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库的英文译语怎么说-interest的用法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元旦文艺汇演主持词)

2006年5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y2006

第22卷第5期 JournalofJilin烛之武退秦师翻译简短 Teachers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

(

SocialScienceEdition

)

Vol122No15

[收稿日期]2006-01-11

[作者简介]雷丽萍(

1961- )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

“教育立国”战略与日本现代化

雷丽萍,孙建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

[关键词]日本;现代化;文化;教育

[摘 要]日本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是以发展教育为先导,把提高人的素质视为现代化的第一要素。

日本现代化的成功,主要是坚持”教育立国”的根本性战略。日本这种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应引起全世

界的广泛的瞩目,尤其是对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42

(

2006

)

05-0005-03

日本现代化最大的特点,是以发展教育为先

导,注重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并以此为基础

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大军,科

技和企业管理人才,乃至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高层

精英。即以人的现代化为起点,最后实现物质现

代化。日本的“教育立国”战略总结起来有以下4

个特点:

一、教育先行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日本教育启动开始于德川时代的17世纪初,

最初开始的是国家对上层人士的教育和训练,目

标是训练担任国家公职的贵族阶层。从德川时代

初期起,幕府和藩就对其家臣进行正规教育。到

德川统治的最后一个世纪,上层教育开始普及到

武士阶级。这中文翻译 一时期为上层人士教育而由各藩官

办的学校数量增长很快。1750年只有31所,到明

治时代已猛增到219所。此外由私人办的武士教

育也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武士教育,

适应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强调效忠(天皇)、

尚武精神和对国家应负的责任。由于国家对教育

的重视,日本的各阶级、阶层都开始崇尚武士精

神,接受以受教育为荣的思想。

随着上层教育兴起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是

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大多侧重讲授儒家伦理和佛

教经义,这种文化对启发平民的教育和对教育人

民服从国家(知书达礼)大有益处。到了江户晚

期,日本的平民教育已有很大发展。当时作为一

种现代学校前身的寺庙私塾和私塾数量急剧增

长,1854-1867年的13年间,日本设立寺庙私塾

4293所,平均每年设立330所,1844-1867年间,

设立私塾579所,平均每年设立25所,到1868年

明治维新时,日本6-13岁的儿童入学率(私塾)

,

男性为43%,女性为10%。在城里,这个数字还要

高得多。到德川末期,据估计,江户有75-85%的

人已上过学并成为文化人。德川时代日本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上层人士与平民

之间在价值标准上越来越趋于一致。这为日本建

立现代国家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非常坚实的伦理

和价值观基础。

二、推行普及教育是实施教育工程的基础

日本在构筑教育工程过程中,最大特点是重

视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实质上是全民义务教育,

这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措施。

明治维新后4年,明治政府就制定了初等、中

等、高等教育制度,其中最主要是推行了义务教

育,学制从4年推广到6年。日本国民的普及教育

观念深受西方普及教育向晚意不适全诗 的影响,当时日本教育界

著名人士屡屡提及西方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作

用。日本发展小学教育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

①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国家对学龄儿童实施必须

的基本知识教育,并通过强制手段来达到目的。

如,儿童不入学者,罚其父兄,甚至在有的地方动

用警察迫使儿童入学。②为使教育经费得到保

5

雷丽萍等:“教育立国”战略与日本现代化

证,发展小学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乡村自筹。因

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③

小学分寻常和高等两种,寻常小学一般不收学费,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义务教育4年的正常推

行。

日本人的普及观还表现在重视女子教育和幼

儿教育的地位。日本人认识到“国家百年大计在

女子教育,无他,是教育之本”。把女子教育提高

到“教育之本”的地位。日本大力发展女子师范教

育,这就直接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

在日本是与小学教育相匹配的,有一所小学,附近

就有一所幼儿园。

总之,日本人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行普及教育。

因此,日本的学龄儿童就学率逐渐上升,1873年为

2811%,1887年为45%,而1902年上升到

9116%,1907年达到9714%。而文盲率到1910年

中期,已降为10%左右。

由于日本国民教育发展迅速,国民素质逐步

提高,为现代化准备了充足的有文化的劳动大军。

1895年全日本生产年龄人口(

15-54

)

2279万人

中,受过正规学校教育者有363万人,占1519%,

1905年2437万生产年龄人口中,受过正规学校教

育者上升至1041万人,占4217%,1925年,这一比

例高达80%。国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增强了劳

动者的发明创造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

文化观念的进化,有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有利于科技队伍的成长,为技术转移创造了条件。

可见,日本国民教育普及,对日本现代化建设产生

了直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三、科技教育是实施教育工程的关键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教育的目的归为“人人要

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提倡“修身开智,专长才

艺”,竭力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教育制度

上,选择了最先进的法国教育制度加以效仿,为日

本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在明治初期,在国民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情况

下,日本政府就能够自觉地拨出巨额经费,兴办科

技教育,在各级学校里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科学技

术教育。19世纪20-80年代,在国民基础教育的

课程中(从小学到大学)

