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wn是什麼意思n在線翻譯讀音例句-东莞教育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oklahoma)
汉诗意象及其英译∗
张智中
【摘要】ThelongtraditionofChinesepoemsentailsitsuniquesystemof
imagesmanifestedinitssymbolicmeaning,whichisdifferentfromthatof
ore,intranslatingChin100个经典幽默笑话大全 esepoemsinto
English,precedenceofmeaningshallbeadoptedasthetranslation
heEnglishtrans-lationofnounimages,symbolicmeaning
shallbehighlighted;asfortheEnglishtranslationofverbima-ges,accuracy
latorshall,insteadof
shallowtranslationbasedonshallowunderstanding,accomplishdeep
translationbasedondeepunderstanding.%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
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
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
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
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5页(P111-115)
【关键词】汉诗意象;名词意象;动词意象;浅层/深层
【作者】张智中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
翻译研究基地,天津30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所谓意象,“意”即人的主观情思,“象”即客观之物象。诗由意象而导致意境;
那么,“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之情与客观景物统一起来并物化于诗中的
艺术境界。”[1](P294)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生成意境的核心,乃是
意象;或者说,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诗借助意象以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
正是诸多的意象,才促生了诗歌的意境。因此,意象美,是组成诗歌意境美的因子
或细胞。
一首诗,要么好在语言的独具魅力,要么好在意象的新颖隽妙,二者至少居其一,
否则,难以称其为好诗。诗歌意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意象的表现力或感染力,
乃在于附着在意象之上的象征义。正是这种象征义,使得诗歌的意象超越了个人性
与暂时性,并获得了普遍性与永久性的效果。
“在中国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算是人格象征意义了,这
在世界其他诗歌中亦属罕见。所谓人格象征意义,便是在原本与人类和人性没有关
系的意象中,赋予人性和人格的含义,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
象。”[2](P54-55)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兰花是君子品德的象征,菊花
是超凡脱俗的象征,竹子是君子节操的象征。因此,梅、兰、菊、竹被誉为“四君
子”,向来是中国诗画的主题之一。当然,“四君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君
子”。例如,莲花濯水,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君子风度;蝉饮清露,居高而声远,
而体现了高洁品格。所有这些,都成为一种象征,成为比较固定的意象。简言之,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意象传统。而诸多的意象,都有着基本固定的象征义。因
此,“意象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一个核心性范畴。意象意境化,则被中国古典诗
学视为诗歌意象的最高品格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3](P110)
汉诗对意象如此重视,英诗又如何呢?庞德强调了意象的美感作用:“意象是理智
和感情刹那间的错综交合。……这种突如其来的‘错综交合’状态会使人顿时产生
无拘无束、不受时间限制的自由感,也会使人产生在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所
体验的那种豁然开朗、心胸舒展、精力弥满的感觉。哪怕一生中只表现一个意象,
也强似写下连篇累牍的冗作。”[4](P33)虽如此,“然而英语诗人很难取得中国诗
人所取得的那种成功,这是因为汉语与英语分属孤立语与曲折语这两种不同的语系,
汉语天生就有利于中国诗歌采取意象并置叠加的方式。”[2](P46)汉语诗歌可以通
过意象并置或叠加来完成诗歌的使命,而这点恰恰是英语诗歌所断难做到的。那么,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诗歌的含蓄蕴藉总会或多或少地流失,造成诗歌的明晰化,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汉语诗歌的意象。
一般而言,汉语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客观的描写,而是皆著我之色彩。
“中国抒情诗不但通过抒情的诗化语言来表达抒情内容,而且还通过景物的画面和
丰富的意象来传达抒情的内容。描写黄河的优美句子 这种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已不再是大自然
客观的纯景物,而是诗人心中借景达情的景物,故而往往通过变形、虚拟、象征、
幻化等手段来表现出来,以达到诗人所需要的意境。”[5](P363)这就是说,在诗
歌创作中,意象的组合,应以意为主,以象为辅。那么,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自
然也应当以意为主,以象为辅。
胡应鳞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6](P191)创造意象,永远是诗人能力的一
个重要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是诗歌翻译的灵魂。在英译汉诗意象的过程当中,
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例如《诗经采薇》其中四个诗行的英
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WhenIlefthere,
Willowsshedtear.
