另外也有
度保留原文的意蕴。杨绛采取的是这
英文的翻译:“Anoldquietpond‥A
种方式:
frogjumpsintothepond,Splash!Silence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again.”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就上面几种翻译,笔者反而认为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最贴近原文意蕴的应是该句英文,田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汉的翻译的前提认为俳句是诗,所以
刘元采用的五言诗,取词和用韵
翻译时采取汉化的翻译方法,但是该
考虑进去的话,原诗的韵味失掉不少,
诗无论怎样看都侧重对画面的把握,原
当然这是个人的理解。
有的意蕴却很难找寻。周作人的翻译,
吾生信无争,孰值余与搏?
不加注释,则显得过于直白,很难把
造化吾所钟,次而乐艺苑;
握该句诗要表达的准确内容,和其以
吾已暖双手,向此生之火;此焰
往的俳句翻译时惯用的语气助词搭配
日衰微,吾今归亦安。
的风格,有些差别,俳句创作者创作
而最后的绿原的翻译无论如何都
时咏叹的心情没有任何痕迹。成仿吾
让人有半途而退的感觉。前两句不管
的翻译则忠实地依照原文韵律翻译,
是否和韵,字数上是做到了符合汉语
【ふるいけや/かはずとびこむ/みず
的诗的对仗,而末两句首先是字义上
のおと】即5/7/5节拍,咏叹的感觉出
不容易找到音节和音调完全对仗的汉
来了,但是总是有不够洗练的感觉。为
字,最终落实到翻译上,也只能算作
什么会这样呢?究其根本,还在于日
意译。
文属于多音节文字,而汉字属单音节
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
文字,在注重韵律的诗歌二十四诗品作者 中,日语中
我爱大自然,艺术在其次。
多个节拍可能对应的汉字只有一个,完
且以生命之火烘我手,它一熄,我
整的俳句在日本人是诗,但是译成汉
起身就走。
语,很多就是一句话。在中国近代翻
同样是意译,不同的译者,不同
译论上普遍认为周作人对日本俳句的
的理解,个人风格就出来了。如果说
翻译对以散文诗题翻译诗和创作诗都
翻译作品是同侍二主,同时看不同人
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其翻译的日本‘小
的翻译,作为欣赏译文的人来说,则
诗’在中国文坛上,始终只有翻译,而
看到不同主人的风格,而同时,我们
极少有创作。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创作
欣赏原作本身,又会有自己的理解。现
这一句的短诗呢?笔者认为这跟中国
代人看外文诗,也只能通过自己熟悉
人对诗的既有的概念有关。我们称诗
的白话文来理解,所以译成适合原意
为一首诗,构成每首诗的大的单位是
的散文诗就目前所看到的译作来看,反
句,然后是里面具体的音节。俳句翻
而是最合适的。
译过来,怎么看都是一句话,一句话
2012.11
学教育
怎能称‘诗’呢?虽然包括周作人,还
有很多其他的文艺评论家都一律称俳
句为小诗,但是这都不如日语本身对
其下的称谓准确,即俳句。也就是连
歌和俳谐的发句。像这样的一句话,用
一首诗来定义,则要颠覆中国人对诗
歌概念的理解了,所以,对待外文诗,
很多时候我们欣赏它反倒强过用自己
的文字硬把它翻译出来。
如果对外文诗歌的音韵难以融合
到本文的诗歌中,换一种体裁是否更
容易表达我们的情感呢?像日本的小
诗,虽然在诗体上并没有在中国形成
一种独特的诗体,但是,诗歌可以用
散文诗的方式娓娓道来,在新诗的创
作上无疑不是对中国近代诗,特别是
自由诗创作上起了重大的影响。所以,
这也是由古至今,人们在翻译上遇到
音韵和意蕴难以并取时,大都采取意
韵为先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
1
《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著,北京出
版社,
2002
[]
2
《一茶发句全集》,小林一郎编著,
长野乡土研究会,
2009
[]
3
《三位老人一首诗》,
http://www.
/content/07/0425/11/9601_465
作者简介:王杏云(—),女,河
1973
南焦作人,日本甲南女子大学言语文学硕
士,现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
方向:东西方文化比较、日语教学研究。
79
. All Rights Reserved.
细节的英文译语怎么说-评论英文
更多推荐
松尾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