,科技内容在全部课程中

所占比重,比西方任何国家都大。为发展科技,政

府建立大量培养科技人才的实业学校,其中包括

工业学校、矿山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和职业学校。

学校里开设了英语、西医、理论、数学、地理、物理

学、化学、军事学、历史学等自然科学及一些实用

科学课程,培养出最早的一批兰学人才。日本知

识层通过“兰学”研究,已大体掌握了西方近代科

学的新成果成语典故简短100个 。据统计,当时兰学塾有案可查的在

学人数高达9220人,如果再加上诸藩校的洋学科

及幕府洋学机构培养的学生,接受洋学教育的人

数当在万人以上。据统计,1744-1852年日本翻

译洋书达500部,参加翻译人数117人,至明治初

年达700多种。1880年,第一批从东京大学毕业

的学生中有9表达舍不得离别的句子 0%是学习物理、化学的。从明治中

期(

1895年)起,学技术的学生达到学生总数的一

半。此外,日本还派留学生出国学习,1869-1878

年派出174人,1873年派出373人,1868-1912年

仅文部省就派出留学生683人。

在明治初期,科技教育指导主要靠聘请专家,

据统计,自明治元年至31年,日本聘请了英德法

美荷等国外籍专门人才4千余人,民间雇佣了近8

千余人。到明治中后期,大批从国外学习回来的

本国自己培养的专家就取代了外国专家的指导地

位。这些骨干又培养了新一代科学家、技术专家。

19世纪90年代,日本技术人员总数以每年3倍的

指数函数增长,到1910年总数超过5000人,大大

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跃。

四、积极灌输“国民精神”是实施教育工程的

核心

日本在实施教育工程过程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意思 特别突出教育

的核心作用。日本教育的德育,指的就是用忠君

爱国的“国民精神”来教育和武装学生。

日本的“国民精神”,主要来自武士阶层的武

士道精神。在历史上,日本的传统职业分为“四

民”,即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日本的“士”,与古

代中国的“士”不同,日本的“士”,主要是指武士,

他们是幕府或藩专门豢养的一批人,用于保卫地

方。他们有知识,握有武装并食国家俸禄,与庶民

之间的登记界限是很分明的。近代之后的武士阶

层,自然也受到近代思潮的影响。近代以后的日

本,开始接触西方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争学“兰学”

或“洋学”风气。官方也受近代思潮影响,幕府曾

多次发布“节俭令”,强调全体臣民必须“严守节俭

朴素,专力尽国防。”从理性上看,民间争学“洋学”

与官方提倡“节俭令”,二者相得益彰,上下呼应,

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日本的“资本主义精神”。于

是,已经近代化了的武士精神便成为近代日本的

“国民精神”。把以武士精神为基础的国民精神通

6

2006年5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

过教育及其他渠道,不断地灌输给国民,从而形成

了一种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这是实现现代化不

可少的价值观因素。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国民精神”的灌输工作。

早在1878年,日本就颁布了《军人训诫》,就把效

忠天皇作为军人的天职,竭力向士兵灌输“忠义”、

“勇敢”、“服从”的武士道精神。1882年又颁布了

《军人敕令》,明确武士必须忠贞爱国,绝对服从天

皇的规范,把这种思想教育规定为整个教育工程

的核心内容。1896年颁布《教育敕令》,规定作为

帝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就是把忠贞爱国思想通过

教育途径,渗透到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使武士忠

孝观念成为全民观念。其结果是确立了上层统治

者与下层人民绝对服从的关系,从而加强了国家

对民众全方位的控制。

自明治维新日本立志于现代化改革以来,明

治政府便确立了“求知识于环宇”(明治维新发布

的《五条誓文》之一)的维新开放方针和“文明开

化”的基本国策。在许多领域,尤其是现代工业和

流通领域、开始推行全面移植西方化的政策。在

实业方面,日本维新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

策,官民并举,大办现代工商业。在社会价值观念

上,明治维新时期,现代化的欧风美雨几乎吹遍了

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引起了日本社会价值观念

的整体性变革。由于日本教育坚决地贯彻了日本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使日本人从小就能以独立

的生活方式适应社会,习惯于接受等级观念和集

体的约束。当然,传统观念的强制灌输,即在教育

对“国民精神”无止境地强调等等,也极容易产生

负面效应,即被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分子所利

用,他们利用对人民的强制精神教育达到窃取国

家政权和走法西斯道路的目的。

但从文化上看,“团队精神”、“集团意识”是日

本民族精神的根本基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大

推动力。总之,从总体上看,日本现代化的道路虽

然经历了挫折,但基本上是成功的。日本现代化

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坚持发展教育,实施

“教育立国”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西・布莱尔1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1上海:商务印

书馆,19891143-1451

[2]王宝《陌上桑》原文及翻译 平1晚清日本教育考察记集记[M]1杭州:杭州大

学出版社,71

[3]刘天纯1日本现代化研究[M]1北京:北京东方出版

社,21

[4]郝秉键,陈熙男1日本现代人口的条件[J]1史学月

刊,2003,

(

2

)1

[5]善之助1日本文化史(第6卷)

[M]1春秋社,

199512931

[6]森岛通夫1日本为什么成功[M]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891

[7]汤晓黎1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因素[J]1山西高

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

(

11

)1

[8]徐晓广,王秀文1对日本教育文化特征的思考[J]1日

本问题,1990,

(

4

)1

[9]高增杰1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

[M]1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290-2931

[责任编辑:刘福满]

Strategyof“theeducationfoundsanation”andJapanmodernization

LEILi-ping

(

JiliUnive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

Keywords:Japan;mode铎怎么读 rnization;culture;education

Abstract:Themostmaincharacteristicof藏头诗自动生成器免费下载 Japanesemodernization,istotakedevelopingtheeducationasthe

forerunner,enhancingperson′squalityasthefirstessentialfactorofmodernization1ThesuccessofJapanesemod2

ernizationismainlytopersist“theeducationfoundsanation”basicstrategy1Thekindofcharacteristicofmod2

ernizedpatternshoulddrawthewidespreadworldattention,inparticularitisthe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

inthecountriesofrealizingmodernizalion.

7

更多推荐

modernization是什么意思ernization在线翻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