Icomebacknow,
Snowbendsthebough.
—Tr.许渊冲
译文不仅译其象,更重译其意。谈及此,许渊冲说:“有人按照字面这样来翻译:
WhenIlefthere,willowsleanednear.每行四个音节,而且也押韵。但我觉得
leanednear的诗意不够,我的译文是willowsshedtear.我把‘依依不舍’翻译
成了‘流眼泪’。反对我的人就说,我这样不忠实,因为原诗并没有说流泪。但是
我认为,我并不是不忠实,因为在英文里,‘垂柳’就是weepingwillow,即
‘流泪的柳树’。所以我认为,shedtear比leanednear更能传情,而且也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能
说不忠实。”[7](P61)显然,许渊冲所采取的,正是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
略。
说到底,只有充分重视诗歌意象当中的“意”,才有可能译出诗歌的神韵。汉诗意
象,以名词意象和动词意象为最,下面分而述之。
(一)名词意象
汉语的所谓名词意象,只是因为一些名词在汉语诗歌里面使用频而久之后,便形成
了一定的诗歌传统,使得一些汉语名词(“象”)附着上一定的情意(“意”),从而
诞生了名词意象。例如松、竹、梅、兰、菊、莲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当中常见的
一些植物意象或名词意象。对于汉诗中的名词意象,自然应该如实传译,不可使之
变形走样。否则,随着“象”变,“意”亦流变,那便是译诗最大的失败。另一方
面,英诗中也存在名词意象。而且,英诗的名词意象,不一定等同于汉诗的名词意
象。由于两者诗歌传统的不同,导致诗歌意象传统的不一。换言之,英诗和汉诗中
的名词意象,各具特色,并非等同。那么,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便可充分发挥英
语诗歌里面名词意象的优势,以增进译诗之诗味。例如,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
人宿置酒》的前四行及其英译: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TowardstheduskasIcomedownfromtheverdantheights,
Themountainmoonisfollowingmecloselyalong.
WhenIlookbackwardsatthetrailjustpassedthroughnow,
Howemeraldgreenbeamsthemountain-side’sslopinglawn!
—Tr.孙大雨
李白《清平调词》及其英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Cloud-likegarments,flowerface,
Latticewhichspringbreezestrace.
SuchareseenonJadeHillHeights,
O’rsomemoonlit,mysticplace.
—StrongHammond
在两个译文中,都使用了名词height,这正是英诗当中的一个名词意象。在许渊冲
的汉诗英译中,height一词也很常见,表示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高度”、
“高处”,也可以是比较具体的“顶点”、“高地”、“高楼”、“高台”等。此
类语汇在古诗英译当中的频繁出现,应归于中国古典诗词世界里面的“登临情节”。
登临,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
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望远,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
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意象意味着主体情思的郁闷、抑塞,以及消解郁闷、疏通
抑塞的欲求。所以,登临原型是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其他
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也因为这样,登临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登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用来抒写愁怨的艺术符号之
一。例如,许渊冲的如下译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Athousandmilesfromhome,I’mgrievedatautumn’splight;
I\'llnowandthenforyears,aloneI’monthisheight.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LonghaveIheardofDongtingLake;
NowI’monYueyangTower’sheight.
都道晚来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唐多令》)
Allsaythatcoolandniceisnight,
ButIwon’tclimbtheheighttoseethemoonbright.
我们再来比读王之涣《登鹳雀楼》的两种英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英译一:
Asdaylightfadesalongthehill,
TheYellowRiverjoinsthesea.
Togazeuntoinfinity,
Gomountanotherstoreystill.
—
英译二:
Thesunbeyondthemountainsglows,
TheYellowRiverseawardsflows.
Youcanenjoyagrandersight
Byclimbingtoagreaterheight.
