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炔的英文翻译英语怎么说-carrier是什么意思


2023年4月19日发(作者:莱卡我型我show)《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
第一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3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朝代:清代
作者:林则徐
原文: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
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
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
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
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
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
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
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
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
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
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
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
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
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
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
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⑦以:用,去做。“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
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
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⑧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⑨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⑩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
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
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
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
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
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
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
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
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

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
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
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
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
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
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
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
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
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
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
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
“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
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
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
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
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
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
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
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
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
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
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
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参考资料:
马骥评.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乡情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01月第1,:第270页.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
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
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
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
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
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
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
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
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
为我送行。
注释:

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
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
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
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
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
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⑦以:用,去做。“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
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
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⑧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⑨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⑩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
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
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
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
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
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
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
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
“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
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

教诲。“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
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
胸怀广阔,气势豪迈。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
回乡之日的谰言。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
略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
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
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
林则徐〔清代〕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
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
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
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
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
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
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
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我被流放伊犁,正是
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

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
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
立:成。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九垓(gi)。九州,天下,这句
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
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儿童:指幼稚无
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
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
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
回来之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以:
用,去做。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
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
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
故。
其一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
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
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
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
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
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
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
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
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
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
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
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

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
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
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
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
“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
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
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
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
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
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
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
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
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
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
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
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其二赏析:
诗人因抗英禁烟被贬,远戍伊犁,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但临
行与家人告别,深恐家人担忧,又需笑言相劝,故开首二句强作欢颜。
然而这也的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诗人自信
抗英禁烟有功无罪,历史自会做出公正结论,面对贬谪问心无愧。
“时事”二句便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人不能生而知之,要想办成一
件事,总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波折,包括犯错误。这也是对家人子女的
教诲。“风涛”一联以轻蔑口吻讥讽英帝国主义国中无人,外强中干;
而自己正好借远戍之机游遍全国,了解情况,寻求抗击侵略者的方法,
胸怀广阔,气势豪迈。末二句针对朝中投降派幸灾乐祸,说自己永无
回乡之日的谰言。表示自己一定会安全返回家乡,返回首都,再与侵

略者一决雌雄。“儿童轻薄语”五字生动刻划了那些卖国小人的卑鄙
行径,表示出作者对他们的无比蔑视和嘲笑。全诗虽有眷恋故乡之意,
却毫无小儿女悲戚之态,雄健豪劲,不失民族英雄本色。
林则徐
林则徐1785830日(乾隆五十年)~18501122
(道光三十年)楚楚动人的意思 ,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
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
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
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
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
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
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
第二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林则徐
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3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作者
林则徐(公元17818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
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纳兰词全集 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
人,清嘉庆进士。183812月底,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
前往广东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
水师提督关天培,与英美鸦片贩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英国驻华商
务监督义律及外国烟贩缴出鸦片,共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
毁。
同时,林则徐等大力整顿海防,加强战守,组织团练水勇,并多
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
840年,英国借口保护通商,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等

在广东指挥军队坚决抵抗,多次击退英军。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
投降,反将林则徐撤职,另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
841年英军攻陷广州,占领香港,次年又攻陷上海、镇江。清政
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842年,林则徐被遣戍x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
为唐诗精选100首7言绝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
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
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
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背景
林则徐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抗击英军,震撼中外,成为
一代民族英雄。然而,清政府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反移罪于林则徐。
18428月,林则徐忍辱负重,自西安启程赴x疆戍边。
赏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千斤重担,激烈斗争,使自己心神长久疲惫。“力微”则是谦词。
如果再一次用尽衰弱的体力和平庸的才智,那一定支撑不下去了。这
显然是安慰家人的话,言外的意思是贬赴x疆,就不会再“久神疲”
了,否则反而会“定不支”的,你们放心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难道林则徐安于戍边赋闲吗?当然不是。如果利于国家(的事),
自己就会不顾生死(去做的),岂能考虑祸福而躲避或者追逐呢?
迫于时局,自己只能退一步,韬光养晦。这是政治家的政治智慧,
于是有下面两句。“生死以”,即“以生死气份“避趋之”,即“之
避趋”,这里“之”同“以”,“以避趋”来对待“祸福”。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谪贬在家(而不治更重的罪)那是皇恩厚重,而当戍边之卒刚好
适宜退隐在家。
这是在皇权高压下的官场话,只能这样说,也是退一步宽慰家人,
言下之意是:比坐牢杀头好多了,自己戍边养拙也不算坏啊。这样说,

可见诗人宽慰家人的拳拳之心。终于,诗人化苦难为一笑,特地对妻
子说了知己话。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特地给老伴讲了古人的故事,请妻子试吟一首诗,来“断送
老头皮”。
堂堂钦差大臣,同老伴讲故事,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
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
怀。
小结
这首诗,从自己“久神疲”的身体说起,既述自己的心情和追求,
又说容易为家人接受的宽慰言语,最后还戏说老伴,表现了诗人在蒙
难背景下的为国为民的情思和眷恋家人的浓浓亲情。诗中有警句,有
戏语,亦庄亦谐,富有魅力。
练习
林则徐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
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
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
维新思想的先驱。
21842年,林则徐被贬戍x疆伊犁,在西安家人告别时宽慰家人
的诗句是: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3能够表达诗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
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二避后驱前”的诗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4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深厚的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第三篇:示三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示三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示三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译文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
外家:外公家。
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
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归近:归期临近。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
情。
略:全,都。省(xing):识,记得。
哂(shn):微笑。
了知:确实知道。
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
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
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
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
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
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
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