—Tr.许渊冲
有人认为,英译二中的greaterheight是一个不确定的抽象概念。可是,评者不
知,在中国古诗里面,“登楼”却未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mountanotherstorey,
而是一个因使用极广极久而极富情韵含义的“情感符号”;同时,许译采用的
height一词,也恰好因在英诗里面使用广泛,而成为富含情韵义的“情韵词”,
而且,height不见得一定是中国读者所惯常理解的抽象词语;如此对译,正是铢
两悉称。作为“情韵词”的height,早成为英诗里面的意象和艺术符号之一。请
看它在以下英诗诗行当中的运用:
Andvitalfeelingsofdelight
Shallrearherformtostatelyheight.
—orth:[Untitled]
Andyou,myfather,thereonthesadheight,
Curse,bless,menowwithyourfiercetears,Ipray.
—:DoNotGoGentleintoThatGoodNight
Itisthestartoeverywanderingbark,
Whoseworth’sunknown,althoughhisheightbetaken.
—peare:TrueLove
至此,是否可以如此结论:“登楼”之“楼”,译为storey,不仅失却平淡,原文
内在的情感蕴涵也流失殆尽;译为height,则译文与原文铢两悉称,两相颉颃。从
“高楼”到height,不仅可以“以虚传实”,还可以“以实传实”。总而言之,
Turner之译,为所谓“忠实”之译:其外貌“忠”而其实不“实”,貌似而神离;
许渊冲之译,为所谓“叛逆”之译:其外貌“叛”而其实不“逆”,貌离而神似。
如果说Turner之译为表层之译的话,则许渊冲之译为深层之译;如果说Turner
之翻译策略为“亦步亦趋”法的话,则许渊冲之翻译策略,正所谓“跨文化互文”
法。许渊冲曾云:“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原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
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
美。”[8](P487)可见,许译如此互文,如此变通,正是为了“引起相同的联想”,
为了“传达原诗的意美”。
其实,当名词意象难译之时,往往涉及到词语的国俗语义。“国俗语义是一种语言
文化现象,它涉及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心理、历史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征等多
种文化因子。翻译者若不能准确领会和把握所译语言中的‘国俗语义’,只是按字
面意义(indicativeordictionarymeaning)翻译,就难免产生误解,至少不能达
到文化交流的目标。比如‘月亮’一词,在希腊语中意为‘度量之物’,在拉丁语
中意为‘发光之物’,都没有很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但在汉语中,月亮却是一个
具有深刻人文意义的关键词,它积淀了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心理和历史内涵。唐
代张九龄的名词《望月怀远》……,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历代广
为传诵的名句。有些西方译者由于不了解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国俗语义,只是按字
面将这两句译为:
Overtheseatheroundmoonrisesbright,
Andfloodsthehorizonwithitssliverlight.
回译过来就是:
圆圆的明月从海上升起
以它的银光潮水般淹没地平线。
这里译者把关键的、体现国俗语义的‘天涯共此时’改译成了‘以它的银光潮水般
淹没地平线’。
……Fletcher将此句译为:
Thishouristhesamethroughthebourneoftheskies.
(此时此刻整个天界都一样)
表面看来,译出了‘天涯共此时’的意义,但其实,还是没有准确领会它的丰富的
文化内涵,这里的‘天涯’不只是指空间距离,更是指心理距离,每当月亮升起时,
每个中国人,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翘首仰望中天的圆月,油然而生思乡之
情、团圆之渴望。因此,‘天涯共此时’的‘共’应译为share(共享),‘天涯’
是天上人间之意。当然,这一点对于处在泛科学型文化背景中的西方人来说,自然
是很难理解的,于是这首诗中的神韵就被过滤掉了。”[9](P301-302)再如唐人唐
彦谦的《春草》及其英译: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SpringGrass
Growsattheroadsid端午古诗词的100首 eeventotheend
Ofthesky;rootsshoothereandtheretospread.
Lushandgreengrowstheunfeelinggrass,andAnotheryear’sblown
awayinthewind.
—Tr.张智中
笔者曾将此译示于一美籍教师,他问我:unfeeling为何意?在我给他讲了一番中
国古典诗歌中“香草美人”的传统,以及草之表示思念离恨的手法之后,他才若有
所悟,说到:我以为unfeeli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名句 nggrass系指deadgrass.外籍教师的理解,完全出
乎我的意料。由此,我们不免反思一个问题:中国古典诗歌中“春草”之类名词意
象,在译成springgrass或vernalgrass之后,会有多少诗的神韵被过滤掉了,
而译者却不知不觉?在“意会”一首诗歌的神韵之后,“言传”,有时竟是意想不
到的难!诗不可译之论,有时竟无妨阐释为:词语不可译。
“有些事一种语言能做得上好,另一种语言怎么做也赶不上它。一种语言认为有力
的、美的,在另一种语言里是恶劣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特别容易见
出。”[9](P34)例如,“把柳比作‘烟’,实在很奇。‘桃似火,柳如烟’,这译
成外文,无论如何引不起西方读者的‘美学享受’。”[10](P107-109)原因何在?
“特定的语言文字都是特定民族文化活动的符号体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历史、
心理的潜影,凝聚了特定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两种语言
文字的转译不仅是语义信息的传达,更是文化与文化、观念与观念、思维方式与思
维方式的接触、碰撞和交流,简而言之,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
程。”[9](P292)
总之,名词意象的翻译,应注意汉语名词在汉语中的联想义,常常不等于英语名词
在英语中的联想义;因此,汉诗英译之时,切不可依葫芦画瓢,一味照字面来译。
另外,还应注意英语名词在英语中的联想义,适时将其运用于汉诗英译中。如此,
便可处理好汉诗英译中名词意象的传译问题。
(二)动词意象
名词意象之外,动词意象的翻译,同样需要诗歌译者倾力用心。动词传神,则诗歌
或译诗传神;动词失误,则诗歌或译诗也就失去了神韵。例如韩愈的《春雪》及其
三种英译: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英译一:
SpringSnow
WiththeadventofFebruaryofthenewyear,
Grassesbegintosproutbutnoflowerisfound.
Snowperhapscomplainsthatspringtoolatearriveshere,
Soitsflakesflyamongthetreesofmycompound.
—Tr.邢全臣
英译二:
SpringSnow
NoflowersatallsinceNewYearstarted,
Februaryseesonlygrasssproutsbelated.
Whitesnowflakes,sickofspringcomingslow,
Flythroughtreeslikepetalslong-awaited.
—Tr.陈君朴
英译三:
SpringSnow
NoflowersinspiteofarrivaloftheNew
Year;thesecondmoonissurprisedtoseegrassBudding.
Snowflakeshatethelatecomingofspring:
Theyfallandfly,likeblossoms,throughcourtyardtrees.
—Tr.张智中
在汉诗中,一个“惊”字,可表心情之喜悦;一个“嫌”字,具拟人之意,正写
“白雪”“故穿庭树作飞花”顽皮嬉戏之貌。两个动词,颇有诗眼之效。英译一
“惊”字未译,“嫌”字用complain出之;英译二“惊”字未译,“嫌”字用
sickof表之;英译三“惊”字直译为surprised,“嫌”字用hate达之。“惊”字
不译,自然有损于原诗之喜悦情趣;complain意为“抱怨”,sickof则寓意“厌
倦”,均不可取。Hate一词,虽为“憎恨”之意,但整个句子看来,Snowflakes
hatethelatecomingofspring,译文却是有滋有味,正取得与汉语“嫌”字相
类相似之效果。再看贾岛《寻隐者不遇》及其英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SeekingtheHermitinVain
“Gonetogatherherbs”—
Sotheysayofyou.
Butincloud-girthills,
WhatamItodo?
—StrongHammond
孙大雨在《英译唐诗选》的附录《关于以格律韵文英译中国古诗的几点具体意见》
一文中说:“[Hammond]译文表达了诗人访友不遇而怅然若失、不知所措之感,
而原诗中却丝毫见不到这类失望或困惑。为了与第四行的do押韵,在第二行用了
you,这一下给人的印象是诗人似乎对这位隐士稍有责备之意,而这种含义又是原
诗中所没有的。”[11](P474)另外,译诗的最后一行,意为“我该怎么办?”好象
“我”不知所措。如此一来,便大煞风景。其实,不遇而返,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
的一种写作模式。比较另一英译:
ACallontheRecluseWhoIsJustOut
Iaskedtheboybeneaththepinetree,
Whosaid,“Themaster’sgoneherbstopick;
Hemustbesomewherearoundtheseclifts,
Concealedunseeninthecloudsthick.”