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
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
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
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
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
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
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
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
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
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
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
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
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
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
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
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
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
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
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
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
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
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
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
故尤为珍贵。
陈师道论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后山诗话》)

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好诗。说它朴拙,因为全诗没有典故,
没有藻饰,章法平直,句法简洁,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说它感人,是
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挚敦厚,绝无造作虚饰。然而此诗
虽不炼句而炼意:首联写久别重逢之情极为生动,尾联则活画出疑信
参半之心态。用极简洁的诗句刻画出复杂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陈师道做诗追求古朴,讲究锤炼,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黄
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句,因此,他的诗
往往枯涩生硬。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是他
诗中上乘之作。
示三子原文翻译及赏析2
示三子
朝代:宋代
作者:陈师道
原文: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
①外家:外公家。
②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
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③归近:归期临近。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

心情。
④略:全,都。省(xing):识,记得。
⑤哂(shn):微笑。
⑥了知:确实知道。
⑦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参考资料:
1、陶文鹏主编 .宋诗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67-368
赏析:
作者:佚名
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
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
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
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
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
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
《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
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
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
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
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
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
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
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
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
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

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
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
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
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
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
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
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
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
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
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清明雨上简谱 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
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
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
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
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
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
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
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
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
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
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
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
故尤为珍贵。
第四篇:《示三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示三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示三子》原文及翻译赏析1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古诗简介
《示三子》由宋代诗人陈师道所创作。元祐二年(1087年)诗人
将分别四年的妻儿们接回到身边,得以重新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
首真挚感人的诗篇。开头两句追叙见面之前约心情,出语自然,毫不
作态。中间四句从见面时的印象写到由于激动而引起的悲喜交集之情,
既细腻,又曲折。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全
诗语浅情深,耐人回味,是他诗中上乘之作。
翻译/译文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欢喜到了极点,不脏的多音字组词 知
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
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
①外家:外公家。
②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
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③归近:归期临近。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
心情。
④略:全,都。省(xing):识,记得。
⑤哂(shn):微笑。
⑥了知:确实知道。
⑦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
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
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
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

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
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
《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
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
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
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
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
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
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
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
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
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
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
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
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
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
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
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
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
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
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
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

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
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
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
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
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
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
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
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
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
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
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
故尤为珍贵。
陈师道论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后山诗话》)
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好诗。说它朴拙,因为全诗没有典故,
没有藻饰,章法平直,句法简洁,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说它感人,是
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挚敦厚,绝无造作虚饰。然而此诗
虽不炼句而炼意:首联写久别重逢之情极为生动,尾联则活画出疑信
参半之心态。用极简洁的诗句刻画出复杂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陈师道做诗追求古朴,讲究锤炼,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黄
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句,因此,他的诗
往往枯涩生硬。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是他
诗中上乘之作。
《示三子》原文及翻译赏析2
示三子
朝代:宋代
作者:陈师道
原文: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
①外家:外公家。
②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
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③归近:归期临近。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
心情。
④略:全,都。省(xing):识,记得。
⑤哂(shn):微笑。
⑥了知:确实知道。
⑦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参考资料:
1、陶文鹏主编 .宋诗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67-368
赏析:
作者:佚名
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
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
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
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木兰花慢柳永 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
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
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

《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
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
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
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
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
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
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
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
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
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
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
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
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
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
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
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
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
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
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
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
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
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
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全诗 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

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
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
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
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
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
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
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
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
故尤为珍贵。
第五篇: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
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
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
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
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
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
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
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
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

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
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
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
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
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
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
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
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
(去南海),天姥连天向天横读音 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
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
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
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
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
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
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
己努力学成的。
注释
1、资:天资,天分。之:助词。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4、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
5、鄙:边远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
8、钵:和尚用的饭碗。
9、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1、自败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赏析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
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
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
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清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
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
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
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
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
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
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
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
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
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

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
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
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
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
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
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
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
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
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
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
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
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
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
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鉴赏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矣手,”者认为天矣之事的难易是相对
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深。学习也是如此,
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
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者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
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
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
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
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
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深因而”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
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的出之,
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
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
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

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
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
的。”者由此说明了“立志深的重要。所谓“立志深,不仅是要树立
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
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
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
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
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
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
励的”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深,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深的
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
矣事“难深与“易深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深与“易深是相
对的,可变的。接矣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
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
富者可以买船而矣,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
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深“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学,则易者亦难矣。深以及“吾资之昏深与“吾资之聪深两段,“聪
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深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深两段等在句
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
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穷酸的英文译语怎么说-大杉涟


更多推荐

赴是什么意思翻译读音海词法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