—Tr.孙大雨
就最后一行译文而言,Concealedunseeninthecloudsthick更加贴近“云深
不知处”的内在情韵。尤其是动词Concealed,远比前译动词do要好得多。这正
体现了译者的深层理解,以及深层理解之后的巧妙表达。诚如林语堂所言:“意境
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12](P335)
许渊冲曾提出文学翻译的三化论:“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
的方法论。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
‘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
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
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 两句 ;而‘浅化’正好相反,是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
显易懂的译文。”[8](P75)这里,我们在许氏深化和浅化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深
层之译和浅层之译。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及其两种英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英译一:
ClimbingtheStorkPavilion
Thewhitesunleaningonthemountaindisappears,
TheYellowRiverflowsonintothesea;
Tostretchyourgazeathousandleagues,
Climbupstillanotherstory.
—
英译二:
OntheStorkTower
Thesunbeyondthemountainglows;
TheYellowRiverseawardsflows.
Youcanenjoyagrandersight
Byclimbingtoagreaterheight.
—Tr.许渊冲
比较可知,英译一求实求真,为浅层之译;英译二求虚求美,为深层之译。再看陈
子昂《登幽州台歌》及其英译: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Myeyessawnotthemenofold;
Andnowtheirageawayhasrolled
Iweep—tothinkthatIshallnotsee
Theheroesofposterity!
—
丛滋杭评曰:“的译文围绕一个‘老’字,似乎诗人在为他的后继无人悲
哀,情境真是差之十万八千里!”[13](P84)刘宓庆也批评道:“这四句译诗实在
是‘无识之笔’。理解陈子昂这四句诗,要抓住那个‘独’字,也就是需要见微
(‘独’)知著的洞察力,诗中‘古人’、‘来者’指前贤、后俊,诗人感叹难找知
人善任、同德同心于建功立业的知音。《唐诗论》评此诗云:‘胸中自有万古,眼
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读此
则知译者之失足处矣。”[12](P185)比较另一英译:
Wherearethegreatmenofthepast
Andwherearethoseoffutureyears?
Theskyandearthforeverlast;
HereandnowIaloneshedtears.
—Tr.许渊冲
“[许译]整首诗的情境是完整的,突出了‘独’字。使‘天地’的苍茫和‘我’的
渺小、微不足道,形成巨大反差。”[13](P84)正是有了深层的理解,才能有如此
深层的翻译。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使抽象而不易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同时,通过创造新奇
的意象,诗歌的感染力得以增强。“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大诗人们,以极高超的形
象语言能力,孕育意象,渲染色调,烘托氛围,寄寓暗示,兴发美感。……常常有生肖配对
丰富的言外之意。译者对此若能‘意会’已属不错,要想‘言传’则更难
了。”[14](P64)作为诗歌意境的构成单位的意象,其翻译自然是诗歌翻译的灵魂
和关键所在,丧失了它,就等于丧失了原诗的精华。
汉诗具有不同于英诗的独特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采取以意为主
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名词意象时,应注意其联想义;在翻译动词意象时,则应注意
正确措词。如何避免浅层之译、争取做到深层之译,乃是每个汉诗英译者所应孜孜
以求的目标。
【相关文献】
[1]吕进.中国现代诗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乐游原李商隐朗诵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魏饴.诗歌创作的艺术与智慧[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7]张智中.许渊冲先生访谈录[J].外语论坛,2003,(2):61-64.
[8]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9]张德明.人类学诗学[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10]周汝昌.千秋一寸心方山子传翻译及注释 :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孙大雨.英译唐诗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3]丛滋杭.中西方诗学的碰撞[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4]毛华奋.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更多推荐
罕见的英文译语怎么说
发布评论